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湖畔大学如何申请(构想大学的另一种可能)

湖畔大学如何申请(构想大学的另一种可能)游学大学,培养真正国际化的学生01尽管看起来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但是这种想象的确能让人为之振奋。经出版社授权,我们选择了其中的游学大学这一章摘编如下,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游学大学是为应对“零工经济”而产生的大学构想,旨在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原作者 | [美] 戴维·斯特利摘编 | 申婵

毫无疑问,大学应该同样看待每一位公民、学生和教师,把他们看成是追求真理,从而追求自我的人类。一味传授技能,无法实现在大学追求真理的使命,也远远跟不上科技颠覆大学的步伐。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历史学教授戴维·斯特利在思考“大学的未来”时,根据现在的科技水平和商业趋势,提出了未来五种可选择的大学形态,随后他邀请了一群设计师、历史学家和教育研究学者共同扩充这种想象。最终他们依据组织、学制、技术和属性的不同分类,提出了未来的十种大学形态,分别是平台大学、微学院、人文智库、游学大学、博雅大学、接口大学、人体大学、高级游戏研究院、博识大学和未来大学,并将它们的具体执行方式写进了《重新构想大学:高等教育创新的十种设计》这本书中。

湖畔大学如何申请(构想大学的另一种可能)(1)

《重新构想大学:高等教育创新的十种设计》,[美] 戴维·斯特利 著,徐宗玲 林丹明 高见 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21年8月

这十种大学形态考虑到了目前已经存在的大学创新和科技的发展,也试图为其他著述中提出的大学危机而思考对策,比如平台大学扩充了慕课的教育形式,接口大学则是将人机结合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博雅大学则试图恢复中世纪大学的七种博雅技能。

尽管看起来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但是这种想象的确能让人为之振奋。经出版社授权,我们选择了其中的游学大学这一章摘编如下,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游学大学是为应对“零工经济”而产生的大学构想,旨在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原作者 | [美] 戴维·斯特利

摘编 | 申婵

01

游学大学,培养真正国际化的学生

“零工经济”描述了21世纪许多人的工作方式,他们并非完全隶属某家公司,而是在项目之间频繁流动。由于零工经济遍及全球,因此工人可能在工作地点之间移动。本质上,个人是独立承包商,但他们可以组团从事短期项目,项目结束后各奔东西,新的团队又围绕全球各地的不同项目重新组建起来。游学大学所培养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世界里工作的学生。

由于工作不再与地点挂钩,因此游学大学既无所在,也是无处不在。它拥有一栋供管理人员使用的建筑物,但没有其他固定的物理空间。大学并不在某地扎根,没有容纳化学实验室、研讨室、演讲厅等的标志性建筑。学习地点在全球范围移动,具体取决于教授和学生在什么地方求索历练。也许他们的目标是解决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工程问题,也许他们正在调解美国某个城市核心区警察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许他们的目标是为某家跨国公司设计软件解决方案。学生可能会去肯塔基州的蒙蒂塞洛体验杰斐逊的杰作,去密西西比州的牛津探访福克纳的故乡,或者去雅典体验柏拉图的学园。“多地教育”是游学大学的指导思想。

相应地,教师居无定所,他们环游世界,寻找项目,然后组建团队把项目做完。游学大学是这些教师组成的网络,他们在电子板上公布获资助的项目。教师是专业人员,除了在游学大学工作,他们还保持着自己的职业身份。他们向公司、非政府组织、文化机构和其他组织了解项目需求,然后组建项目团队,团队中的学生经验各异,有初学者,也有做过多个同类项目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偶尔联手,例如,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可能会一起工作,然后找一名写手或电影制作人把活动记录下来。这些团队在一起做项目,完成工作,然后解散,直至下一个项目出现。有些团队成员可能一起做过几个不同项目,但许多团队是一次性的临时安排,与电影制作团队差不多。学生在这些项目之间来来去去,也可能与几位教师一起工作。典型的项目持续四到六个月,学生每年完成两三次这样的任务。圆满完成十个项目之后,学生将获得文凭。

学生在项目所在地学习并展示技术能力,具体的技能依项目性质而定。每位学生都会收到团队负责老师的成绩评估单,内容包括学生在该项目中的表现,以及项目是否在当地社区“奏效”。在每一地点,学生不仅关注手头的技术问题,而且还着眼于其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及维度。无论技术细节如何,在当地社区建立信任、发展跨文化交流技能都是每个项目的重要成果。学生学会与陌生人谈判并了解新文化。即使在吃晚餐、逛市场等最普通的场合,也会出现这种“新奇偶遇”。

教师担任导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项目经理或技术指导,而且是帮助学生的向导,促使他们了解新环境,促使他们就文化对比进行反思。学生受到鼓励,反思他们所遭遇的文化和经历。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在他们所遭遇的各种文化之间,能分辨出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除了收获技术知识,学生还学会了四海为家,能够沉浸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学生有时间进行反思和对话,这是成绩评估的一部分,也是学习体验的关键之处。

学生必须参加各种各样的项目,但允许专攻某一类型,这是毕业条件之一。因此,对工程感兴趣的人可以参加五个工程项目,如此重复,他们就可以熟习在先前项目中学到的技能。高年级学生在每个项目地点指导年轻学生。他们还与某位教师共同领导某个项目,作为自己学业的标杆之作。毕业时,学生一旦获得专业资质和外界声誉,就会成为教师候选人。

大学设有一个小型行政中心,教务长就在那里办公。在监督学生、跟进学生活动及策展学生形象等方面,教务长发挥着关键作用。行政中心建有一个管理人员网络,其职能包括教师的甄选和审核。学校设有评审委员会,负责审阅教职申请书。管理人员还安排航班预订之类的后勤事务。行政中心是新生第一次出发之前集合准备的地方。学生不交学费,但他们也不从工作中收取报酬。作为项目需求协议的一部分,学生在驻地时免收食宿费用。航空公司提供机票,并以公司广告和公关作为交换条件。项目受有需求的公司或非政府组织赞助,因此可以为大学带来收益。

游学大学培养的学生放眼全球,游历天下,具有聆听到位的能力。

02

游学大学,按照四年制的间隔年体验而组织

教育未来学家约翰·莫拉韦茨(John Moravec)指出:“工业社会正在让位于知识和创新工作。工业化要求人们居有定所,扮演非常具体的功能角色,与知识和信息工作者相关的工作任务和地点则变得越来越不具体。……游移的知识工作者……是一个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人,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人一起工作。”他预测,到2020年,西方世界有45%的劳动力将是“知识游民”,亦即拥有知识而不安于一隅的群体。知识游民从一个工作跳槽到另一个工作。游学大学将吸引那些试图成为知识游民的学生,并培养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

玛丽亚·奥巴马(Malia Obama)在2016年成为新闻人物,当时,她宣布将推迟在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习,以便获得间隔年(gap year)的经历。果不其然,这条新闻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相对罕见的经历的关注。间隔年在英国这样的国家更为普遍,而玛丽亚·奥巴马的举动可能会激发美国学生的广泛兴趣。在美国,间隔年或许并不常见,因为它看起来太像盛大出行,就像贵族用一整年时间遍游欧洲,探索艺术、建筑和文化,留下时光印记。鉴于某些项目的高昂费用,间隔年更像是富人和特权人士环游世界、推迟成年的做法。

然而,事实证明,某些间隔年项目有教学上的好处。杰弗里·塞林戈(Jeffrey Selingo)报告说:“无论是去国外还是去美国的其他地区,间隔年期间旅行的学生不仅会得到更高的分数,而且毕业率也与那些没有推迟学业的学生持平。研究发现,过完间隔年的学生到校之后学习更加认真,也不会出现酗酒之类的危险行为。”有间隔年体验的学生表明,他们到校学习时更有动力。所有这些,都是任何院校希望其毕业生取得的成果,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仅参加一次间隔年历练就有这些好处,那么,将某所大学设计成为四年系列制的间隔年体验,又会产生什么呢?

关于间隔年,学生给出了另一个参与原因,具体而言,填鸭式考试的学业竞争,大致是他们中学体验的写照,因此,间隔年使他们能够在开始大学“赛跑”之前好好休息一下。一项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倦怠和“发现自我”的愿望是参与间隔年的诱因。但是,就传统大学的经历而言,间隔年的体验被视为预备或前奏,其本身并不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一些学者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学生选择间隔年,目的是为了带来激情,而激情曾经是上大学的理由。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再也不在大学里探索激情了。塞林戈指出:“为了让间隔年对学业及以后工作的成功有显著影响……它必须成为一项变革性活动,与学生之前所经历的一切截然不同,它包括有意义的工作经验,大学的学术准备,抑或是开阔世界各地视野的旅行。它还必须加以设计,帮助学生获得大学和雇主正在寻找的技能和特质,包括成熟、自信、解决问题、沟通技巧和独立性。”间隔年不能被视为大学的预备,把若干次间隔年体验置于一个充分协调、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将可以培养学生的成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云游天下的性格,以及人们想从以课堂为中心的大学经历中看到的其他许多特性。

游学大学是按照四年制的间隔年体验而组织起来的。也就是说,间隔年不是上大学之前做完的事情,也不是上大学的准备,相反,一系列类似间隔年的体验就是大学体验。学生在国内外参加十个项目。每个项目的体验持续四到六个月,在任一给定的年份,学生完成两到三个这样的项目。学生组团工作,每个团队由一名教师指导。项目的组织方式类似于实验室,主任(教授)领导一群等级分明的学生助手,每个助手在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等级结构基于学生的体验层次,与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相比,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项目生动活泼,学生需要完成一些任务,从中学习并展示技能。体验结束时,学生必须证明他们对项目目标的贡献。团队的组建和解散视项目而定。也就是说,教师是团队的领导,她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再次加入下一个项目,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加入先前未曾加入的团队。

游学大学类似于课室遍布全球的密涅瓦学校(Minerva schools)。受教育期间,密涅瓦学校的学生在七个不同城市居住,但城市本身只是课程体系的半正式部分。从教学上讲,在旧金山或巴塞罗那生活一段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但密涅瓦学校的学生并没有针对这些城市的具体问题做什么工作。实际上,该校的课程体系基于互动式的在线研讨会,尽管学生居住在多个全球化的城市,但教育的重点仍限于研讨会。游学大学则有意识地将大部分学习内容移出课堂。与密涅瓦学校相似,游学大学也在某处教学,但是,无论从技术问题看,从待解决的问题看,还是从邂逅他者的“参与—观察—反思”过程看,教学所在之处都与核心课程体系息息相关,不可等闲视之。

我们只要看看美国间隔年协会(The American Gap Association)核准的一些项目,就会感受到学生在任一门游学大学课程中学到的技能。例如,在加纳,霍河的人类与社区发展项目(The Humanit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s)为某学校的供水项目征集评估志愿者,具体如下:

志愿者将有机会与人类与社区发展项目的工作人员合作,对阿达克卢阿布阿迪社区小学当前的饮用水状况进行深入评估。此过程将需要在阿达克卢阿布阿迪进行几周的访谈,以便确定:(1)学校和整个社区当前的饮用水系统,(2)这些系统关心的问题,(3)社区成员对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想法。接着,我们将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最合适的蓄水解决方案和社区焦点小组,从而敲定项目并确定实施角色。志愿者还将游历瓦力瀑布群、阿法扎托山和塔菲阿托摩猴子保护区,体验加纳霍河的大自然奇观。

该项目本质上是社会学的,学生用上了评估技术。请注意最后一句话,它描述了体验该地区特质的机会。如下所述,这类体验需要精心设计,它们是游学大学教育的关键特征。

“为什么”项目(Project Why)诚征戏剧、舞蹈和艺术老师。志愿者征集通知上说:“[该项目服务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希望志愿者……有开放的胸襟,能够适应印度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天气、生活条件、行为和衣着。”

这份通知再次表明,项目体验不只包括技能的发展和展示。地母使命基金会(Fundación Misión Gaia)需要一位“可持续性和废弃物管理协调员”,“该项目旨在设计并实施有效的一体化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应用于圣玛尔塔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 de Santa Marta)的明卡村,它可以扩展到区内的其他城镇,以及周边的旅游、乡村或生态区域”。参加这类团队项目的学生将就地学习工程技能。印度古瓦哈提的帕里哈特学院(Parijat Academy)征集志愿者,帮助儿童学习电脑和多媒体技能;位于喀麦隆布埃亚的“绿色喀麦隆”(Green Cameroon)组织寻找“绿色媒体运动协调员”,其职责是运用媒体“宣传教育本地乃至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如果您是优秀的作家、摄影师或电影制片人,那么您就有机会自愿参与该项目。志愿者还来自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和印度尼西亚,你将有机会与世界各地技术娴熟而且创意满满的人一起工作”。

项目开始之前,学生参加简单的迎新会,了解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类型。迎新会还介绍他们将面对的文化。这样的项目对领队教师有特定要求,他既要了解完成项目所需的技能和工作,又要接触当地文化,安排项目团队的生活和工作。

03

引领游学大学课程体系的是技能,而不是抽象概念

乍一看,游学大学一味重视职业技能。诚然,这些能力是每门项目课程的核心,但学生还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学习写作、口头交流和定量分析等技能。有些项目甚至要求学生具有艺术背景。引领游学大学课程体系的是到位的技能,而不是课室里的抽象概念。

有人会争辩说,一些学生缺乏团队技能,无法做好实际环境的工作准备,因此,把他们送到世界各地之前需要大量的课堂辅导。虽然项目迎新会培训了一些必备技能,但是,游学大学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做中学”。高年级学生将早期项目学到的技能带入往后的体验之中。我曾带领学生团队开展类似于游学大学学生作业的项目训练,该项目对某个公司的办公室重新进行室内设计,使之对那些据信喜欢协作的千禧一代员工更具吸引力,同时向访问办公室的客人传递公司的理念。我带的学生都没有任何室内设计经验,但是在八周的时间里,他们提出了重新设计的策略,确定了团队中从事各项工作的人选,有些人学会软件“草图大师”(SketchUp)并制定了重新设计的方案,有些人访谈工人,还有些人负责观察空间的实际使用方式。例如,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用于公共活动或午餐的空间很小很杂乱。为此,重新设计中预留了充足的公共空间。我想重复一遍,学生们都不是设计师,但他们仍然透过这种体验掌握了一些室内设计技能。

我们的学生在当地公司工作,所以他们没什么机会以新方式体验公司所在地,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早就知道要在那里干些什么。游学大学的项目则遍及全球,学生除了掌握技术技能之外,还要学习如何接触并理解工作地点的文化。因此,尽管另一种地理文化环境下的学习体验很重要,是游学大学的主要学习成果,但游学大学并不是把学习延伸至海外那么简单。如前述间隔年项目所介绍,学生在现实世界和现实问题的背景下边做边学。

“MBA×美国”是一个强化型实习项目,它将MBA学生团队与企业家配对。例如,学生团队在红蚂蚁服装公司(Red Ants Pants,RAP)工作三个暑假,该公司是“史上首家致力于生产女性工作服的公司。它还运营RAP基金会,致力于在农村和农业社区增强女性力量,促进女性自力更生”。学生团队“深入RAP的业务运营,推荐省时的技术和业务清单,以减少莎拉(Sarah C. Calhoun,RAP创始人)及其团队不得不手动操作工裤业务所花的时间,让她们得以用更多时间专心建设品牌,准备一年一度的音乐节,运营RAP基金会”。该项目是按照麦肯锡、德勤等公司管理咨询业务打造的模式,惠及小型乡镇企业。项目本质近似游学大学的宗旨。但是,为期一周的暑假强化体验之后,学生将返回课堂,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接触公司所在地的文化。学生飞过来,执行某项技术任务,然后又飞回去。一周时间不足以了解当地情况。前述的一种间隔年体验提到“体验大自然奇观”,但它们看起来像观光旅游,而不是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颖文化体验。

游学大学的学生研究特定问题,掌握技术技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大学教育就这样“事发当地”,与当地不同文化的碰撞是关键教育成果。玛丽·凯瑟琳·贝特森(Mary Catherine Bateson)在《外部视觉》(Peripheral Visions)中辩称,文化会碰撞,可能引起学生不适,这些应该是教育的关键部分。作为人类学家,她重视参与者观察法,认为它是接触陌生地方的一种方式。当人们必须在另一种文化中穿行并即兴发挥时,学习就会发生。游学大学并不是一种游客经历,也就是说,学生并非被限制在美式酒店商场之类的地方。

贝特森讲述了自己20世纪70年代初在伊朗的生活,当时她带着两岁的女儿。这位人类学家应邀见证宗教节日杀死绵羊的仪式。她注意到,西化的伊朗精英与屠户之间有差异,体现在对事件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上面。那次活动也促使贝特森重新审视自己的假设,并决定如何帮助小女儿理解杀羊仪式。贝特森称,这种经历令人不适,但具有教育意义,因为她被迫面对自己的文化假设。

来到一个新地方,你开始认识陌生事物,中规中矩地接触不适和惊奇之处。稍后,随着观察积累,反差意识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进的理解,理解自己的观察如何融合另一种文化的特有系统。在时常感到事事格格不入之余,你开始感到熟悉,在一个新的逻辑中体验一切皆有道理的方式。最终,民族志研究者希望对表达这种内在一致性的整个生活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包括椅子的高度和位置,成年人对婴儿哭声和争吵声的反应,以及关于张弛有度的规则,描述并非尽善尽美。最终的描述应该用自身的术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然而,毕竟是有对比才有学习。

贝特森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的目标是“说服学生,让他们相信边观察边学习是理所当然的”。游学大学的学生是参与式观察者,不是那些来去匆匆、与当地文化没有交集的游客或技术专家。学生驻地时间很长,他们花很多精力与一种不同的文化打交道,这是一个学习目标。

从文化和认识论的角度看,文化碰撞具有挑战性,因此,它们是课程体系的关键方面。实际上,每个项目所包含的部分体验就是学会撇开自己的文化假设,学会接触陌生事物,用新文化自身的方式理解新文化。“每当有不同习俗和假设的人们见面时,一定程度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贝特森说:“在一个社会中,性别差异和阶级差异司空见惯。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人的行为准则各异,但还是经常有可能合作,维系共同业绩,并且援引不同的信仰体系来申明这种可能性。随着移民和旅游的增加,我们将不得不变得更加自觉、更加清楚地表达差异,并且找到可以接受的对话方式,讨论在产生摩擦的情况下获得的见解,在此过程中积累学习收获。”“摩擦”一词表明,与不同的文化相碰撞令人厌烦不适,但正是由于这种碰撞,才可能发生变革性的学习。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件也可能有新奇遭遇。除了宗教之外,进餐礼仪、街头风光和日常的性别经历也有借鉴意义,它们有可能“产生摩擦”。

教师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是项目经理或技术技能导师,而且还是向导,帮助学生了解新环境,促使学生对比文化,进行反思。随着学生在全球各地各种情景下积累更多这样的体验,教师鼓励他们反思自己所遭遇、所体验的文化。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在他们所浸入的各种文化中,可以识别出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形态?

除了收获技术知识,学生还练就四海为家的本领,将自己融入世上所到之处。任何人都不应存有幻想,指望学生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待上半年,解决技术问题,然后就能“原汁原味”地通晓当地文化。四海为家意味着即便不是本地人也能浸入文化之中。

原作者 | [美] 戴维·斯特利

摘编 | 申婵

编辑 | 张进

导语校对 | 王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