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双减”势头浩浩荡荡,围绕“双减”,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研究,笔者经过学习,对“双减”也有了一些浅薄但创新的理解。“双减”在文件语言中,指的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我们一线教师主管第一个“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笔者以为,要想减轻作业负担,除了“减负提质”,更要从“定”这一字上入手,在新课前,测定好本班学情。因此在本学期在授课前,笔者按照一天一课的频率,以预习单为工具让学生完成了整个单元的预习,预习在本质上即是测定。预习单给出了每课的预习要求,重点解决课文生字词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对学生预习效果最直观的评价,也帮助老师测定出了“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学生普遍不会的”“哪些是学生特别想知道的”,用学生的预习活动测定学情,并确定出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这样的目标,更为真实,也更加高效。 二、第一次作业,测定学情定——心理部分定——学习活

在“对话语文”教学模型中,教学的第一步叫做“定”,所谓“定”,从字义上看,有多种解释,如“规定”“预定”“安定”“测定”“笃定”“指定”……这一“定”字,应发生在学期始,备课时,上课前,更要体现在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上。

一、第一节班会课,安定“生心”

经历一个漫长的暑假,学生在花样假期生活中得到了全方位的身心放松。返校即网课,不自律的学生更是可以在自由的天空里快乐翱翔……因此,开学的第一节心理课,教师要重拾课堂纪律,唤回学生对良好课堂状态的肌肉记忆,安定学生浮躁的内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的“定”,是师生心理相容的准备工作,是新学期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怎么“定”呢?首先,为学生介绍新加入班级的老师,奠定良好师生关系之基。其次,明确老师的课堂常规要求,最重要的是确定学期学习计划,给学生一个准备,一份期待,一个向往……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1)

定——心理部分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2)

定——学习活动

聊完学习话题,师生还可以畅所欲言,聊聊假期中发生的好玩的、有趣的、难过的事情,师生共同分享,整堂课的节奏是起伏的,是从严肃到轻松的,最后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结束,这学期的课堂基调便定好了。

二、第一次作业,测定学情

“双减”势头浩浩荡荡,围绕“双减”,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研究,笔者经过学习,对“双减”也有了一些浅薄但创新的理解。“双减”在文件语言中,指的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我们一线教师主管第一个“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笔者以为,要想减轻作业负担,除了“减负提质”,更要从“定”这一字上入手,在新课前,测定好本班学情。因此在本学期在授课前,笔者按照一天一课的频率,以预习单为工具让学生完成了整个单元的预习,预习在本质上即是测定。预习单给出了每课的预习要求,重点解决课文生字词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对学生预习效果最直观的评价,也帮助老师测定出了“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学生普遍不会的”“哪些是学生特别想知道的”,用学生的预习活动测定学情,并确定出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这样的目标,更为真实,也更加高效。

通过预习,我们测定出了学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视作珍宝,并将其融入进课时目标中,这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举措,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与重视,便能减轻学习上的心理负担。从心理上进行减负,是“双减”的起点,学生不害怕了,愿意学了,主动学了,学明白了,那么几页课后作业,又算什么“负担”呢?

预习单中有一项,是让学生在预习结束之后,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以《观潮》一课为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思维的小火花,正冒了出来……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3)

预习单中的“问”

三、第一个课时,拟定情境

崔允漷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提到了新评价的途径,其中一种方式是表现性评价,即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纯文学的学科,它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学习语文是为了在生活中用语文,因此创设一次生活中可能会真实发生的情境,以生活经验、社会新闻、国家大事为轴心,画一个生活的圈,打造一个仿真的社会生态,让学生走进这个圈,像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去解决问题,去锻炼能力,这样的语文,一定会是实用的语文。

以《观潮》为例,由于笔者没有亲自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奇景,于是搜寻到了钱塘江观潮的相关新闻,如图所示: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4)

实用攻略类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5)

文化背景类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6)

安全教育类

琳琅满目的新闻可以分为以上三种类别——实用攻略类、文化背景类、安全教育类,转换成学生语言即——我们怎么观潮、古人怎么观潮、观潮时要注意什么。结合语文学科内容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观潮时看到的画面和体会。将社会新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f,开学第一课(聊聊开学第一课)(7)

情境创设

在这个情境中,背景都是真实的,浙江省确实有“运动休闲旅游节”这样一个节日,而短视频又是当下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情境中既要求学生像一个专业导游一样去深入了解钱塘江大潮,又要拍摄出一个短视频出来。学生既要写作,又要表达,拍摄出来的小视频还可以发到网络上。就这样,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被记录、被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生活化的目标中一步步得到了落实和评价。因此,在新课的第一课时,拟定一个真实情境,是《新课标》理念中落实表现性评价的重要部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预”中“定”,方能通向“对话语文”的最后一环——立。我们要从心理角度上定、从本班学情上定、从课堂情境中定,定好了,接下来的几步便顺了,“对话语文”的每一步都走顺了,核心素养这一终极目标便能到达了。

本文所有图文皆为原创,请勿转载他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