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教学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外教全秀贞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教学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外教全秀贞全秀贞说,从开始教书的那天起,看到学生们在一天一天的进步,感觉就像看到从前的自己。在给学生上课时,也总期许自己要像她之前的中国老师一样,要有热情、要认真,这就是她要承担的责任。在她看来,如今中国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国际间学生交流的增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的上升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他们对父母亲的那种孝敬、孝顺的心理非常强烈,(问)有些(中国)学生有机会去国外工作你愿意去吗?很多学生说不愿意,这个是在韩国孩子身上看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动,中国孝顺的传统文化还是那么的强烈(根深蒂固)。”在北京语言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全秀贞曾一度回到了韩国,但她的事业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秀贞说,当时她的老师曾鼓励她翻译中国的小说。从此,翻译中国小说这个愿望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有一次,她无意间读到曹文轩的作品《红瓦》,读后很受感动,于是决定翻译这部40余万字的作品。经过
全秀贞(中)参加外籍专家招待会
全秀贞(后排右四)和她的中国学生们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洹星):在中国的教师行列里有这么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就是扎根在中国的外籍教师。他们漂洋过海在中国都有哪些经历?究竟又是什么“魔力”吸引他们留在这里。下面,我们就来了解韩国外教全秀贞的故事,从她的眼中感受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变化。
1993年的秋天,全秀贞从首尔来到北京,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开始学习中文,直到硕士毕业。全秀贞回忆说,记得那时候的北京,大马路上几乎没什么汽车,辅路上倒是有多得像海潮般的自行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手机支付的广泛应用使大家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方便。“韩国大部分用信用卡,中国这些都不需要,一下子都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所以一下就不用带现金了,变化我觉得非常大。我刚来的时候,所有系里的消息都是用邮件来发的,现在全是用微信,其实也只有一个手机,所有的事情都能办,这个是很发达的一种现象。”
在北京语言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全秀贞曾一度回到了韩国,但她的事业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秀贞说,当时她的老师曾鼓励她翻译中国的小说。从此,翻译中国小说这个愿望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有一次,她无意间读到曹文轩的作品《红瓦》,读后很受感动,于是决定翻译这部40余万字的作品。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秀贞终于在韩国出版了第一本译作。“那本书出版之后,我拿着书去见那位老师,她惊讶地说:‘没想到你真能翻译出来!’我说:‘是您说我可以的呀?’她笑着说:‘老师对学生都会这么说的,但是信了这话并且真的去做的,你是第一个!’就这样,我走上了文学翻译工作的道路。至今我仍无法忘记第一次看到自己翻译的书被出版时,我心中涌出的那份激动!”
此后,她从未停止过翻译工作,目前已经陆陆续续译出了40多本中国图书。今年暑假期间,她还带着自己的翻译作品到韩国各处去演讲,传播中国文化。
全秀贞说,她是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适应中国、进而喜欢中国的。为了能及时解决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全秀贞在2012年决定回到母校任教,开始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韩语、韩国文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七年时间,她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久前,她的一名学生还在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韩语演讲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这让她感到格外欣喜。
在她看来,如今中国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国际间学生交流的增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的上升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他们对父母亲的那种孝敬、孝顺的心理非常强烈,(问)有些(中国)学生有机会去国外工作你愿意去吗?很多学生说不愿意,这个是在韩国孩子身上看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动,中国孝顺的传统文化还是那么的强烈(根深蒂固)。”
全秀贞说,从开始教书的那天起,看到学生们在一天一天的进步,感觉就像看到从前的自己。在给学生上课时,也总期许自己要像她之前的中国老师一样,要有热情、要认真,这就是她要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