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徽因是哪所大学校友:李庄启示录 同济大学战时避难6年

林徽因是哪所大学校友:李庄启示录 同济大学战时避难6年偏居川南一隅以及纷飞的战火,没能阻绝李庄同世界学术界保持活跃的交流。站在学术前沿,许多学者取得了国际学术界瞩目的学术成果。 一次在镇上路过时,他发现旧货店里居然有一架旧显微镜,靠东拼西凑借钱买下这个“宝贝”。没有电源,童第周想了个“自然照明”的办法,晴天利用烈日阳光、雪天利用雪地反光当光源,开始实验,发表的一篇篇高质量论文,引起国外生物学界的关注。李约瑟在日记中写道:“英国科学访华使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科研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 童第周在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卵子发育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影响世界的成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3年,英国学者李约瑟来到李庄,为同济大学师生作了科学演讲。他同多年前在比利时相识的老友童第周教授,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令他惊讶的是,童教授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所做的研究,“与地球另一端的权威霍尔特弗莱德博士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

童第周曾赴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做过达克教授的助手。1934年回国,后辗转来到李庄同济大学生物系任教,在缺乏起码的仪器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工作。尽管他和夫人叶毓芬在李庄的时间不长,但意义不凡。

一次在镇上路过时,他发现旧货店里居然有一架旧显微镜,靠东拼西凑借钱买下这个“宝贝”。没有电源,童第周想了个“自然照明”的办法,晴天利用烈日阳光、雪天利用雪地反光当光源,开始实验,发表的一篇篇高质量论文,引起国外生物学界的关注。李约瑟在日记中写道:“英国科学访华使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科研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

童第周在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卵子发育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影响世界的成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偏居川南一隅以及纷飞的战火,没能阻绝李庄同世界学术界保持活跃的交流。站在学术前沿,许多学者取得了国际学术界瞩目的学术成果。

董作宾的《殷历谱》为中国学术争得世界性荣誉,不仅胡适、陈寅恪等中国著名学者有文章讨论和赞扬,而且国外学者德效骞、李约瑟等也有讨论和请益。

重病在身的林徽因抓住每一个同世界学术界沟通的机会。1945年,英国国家博物馆专家捷因到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考察,她不失时机地邀请其到家中做客。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直保持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友好往来。这对美国夫妻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还是梁思成给起的。中西文化交流使梁思成夫妇保持着旺盛的学术创造力。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前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等著作的书稿、图片,将中华文化瑰宝展现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的研究成果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赞扬。

1943年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学习的金士翱教授回忆,每学期正式上课前的一件重要事项,就是准备书款购买德国医学书籍。他当时是通过德文书籍、外籍教授和到李庄的外国访问学者来了解世界的。同济大学在李庄接待的两位重要外国访问学者,李约瑟教授和美国医学专家里欧·埃洛瑟教授,其学术报告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徽因是哪所大学校友:李庄启示录 同济大学战时避难6年(1)

1940年的李庄慧光寺。

启示四:“学术社会”,厚植良好学风土壤

林徽因是哪所大学校友:李庄启示录 同济大学战时避难6年(2)

为帮助因病陷入赤贫的梁思成、梁思永,1942年傅斯年写信给重庆的政府部门申请救济,极力称誉梁氏兄弟:“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思永……安阳发掘,后来完全靠他,今日写报告亦靠他”……

193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考古学硕士学位的梁思永一回国,就进入史语所工作。他加入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殷墟发掘行列。梁思永还主持了山东龙山镇城子崖和河南安阳西北冈的发掘工作。

梁思永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和殷商(青铜)文化的叠压关系,为中国古代文明找到了历史顺序。对安阳殷墟的发掘,是中国独立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围绕它聚集了一批学术精英,形成考古学术圈。梁思永最初的成功就得益于这个圈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学术团体如天文学会、地质学会、气象学会、物理学会等纷纷涌现,形成了傅斯年所称的“学术社会”。在李庄的这些科研教育学术单位,就是“学术社会”的缩影,这里有着良好的学风和学术环境。

在李庄期间,李济曾决心辞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兼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的职务,只是傅斯年一再挽留,他才难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李济请辞,不只是由于失去亲人的悲伤,更是为了集中精力于学术。李庄学者中,凌纯声等人曾辞官不就。不以仕途为意,专心学问,是许多学者的选择。

《李庄镇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94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成都举办远古石器展,李济专为展览写了《远古石器浅说》一文,定稿前征求意见,年轻学者夏鼐向自己的导师毫不客气地提了近40处修改意见。在同济大学的历史中,记录着在李庄的师生与校长丁文渊的重大冲突,丁校长官气十足的作风不仅惹怒了教授,也惹恼了学生,上任两年后只好黯然离任。

李庄学者中,许多人曾留学欧美,在学术界地位突出,但那些没有留学经历的学者,同样靠自己的学术成果,发出灿烂的光芒。董作宾高小肄业,通过自学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国学门,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李庄出版的《殷历谱》,为他收获巨大的荣誉。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厚植良好的学术土壤,让每个学者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科学生产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在李庄,一些起初只是帮助做辅助性工作的非研究人员,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良好的学术风气熏陶下钻研学问,终成学术大家。不到20岁的青年罗哲文,被招考进营造学社做练习生,在李庄开始接触建筑方面的知识,担任抄写、绘画工作,最后成为著名的古建筑学家。

罗哲文曾回忆梁思成“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传艺的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地手把手教给……”从中可以管窥,那时的李庄,学风和学术环境之良好,做学问、搞研究之认真。

滚滚长江东逝水,70余载岁月虽已远去,但这些前辈树立的科学救国、学术报国的丰碑,至今仍屹立在李庄的土地上。古镇的上空,星光依然璀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