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末北平私塾:晚清的长堤街面容

清末北平私塾:晚清的长堤街面容贫民大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布匹。此地有木织布机100台,产品为“爱国布”、条子布及大小提花布,多少有些技术含量。此外,这里还生产过皮鞋、皮靴,技术含量就更高了。能够培养出技术工人,足见此地的被收容者还比较支持这个机构的工作。1930年,贫民大工厂关门,好在当时硚口已经有不少私营织布厂,工人们多半还是能有个下落。起初,工厂需要政府补贴,来源是“禁烟罚款”。但随着经营逐渐走上正轨,反而有了盈余。晚清长堤街,西头最大的巷子是唐家巷,纵贯汉口最早的三大老街:长堤街、汉水街、汉正街。1907年,跟随着张之洞在武汉发起的工业化浪潮——武昌白沙洲造纸厂、湖北针钉厂、武昌南湖制革厂、武昌下新河毡呢厂、武昌兰陵街模范大工厂等——此处兴建了一所“硚口劝工院”,征召学徒学习各种手工,长堤街西段由此得名。汉口老地图1915年,硚口劝工院改为“贫民大工厂”,其收容对象主要为汉口、汉阳两地的本土难民、乞丐,由警察收容后送

清末北平私塾:晚清的长堤街面容(1)

近日,汉口最古老的街道长堤街再度受到关注。事情源自有市民在“城市留言板”上建言武汉市,结合城市改造推进长堤街设计重塑:一是延续“乡愁”,建成网红打卡地;二是建设码头文化博物馆;三是建成汉口老街、老味集市。

如果从1635年建长堤算起,这条街道的历史已近400年,的确有资格承载汉口的味道与乡愁。虽然几经改易,如今的长堤街仍有4000余米,从硚口延伸至“铜人像”,数百年来上演了无数故事,一篇小文难以尽表。

今人看长堤街,重在其历史韵味。但是,在晚清直至民国初年,长堤街是一条承载了汉口重要社会功能的街道。

长堤街原本分段命名,从西至东,称“劝工院堤街”、“大通巷堤街”、“观音阁堤街”。这三个关键的地名,代表了历史上长堤街的两大社会功能:救济与教育。

劝工院与妇女救济院

晚清长堤街,西头最大的巷子是唐家巷,纵贯汉口最早的三大老街:长堤街、汉水街、汉正街。1907年,跟随着张之洞在武汉发起的工业化浪潮——武昌白沙洲造纸厂、湖北针钉厂、武昌南湖制革厂、武昌下新河毡呢厂、武昌兰陵街模范大工厂等——此处兴建了一所“硚口劝工院”,征召学徒学习各种手工,长堤街西段由此得名。

清末北平私塾:晚清的长堤街面容(2)

汉口老地图

1915年,硚口劝工院改为“贫民大工厂”,其收容对象主要为汉口、汉阳两地的本土难民、乞丐,由警察收容后送至此地。原本生计无着之辈,能在此地获得衣食住所,不至倒毙街头;工厂的经营者也能获得一批廉价劳动力,总体上算是个双赢。

起初,工厂需要政府补贴,来源是“禁烟罚款”。但随着经营逐渐走上正轨,反而有了盈余。

贫民大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布匹。此地有木织布机100台,产品为“爱国布”、条子布及大小提花布,多少有些技术含量。此外,这里还生产过皮鞋、皮靴,技术含量就更高了。能够培养出技术工人,足见此地的被收容者还比较支持这个机构的工作。1930年,贫民大工厂关门,好在当时硚口已经有不少私营织布厂,工人们多半还是能有个下落。

清末北平私塾:晚清的长堤街面容(3)

长堤街保留下来的早期建筑痕迹

1928年9月,贫民大工厂附近又兴建了“妇女救济院”,以收养“婢女、姬妾、妓女、童养媳和其他被乱无告之妇女为限”。起初,收容限额为170名,教养期限为5个月,期满由院方择人婚配,或具保领回,或招人领养。

由于当时收容的对象还包括流浪儿童,此地一度改称“汉口市妇孺救济院”,1931年又复名汉口妇女救济院,收容限额300名,限时1至3年。但是,到了1932年,这里收容的人数多达567名,远超设计额度。

如此撑了两年之后,1934年,汉口市政府以“超过原订限额”、“殊难为继”为由,“凡已达择配年龄,或学艺期满之院生,令其自谋出路”——嫁出去加赶出去一大波,总算是挺了过来。

1938年10月,妇女救济院在武汉沦陷后停办。

大通巷兴办教育

1906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劝学章程十条》,令各县一律设“劝学所”。1908年,夏口厅设劝学所于汉口长堤街中段,正好位于后来的硚口区大通巷小学。

1914年,劝学所改名教育公所,1916年又恢复为“劝学所”。1923年,劝学所终于改成了现代人熟悉的名字:教育局。

硚口的劝学所能办起来,背后有一位武汉本土英豪密昌墀。

此公是汉阳县人,原本在山西徐沟县当个七品芝麻官。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逃经徐沟,手下太监作威作福,向村民勒索布匹。密昌墀怒斥太监(很有可能是当着圣驾的面),连带还骂一众王公大臣“误国”,最后以“大不敬”免官。

数月之后,八国联军进逼山西,当地官兵望风而溃。密昌墀临危受命,代理平定州(今平定县)知州,安抚官兵,调护人民,成绩卓著。危机一过,慈禧亲信、山西巡抚岑春煊记起密昌墀当年让老佛爷没面子的事,找了个莫须有的名头将他弹劾罢官。

密昌墀离任时两袖清风,卖掉了自己的藏书,才算有路费回武汉。

回到武汉后,密昌墀与张之洞过从甚密,在治水、城建方面多有建树。硚口的“劝学所”就是密昌墀具体筹建,夏口厅高等小学堂也是他策划兴办,堪称硚口公办教育的创始人。

清末北平私塾:晚清的长堤街面容(4)

韩爱萍在大通巷小学

老武汉熟悉的“大通巷小学”,曾几易其名,最终因城市改造而并入今日的行知小学。历史上的大通巷小学以体育教育著称,尤其是羽毛球。13次羽毛球世界冠军得主韩爱萍就出身此地,平生第一次拿起羽毛球拍,就是在大通巷小学。

从观音阁到教育馆

前面提到的“夏口厅高等小学堂”,其旧址就是原来的硚口观音阁一部。此地也叫“大观音阁”,汉口长堤街西段以此地命名,足见市井百姓心中对“观音阁”的熟稔。

观音阁建于何时,目前无法确考,只知道不晚于1735年。阁内供奉的菩萨像,据说原本是计划从四川经水路运往普陀山,制造商因为某些事情被耽搁,于是将其放在汉口。当地人搭了个竹屋给菩萨像遮风挡雨,之后“屡著灵异”,而当年的物主也久不来认领,这里就逐渐发展成一个正式的庵堂。

好笑的是,观音阁在老百姓中出名,至少在晚清年间已经跟宗教信仰关系不大。《汉口竹枝词》说得明明白白。“黄道良辰好出方,肩奥塞路闹红妆。大观音阁烧香罢,便吃人家肉面汤。”意思是说,老百姓在此地烧香,完全是走个形式,图个吉利,谈不上啥信仰。

另一首晚清年间的“竹枝词”(作者施襄)更让人觉得此地颇为难言——这是当年老汉口诸多所谓“庵堂”中的常见情况。

“观音生日拜观音,可有观音再世人。二月最宜晴十九,观音阁里去寻春。”

1905年,或因此地僧俗玩得太野,地方官员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观音阁改为文庙。菩萨像迁走,改立“至圣先师”孔子牌位。这种强行改教之事,以当时的民间信仰情况而言,是象征意义非常重大的举措,背后隐情尚待考证。

清末北平私塾:晚清的长堤街面容(5)

“观音阁”之名如今只在这个生鲜市场保留下来

1928年,汉口市政府在此设立民众教育馆,利用大殿开展活动,大殿当中为演讲厅。听众多为附近老年居民,来受时事教育,顺便看报、下棋。

不过,虽然先后有了文庙、小学、教育馆,但是直到上世纪40年代,汉口人依然把此地称为“观音阁”。逸闻野史,在百姓心中,总是比正儿八经的教化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参考资料

《武汉市志·民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07

《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03

《汉口的观音阁》,武汉文史资料,1996.09.30

《武汉汉正街生产空间发展初探》,华中建筑,2013.09.10

《唐家巷和汉宜里》,武汉文史资料,2014.12.20

《硚口走出的9位世界冠军》,长江日报,2017.11.2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