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到底讲的什么(哈佛大学教授断言主宰21世纪的王阳明)
王阳明到底讲的什么(哈佛大学教授断言主宰21世纪的王阳明)他早早随祖父读书识字,但到了五岁都没有开口说话,家人以为这是个哑子,直到一位高僧点破天机,说他“是个好孩子,只是道破”。祖父依《论语》“仁不能守之,虽得必失”之论为其更名为守仁,之后王阳明才开始说话。然而这样显赫的家庭却不一定诞生神童,还可能养出“怪胎”。寻常人十月怀胎,王阳明却在母亲肚子里呆了14个月。出生前,他的祖母梦到神仙抱着一婴儿从云端降世,古人迷信,视梦境为祥瑞,故而王阳明出生后,父亲王华为其命名为“云”,居所更名为瑞云楼。天赋异禀的特异儿童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在会稽山自修时居于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而世称王阳明。其父王华品性端正、聪慧过人,六岁时拾得一包金子,为防抢盗,将金子丢入水中,待失主来找时带人将金子悉数捞出,之后辞谢礼不受,因这段“王华还金”的佳话被视为神童,17岁时考中状元,高居庙堂。
人类的未来哲学会走向何方?在哈佛大学任教数十载,专攻中国历史和哲学的杜维明教授作为新儒学代表提出了一个理论:21世纪将由王阳明的“心学”主宰。
杜维明
作为儒学四大家之一,王阳明的名声远不如开山立派的孔孟响亮,也不如“程朱理学”代表朱熹热门,但他却被诸多明清、民国乃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政两界名士奉为“千古完人”,其哲学思想被研读奉行数百年。
这位征服了时间和空间的神人到底是何方神圣?除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到底还有什么值得世人如此膜拜?这要从其近乎完美的一生说起。
天赋异禀的特异儿童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在会稽山自修时居于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而世称王阳明。
其父王华品性端正、聪慧过人,六岁时拾得一包金子,为防抢盗,将金子丢入水中,待失主来找时带人将金子悉数捞出,之后辞谢礼不受,因这段“王华还金”的佳话被视为神童,17岁时考中状元,高居庙堂。
然而这样显赫的家庭却不一定诞生神童,还可能养出“怪胎”。寻常人十月怀胎,王阳明却在母亲肚子里呆了14个月。出生前,他的祖母梦到神仙抱着一婴儿从云端降世,古人迷信,视梦境为祥瑞,故而王阳明出生后,父亲王华为其命名为“云”,居所更名为瑞云楼。
他早早随祖父读书识字,但到了五岁都没有开口说话,家人以为这是个哑子,直到一位高僧点破天机,说他“是个好孩子,只是道破”。祖父依《论语》“仁不能守之,虽得必失”之论为其更名为守仁,之后王阳明才开始说话。
王华一家迁居绍兴几年后,王阳明母亲病故,那年他13岁,心智大有转折。他一直广读诗书,常与私塾先生论理,思想超然,比同龄人更早慧早熟。
他认为读书应以圣贤为尊,不应死盯科举,但同时他也忧国忧民,因当时英宗被俘、朝廷受辱于蛮夷满心愤懑,转而学习起兵法。15岁时,他向朝廷献压制起义之策,但不受采纳,便开始到关外周游,步量山河。
十七岁成婚当天,身为新郎官的王阳明却不见了,人们找到他时,他正不慌不忙与道士论理,最终被岳父带了回去。
与那个时代埋头诗书、醉心科举的官宦少爷不同,王阳明像一个天赋异禀的特异儿童,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既不拘泥于世俗定理又有理想抱负,早早就显现出高远格局和务实笃行的性格,也就是这样一个“奇葩”,在几十年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时代格局。
宦海几度沉浮,终生不悔初心
王阳明的入仕之路不算太顺利,20岁考中举人后,他文武兼修,射箭、军略都有精进,但因为当时考官打压青年俊才,连考两次科举都没有高中。周围人都劝慰他,王阳明却自嘲道“旁人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懊恼为耻”。
最终,王阳明在28岁时通过会试,进了工部,开始施展政治才华。起初因为他正直敢谏,谋略得当,先后受任刑部、兵部主事。但在34岁那年,因为给宦官刘瑾贬黜的御史求情,王阳明被仗责四十,发配到荒凉的龙场,直到刘瑾下台才重回朝堂。
刘瑾
回朝后,兵部尚书王琼派他到中南地区治理盗匪。当时福建等地盗匪已经猖獗数十年,各占山头,且与官府勾连极深,四处劫掠,已经成了无解顽疾。
王阳明熟读兵法,到任后先查官员,再调兵将,佯进佯退,分攻合围,用兵奇绝,一年内荡平西南,连破上百伙盗匪,斩杀上万人,还西南太平,被百姓视为战神。
之后宁王叛乱,他又领兵平叛,招数万义军,散播真假消息,一边叫嚣攻打宁王老巢,一边佯装无兵可用,宁王误判其耍诈,倾巢攻打南京,结果被王阳明端了老窝,之后王阳明率部以逸待劳迎击回援宁王军,将叛军彻底剿灭。
当时武宗身边小人作祟,这次大胜被人抢功,王阳明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意识到风险渐近,留在朝堂也难有作为,直接退而结网,称病回家了。
武宗
两年后,王阳明被世宗请回朝廷,得了些官爵,但未受重用,他自知留下无用,便开始请辞,但朝廷被反复推拒,直到父亲去世他才有了回乡理由。当时已50有余的王阳明在家乡开办书院,当起了教书先生,也算是儒学大家的最好归宿。
但到了嘉靖6年,田州一带又起叛乱,王阳明又被请回了朝。当时他战功累累,已经封神,率兵南下后,许多反叛势力都因畏惧直接投降了。
三个月后,王阳明所率军队除尽叛军,再立大功,但他的肺病也复发了,上书举荐贤才后,未等朝廷回复他就直接回家了,最终在江西青龙岗病逝。临终前弟子问其有无遗言,他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江西百姓无不悲痛感念,自发戴孝,一路沿街为其哭丧。
嘉靖
王阳明的仕途几经起落,每次都夹杂冤屈,但他始终没有随奸人起舞,没有放弃治世救国宏愿,也没有报复加害任何人,一直秉承初心、光明磊落,能为善为善,能为民为民,能忠君忠君,时局需要他便挺身而出,时局压制他便平和而退。
一时良善、刚正容易,一生良善、刚正极难,王阳明显然做到了,他始终站在道义的一边,一生践行“阳明”二字,无怨无恨无憾、不贪不怯不拒,诚然达到了比圣人更圣人的境界。
机变自保,落难不丧,高就不狂
王阳明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不向恶势力俯首,也不莽撞蛮干。被发配龙场的路上,刘瑾派人暗杀他,他机智应对,丢下衣物佯装跳河自尽,躲过一劫。到了蛮荒之地,他苦闷了一阵,但没有因恶劣的环境悲观绝望,照顾起生病的随从也不忘唱歌击著,自娱自乐。
那三四年间,他一边幽居山洞深研哲思,自我开悟,一边耕田授学,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把发配过成了修行。平定宁王叛乱后,武宗受小人蛊惑,欲夺王阳明功劳,王阳明审时度势,自愿退出,称病归乡,躲过迫害,功不受表他也不怨不怒。
这种识时务换来了两年后迟来的封赏,可惜世宗给了他封赏却并不重用他,王阳明再次顺势而退,搁置侯爵之名干脆回乡开起了学堂,广收弟子,老师做得不亦乐乎。
每逢政治迫害即将临头,王阳明都毫不恋权,当退则退。
乱中自保,高就不狂,这两点中都是大多数搅在政局中的人难以做到的,而他每次落难也都没有文人政客悲春伤秋、郁郁不得志的沉沦,总能在恶劣的环境里给自己找到舒服的姿态,真正做到了“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这种绝佳心态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级智慧,来源于他的哲思。
思想超越,心学从理又从心
王阳明自幼学习儒学,18岁时与娄谅论道,对“格物致知”理论十分着迷,专研了好一阵朱熹的理学,甚至决定格竹明智,但对着竹子“格”了三天毫无收获,人也病了一场。从此以后不再盲目迷信“格物致知”的理学。
34岁时,王阳明被贬到龙场,那几年,他在清修中开悟,融汇《大学》与佛理,开创了“心即是理”的心学理论,主张“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二十年后他回乡开办书院,传播的就是自己的心学,这套理论在当时极其盛行,并传往日本等地,被推崇数百年。
王阳明不是唯心空想派,而是切切实实的实践派,强调学,更注重做,提倡“知行合一”。
他认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过于僵涩,世事无穷,一一革之不现实,因而从良知出发,遵循内心去寻找“理”才是正道。这种心学被认为是一种唯心主义,但其实更像一种现实存在与唯心主义的结合。
王阳明的思想与21世纪无比契合,因为他的观念既保留了美好的理想主义,也非常讲究实用性。
从某种角度来看,他的心学将人变成了一只圆规,“致良知”事实上是以人的良知为定点转轴,以人的学识见地为移动支腿,以需要应对的事件为半径,随机应变去画圆。这种学说更像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知”是践行这种哲学的条件,“行”是践行的方式。
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固定条条框框的理念不同,具有流动性,充满变化和可能。这对于当下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社会,越来越独立多元的个体思想,无疑是最适合的。
与其说王阳明主宰21世纪,不如说未来属于“多”与“变”,而适应多与变、能罩住多与变的哲学,主宰未来。
王阳明是什么人?可以说是文武兼修的政治家,可以说是救国救民的铁血英雄,可以说形而上学、走出一条思想解放之路的哲学家,也可以说是平和自持、集佛儒于一身的清修者。
他圆滑又诚善,机变又忠诚,能遁世种地教书,能出世剿匪平乱,说他是神圣他是寻常人,说他寻常他从生到死都不寻常。
他以心学教人随势而动、随遇而安、不失良知与本心,这是能架住世事流转、统括万千变化的哲学精髓,能解现代人的困惑,给永恒流动的难题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