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2014年,“全面改薄”项目为扎古录九年制学校带来了希望。项目为扎古录九年制学校新增了教学及辅助用房15630平方米,校园绿化硬化7652平方米,还让学校有了7294平方米的体育场,宿舍安装了233套采暖设备,配备齐全了音、体、美等器材。在良好的硬件支撑下,扎古录九年制学校焕然一新。卓尼县扎古录九年制学校过去办学条件极差——一片杂草滩中两间砖木结构的平房“站”在远处,房顶多有破损。两间平房教室一间为初中部,一间为小学部,全校学生分年级挤在两间房里上课。学校外有一条小河,河水经常涨水渗进教室,一到冬天,本就非常寒冷的教室常因渗进河水导致地面结冰,必须铺一层木板才能走路。“全面改薄”为教育均衡添“硬”气2014年,“全面改薄”的春风吹到陇原大地,那些因办学条件差而流失的师生,那些希望孩子在良好环境接受教育的家长,那些接到项目准备施工的工人……没有人能预想到,这项工作会为今后甘肃教育带来什么改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2)

走进学校,操场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教室四处漏风,校园杂草丛生,环境萧条……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我省乡村学校的印象,由于我省经济欠发达,很多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在办学发展中都有很大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状,甘肃教育人迎难而上,深入调研,科学规划,通过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各地办学条件,为各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底气。

如今,我省各地的乡村学校几乎都有漂亮的校园、新建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接入互联网的多功能一体机,美术室、舞蹈室、实验室等活动室一应俱全……学校变样了,教师留下了,学生回来了,乡村教育有了再出发的内生动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3)

生根发芽

“全面改薄”为教育均衡添“硬”气

2014年,“全面改薄”的春风吹到陇原大地,那些因办学条件差而流失的师生,那些希望孩子在良好环境接受教育的家长,那些接到项目准备施工的工人……没有人能预想到,这项工作会为今后甘肃教育带来什么改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4)

然而,我省用了5年的时间,让所有人看到了乡村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偏远贫困的乡村里,不仅“改”出了一所所现代化的美丽校园,更“改”出了甘肃教育人的信心和决心——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全面改薄”项目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着力促进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卓尼县扎古录九年制学校过去办学条件极差——一片杂草滩中两间砖木结构的平房“站”在远处,房顶多有破损。两间平房教室一间为初中部,一间为小学部,全校学生分年级挤在两间房里上课。学校外有一条小河,河水经常涨水渗进教室,一到冬天,本就非常寒冷的教室常因渗进河水导致地面结冰,必须铺一层木板才能走路。

2014年,“全面改薄”项目为扎古录九年制学校带来了希望。项目为扎古录九年制学校新增了教学及辅助用房15630平方米,校园绿化硬化7652平方米,还让学校有了7294平方米的体育场,宿舍安装了233套采暖设备,配备齐全了音、体、美等器材。在良好的硬件支撑下,扎古录九年制学校焕然一新。

扎古录九年制学校是甘肃省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实施5年来,12139所项目学校变化的缩影。2014—2018年,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38.2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3.16亿元,地方资金125.13亿元),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分别完成五年规划的100.06%和102.88%,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5)

除了按照“保基本、兜网底、一校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制定工作方案外,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开发运用“甘肃省全面改薄信息管理系统”及手机APP,实现了项目实施过程的信息化监管监测。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专家团队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全省各县区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进度、规范程度、数据质量和资金效益等全面进行实地核查评估,为“全面改薄”工作提供了准确数据支撑。

配合“全面改薄”项目的开展,我省还通过一体化办学、增量扩容等举措,打出破除“大班额”、缓解“择校热”的组合拳,支持全省10个主城区增加学位,努力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进一步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基础。

花开朵朵

民生工程为教育均衡添“暖”气

校园有了新楼,师生有了新教室,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仍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始终牵动着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心。由于甘肃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地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很多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都与大山为伴,身处其中。一到冬季,艰苦的取暖条件甚至成为很多人不愿意回忆的痛苦——学生在教室里瑟瑟发抖,晚上在宿舍和衣而睡、两三人挤一张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6)

为充分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前,把“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与“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的重中之重,连续三年在23个曾被列为深度贫困县的县(区)实施农村中小学温暖工程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保障了广大教师安心从教、学生就近入学。

“过去,学校冬天靠烧炉子取暖,低年级学生不会生火,只好由家长早早地来学校生火,每天放学时,师生们的鼻孔都是黑色的。”山丹县陈户镇新河小学校长陈良说。而他说的,曾经是山丹县大多数乡村学校共同面对的状况。

如今,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量子能供热机组、智能电开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为山丹县农村学校的师生提供了冬天取暖的便利,不仅让师生们24小时喝到热水,更是让师生们24小时能洗到热水澡。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海拔在3000—3800米之间,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纯牧区县,百姓多以游牧为生,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县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必要性,住宿取暖也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夏河县桑科寄宿制小学校长益西说,学校尝试使用电暖气取暖,可是加热慢且功率过大,每年电费、维修费高达3万元,但宿舍里还是会出现温度不均、升温过慢的现象。如今,学校安装了空气泵加热系统,每间宿舍墙面都有控温开关,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完全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总费用支出仅为过去的一半。

如果取暖设备暖热了学生身体,那么教师周转房则暖热了教师的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7)

对华亭县上关镇磨坪小学英语教师李鹏娟来说,每天最幸福的事儿就是上完课后,中午在自己温馨的小天地里午休。独立的厨卫设施、崭新的家具、温馨的布置……这是李鹏娟在学校的家,也是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周转房宿舍。“新建的宿舍暖热了我们的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可能性,更坚定了我们年轻教师留下来的决心。”李鹏娟说。

走进徽县向阳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的三层灰白相间的教师周转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楼内整洁明亮,环境幽雅舒适。一室一厨一卫的房间布局为教师提供了便利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据统计,自一系列民生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13.27亿元,解决了深度贫困县48万名师生采暖和8000余名教师住宿问题。通过“温暖工程”和“教师周转宿舍”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了我省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师生的住宿条件和生活条件,消除了寄宿制学校取暖安全隐患,为稳定教师队伍和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师生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民办实事,件件暖人心。现如今,我省乡村里,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乡村学校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硕果累累

“薄改提升”为教育均衡添“喜”气

通往教育均衡的路并非一片坦途,基本的条件改善也仅仅是迈向均衡的一个踏实脚印。而通往教育均衡的路,甘肃走得一步更比一步稳,一步更比一步扎实。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8)

为巩固“全面改薄”工作成果,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提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9—2020年,我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实施了“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这项利民惠民的教育基础性工作,是我省在“全面改薄”取得重大成效后,进一步补齐教育短板、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机遇。

两年时间,我省共投入65.66亿元,项目覆盖全省86个县(市、区)及兰州新区、嘉峪关市的4162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173万名学生。项目的实施有力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力保障了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重点在于开展消除城镇大班额、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因此,我省在实施这一项目时,坚持以强弱项、提质量为主线,聚焦补齐义务教育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短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项目内容,编制项目计划,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实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9)

同时,我省结合项目覆盖范围广、内容杂、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建立了网络系统实时监管、行政管理部门实证监管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项目实施成效。对项目建设实施台账管理,细化项目建设进度表和路线图,明确时间节点,压茬推进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每所项目学校。

宁县早胜第二小学教室从平房升级成教学楼,课堂上教学设备更加先进;白银市平川区打拉池中心小学操场从砖地变成塑胶草坪;临泽县牛场小学校园里加盖了水冲式厕所;陇西县侯家门九年制学校推倒了过去的平房教室,新教学楼拔地而起,扩建了操场;灵台县邵寨中心小学厕所和宿舍旧貌换新颜;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有了配置一新的计算机教室和科学实验室……

前些年已经得到大力改善的乡村学校,在通往实现教育均衡的路上,进一步夯实了办学基础和实力,努力在硬件保障、设施设备等方面缩小与城区学校、与先进学校的办学硬件差距。全省力争通过实施校舍建设类项目和设备购置类项目,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教学条件,改善提升厕所、宿舍、食堂、饮水、供暖等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所所焕然一新的校园,一张张充满喜悦的笑脸,无不体现着省委省政府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坚强决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10)

截至“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第一期结束,全省完成新建(维修)校舍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177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4.3万台(件套),图书124万册,课桌凳18.9万套,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等3.9万台(件套),共完成设备购置资金9.73亿元。根据全国改薄办2020年9月初对“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进展情况通报,甘肃省两年校舍建设项目开工率为100%,全国排名第一;校舍建设项目完工率69.19%,全国排名第四、西部地区排名第二;设备采购完成率95.04%,全国排名第一。

审核:蔡 莉

责编:杨争荣

编辑:王玉鹤

来源:甘肃教育社《未来导报》 马绮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城乡学子共享一片蓝天义务教育均衡(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