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个毕业十年的女生巅峰时刻(北大毕业的她放弃世界名校)
北大三个毕业十年的女生巅峰时刻(北大毕业的她放弃世界名校)雨晗曾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年度荣誉学生”,一栋红色的教学楼上还挂着她命名的“容光钟”。2017年5月4日,她又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北大119周年庆典上发言。在北京大学119周年庆典上,她第一次说出自己的这个决定,会后,一位老人走到台前找到她说:“姑娘,你的决定是错的,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作者:李斌11月24日,在李雨晗的带领下,我喘着粗气爬上了青海玉树一座海拔4500多米的山头,宽阔而迷人的昂赛大峡谷展现在眼前。碧绿的澜沧江从中穿过,在它的两边是连绵不绝的群山,以及山里踪迹难觅的雪豹、棕熊和猞猁。对李雨晗而言,眼前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有着不可抵挡的魔力,把她吸引了过来。选择到青海三江源,“亲历一线的保护工作”,李雨晗放弃的是来自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offer。
“新一代的年轻人真的来了!”
李雨晗:高中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为该校“年度荣誉学生”,曾暂停国内学业,赴美交换一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作为学生代表在北大119周年纪念庆典上发言。她曾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的实习生、参与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青年代表。在巴黎政治学院交换时,她协助学生组织“难民帮助”的社交媒体运营。
2017年7月,她放弃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offer,来到青海三江源,成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期间,她获得2017年度罗德奖学金,中国仅4人获此奖项。
《不愿只在想象中学习》
作者:李斌
11月24日,在李雨晗的带领下,我喘着粗气爬上了青海玉树一座海拔4500多米的山头,宽阔而迷人的昂赛大峡谷展现在眼前。碧绿的澜沧江从中穿过,在它的两边是连绵不绝的群山,以及山里踪迹难觅的雪豹、棕熊和猞猁。对李雨晗而言,眼前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有着不可抵挡的魔力,把她吸引了过来。
选择到青海三江源,“亲历一线的保护工作”,李雨晗放弃的是来自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offer。
在北京大学119周年庆典上,她第一次说出自己的这个决定,会后,一位老人走到台前找到她说:“姑娘,你的决定是错的,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雨晗曾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年度荣誉学生”,一栋红色的教学楼上还挂着她命名的“容光钟”。2017年5月4日,她又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北大119周年庆典上发言。
按照罗德奖学金的说法,李雨晗属于中国最优秀的学生。12月2日,她获得了这个“本科生的诺贝尔奖”。她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在青藏高原管理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科学研究站。评奖方称她“帮助培训当地家庭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解决人兽冲突,以及开展各种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活动”。
李雨晗去三江源,不是要完成某项壮举,而是“要对自己将来做的有深刻的实地了解”,“从人类社会的视角理解动物保护的问题”。在北大元培学院读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专业时,她确定要把动物保护变成终身的事业。“对我来说去三江源要比今年去上学更重要。”李雨晗说,她想看到一件事情具体的样子,不愿意只在想象中去学习。
早在十一学校,这个女孩就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不需要急吼吼地过——赶快读完书,赶快找个好工作,赶快挣大钱——从漫长的人生来看,晚一两年没有什么。当许多学生按部就班朝着高考走去,她却中断高二的学业,在学校支持下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在美国待了一年,这段经历改变了她对时间的看法。
李雨晗从小就很喜欢动物
7月18日来到青海杂多县后,李雨晗很快迷恋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有壮美的丹霞地貌、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腹地。她对藏民与政府干部的认知,也被刷新,“他们特别好,特别用心保护环境,与他们一起工作很幸福”。
她在藏民家住了一周,得到了“特别舒服的对待”,和他们一起吃糌粑,栓牦牛,走亲戚,上山采蘑菇,“了解他们的生活,也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
她与同事开车翻山越岭去找牧民,入户调查野生动物捕食牲畜的情况、对外人进来参观的态度、是否想当监测员参与保护工作、如何处理垃圾等问题。
杂多县盛产虫草,李雨晗问藏民们:“如果有一天虫草消失了,你们怎么办?”听到这个问题,他们往往会一愣,然后笑着说:那我们就继续放牧吧。
她发现每家每年都会有几头牦牛被雪豹等动物吃掉,“吃了就吃了,他们已经习惯了,牛必定会有一部分被野生动物给吃掉。”
李雨晗她们对雪豹的浓厚兴趣引起一些牧民的纳闷,“你们为什么这么关注雪豹而不去关注岩羊”?因为,“在他们眼里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
藏民们“非常安详,一点也不着急”的生活让李雨晗很受触动。在这里,她看到了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让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譬如要把一个地方保护起来,不可以有太多家畜,最好没有人在那里生活。“牧民住在他该住的地方,继续他世世代代放牧的习惯,可能是保护这个地区最好的办法。”李雨晗说,他们似乎天生就有保护动物的基因。
很多藏民没有读过书,但不影响他们具备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在李雨晗负责的工作中,选谁做监测员负责红外相机的安装和回收,如何确认藏民家的牛羊是被野生动物吃掉的、该怎么赔偿,挑选哪些家庭接待外来的自然体验者,等等,都由社区内部协商确定。
“只要是基于社区自身讨论的结果,他们会很有动力去遵守。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和帮助当地人保护好环境,尊重他们,赋予他们保护家乡的知识和技能。”李雨晗说,以当地人为主体的保护行为才能持久。
11月24日,在玉树昂赛乡零下15°的夜晚,她和两名志愿者就睡在乡政府的食堂兼招待室的长条沙发上,沙发的宽度恰好够她平躺下来。当四周陷入黑暗和寂静,火炉里残存的热气与空气中飘荡的羊肉味搅和在一起,使得食堂成了乡政府最暖和的一间屋子。“我们这几天在乡政府白吃白喝白住,但是一定不会觉得难为情。”李雨晗笑呵呵的说,“大家已经把我们当自己人了。”
看起来就像个藏族姑娘
不管是藏民还是政府干部,大家都乐意与这位性格爽朗、喜欢呵呵大笑的北京姑娘交往,很多人成了她的微信好友。一位13岁的藏族女孩经常给她发语音,还与家人一起,把雨晗手机里的6000多张照片看了个遍。
尽管与藏民语言不通,聊得驴唇不对马嘴,李雨晗也会乐呵呵的聊下去。她认为,很多事情你要主动去看才能看得到。在十一学校时,她曾负责接待一批获美国总统奖的来访学生,他们告诉雨晗,到一个新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和别人说话,否则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害羞或尊重你而不与你说话。“我发现他们这样做,能交到很多朋友。”
“对文化的多元和新环境的包容与适应,也是十一学校提供给我的。”李雨晗说,在中学有很多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你会学到怎样与他们沟通,怎样彼此尊重成为好朋友,怎样把有争议的话题理性的表达出来。”
当地政府的高效也让李雨晗印象深刻,“我们是在同一个方向上使劲”。不管是需要整理人兽冲突的资料,还是要找当地人翻译、召集村里的监测员们开会,或者提出某项建议,李雨晗和同事们都能得到县乡干部的及时回应和帮助。
在三江源,李雨晗不会有来自大城市的优越感,“我完全不会这样想,我就是来向他们学习的,他们对当地的知识是我没有的”。
真诚和友善会超越语言的障碍,打动彼此。经常会有牧民拿着一袋牛粪或酸奶送到工作站来。或者兴冲冲的敲门,告诉他们,看到了一只雪豹。正是在牧民的指引下,10月15日,李雨晗在一座“特别高的山上”,通过单筒望远镜,在大约800米外的一堆石头中看到了雪豹的脸,“特别特别美”。她心花怒放,与同伴们在大雪纷飞的山上待了两个来小时,不时把眼睛凑到相机上,雪豹有时候在睡觉,有时候起身去吃几口逮到的岩羊。这一天,李雨晗竟然见到了7只雪豹,其中有3只是从他们的车前蹿过去的。
李雨晗(左一)与志愿者在寻找雪豹。李斌摄
11月初,李雨晗在工作站过了一周没有电、没有火炉的“凄惨生活”,每天冻得哆哆嗦嗦,只能靠晒太阳取暖。昂赛乡的书记知道后,给他们送去了一个炉子,雨晗她们兴高采烈地去拣牛粪,一激动就发了朋友圈,被杂多县委书记看到了,第二天,乡里就来人带着一车煤到了工作站。
她所在的工作站座落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有一个“特别大的落地窗”,窗外就是奔流不息的澜沧江。还有一个大大的玻璃顶,晚上躺在下面可以看到璀璨的星空。“卫生间则是广阔的天地,左边的小树林是男厕所,右边的小树林是女厕所。”李雨晗笑呵呵的说,“条件还是挺好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恶劣,无非是不能洗澡,这个克服了就好。”每次野外工作结束,她会坐车四个来小时,回到玉树市区的工作站,洗个澡。
雨晗出生在大学教师家庭,从小沐浴自由之风,即便是在小学,父母也会给她自己选择的机会,从来都不会干涉。对于孩子的玉树之行,父母只是有点担心女儿“别一去就上了瘾,待个三五年”。至于安全问题,他们很放心。
危险屈指可数:一次,是出野外,天降大雪路面结冰,一路开得特别小心,害怕冲下悬崖。一次,是回到工作站却没有钥匙,瓢泼大雨,雷电交加,周围一片漆黑没有人烟,在等待同事回来的几个小时里,雨晗待在车里,“生怕一个雷劈过来”。还有一次是虚惊一场,他们回到工作站,发现玻璃门碎了,以为来了熊,“特别害怕”,原来是被牦牛顶坏的。经此一吓,他们把工作站的门窗都加了一层铁皮。那里的牧民,几乎每家都被熊扒过。
李雨晗从小喜欢动物,在北大还加入了流浪猫关爱协会,给42只猫找到了家,但直到大四遇到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和她创立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她才明白,“对动物的这种喜欢,可以成为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在大四,这位政经哲专业的本科生选修了吕植教授的一门课,每周与一群博士生讨论各种与保护有关的议题。
喜欢看书和旅游、不看电视剧和动漫的李雨晗敢于放弃牛津选择三江源,还得益于她的学校经历。“怎么样把想法转化为行动,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她说,十一学校给了自己向前闯的勇气,“一次次的经验与活动的积累,会让你明白你的一些想法是可以通过努力变成现实的”。
在她眼里,北大和中学母校很相似: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又能帮助你实现这种可能性;不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人,而是鼓励你多元发展和探索。
从明年9月开始,罗德学者李雨晗将在牛津大学深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但她“在这里待不够,回到玉树市区就不自在,就想出野外”。在一篇文章中,李雨晗写道:“这几个月来我可以渐渐的自己独立爬山,学会了如何不熄火几十次的把越野车开上路,也学会了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捡牦牛粪生火做饭。渐渐的,有人会把我认成藏族姑娘,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变化,说明我和这片土地越来越熟悉了。”
(此文首发于2018年1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见报时有删减,此为全文。来源:哎呦教育)
近期最热关注:
【《当代教育家》最新刊物】
2018年,欢迎征订!欢迎来稿。
【好礼相送】即日起,订阅2018年度《当代教育家》杂志(12期),可赠送第十一届“新经典大讲坛”精品演讲光盘一张(可根据目录自选,需在微店完成订阅)
定价:15元/期,月刊,全年订阅180元。
刊物被知网全文收录。
点击“阅读原文”,光速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