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章经典解读,大学开篇第一章
大学第一章经典解读,大学开篇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出自曾参的《大学》,也是大学开篇第一章,意思是做学问道理,在于发扬自身先天固有的善德,用这种善德来革新民心,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古人八岁入小学,主学识文应对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习做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古人们做学问都要讲究品德,达到极致,这是一种虔诚,也是一种笃行,给世人了最宝贵的建议和示范作用。
古人为了做学问,能如此勤勉,而现代人抛开生活来谈,就生存的舒适度,大可借鉴其中学问,学生们学习,成年人上班工作,年轻人创业,企业家保证效益稳定,党员干部为百姓谋福利谋幸福,无一不能从儒家思想的极致中提炼一二,终身受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是古人告诉我们的成功秘诀,意思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才能够有确定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做到内心的宁静,不再茫然;做到内心的宁静后,才能达到坦然得失的心态;有了坦然得失的心态,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而后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末梢,事情都有开始和结局,知道这其中先后的次序,那么也就接近成功了。
学问皆通,道理皆懂,实践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假使我们去悟道,花三五年,甚至十年,悟到了就能成功了,那拿着钱去悟道的定是趋之若鹜,不计其数。别说十年修道能获成功,生活中波荡起伏,穷其一生都在寻找成功途径的大有人在,或是一生都在追求成功的芸芸众生更是数不胜数,当然,这无可厚非。这么辛苦,那就找到正确的目标、合理的方法,然后静下心来,再从容面对得失,思虑周详,一以贯之。你试试,数年之后且当如何?必然是一以贯之,唯所愿定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