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老师一边声情并茂描述那场面,小明爸爸一边认真记,边记边接着老师的话茬:“嚯……嘿……还能这样……”老师反馈的第一点问题是:小明上课时爱接话茬,就跟相声里的捧哏似的,弄得同学老师都忍俊不禁,太扰乱课堂秩序。故事是这样展开的:趁着学生考试,老师来到小明家做家访,想好好跟小明父母说道说道小明的问题行为。小明爸爸赶紧掏出小本本,态度十分端正:“老师您说,我都记下来,一定监督他改正!”

1、

虎父无犬子?好笑又真实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不久前开播了,第一个晋级作品直接把观众笑趴。

这个名叫《虎父无犬子》的小品,讲的可不是一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故事,而是用一种诙谐讽刺的方式展示了一把啥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趁着学生考试,老师来到小明家做家访,想好好跟小明父母说道说道小明的问题行为。

小明爸爸赶紧掏出小本本,态度十分端正:“老师您说,我都记下来,一定监督他改正!”

老师反馈的第一点问题是:小明上课时爱接话茬,就跟相声里的捧哏似的,弄得同学老师都忍俊不禁,太扰乱课堂秩序。

老师一边声情并茂描述那场面,小明爸爸一边认真记,边记边接着老师的话茬:“嚯……嘿……还能这样……”

听着小明爸爸像捧哏似的接着自己的话,老师感觉这场景有点熟悉……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1)

图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

老师控诉的第二个问题:小明听老师讲话抓不住重点,总是关注一些细枝末节。

没想到小明爸爸张嘴就问:“老师,他是哪门课抓不住重点?你们是面谈发现这个问题的还是微信聊天发现这个问题的?现在疫情严重,面谈可得戴好口罩……”

老师赶紧止住小明爸爸的话茬,好嘛,这抓不住重点的毛病,父亲儿子简直一模一样。

此时,说得口干舌燥的老师有点急眼了,拧开矿泉水瓶喝了一大口,咽下去之后又“呸呸”往地上啐了两口(这是一个重要细节,在老师说话过程中发生好几次),然后掏出一袋干脆面扔桌上——这是他要控诉的第三个问题:小明上课总是偷吃零食,屡教不改。

小明爸爸接话茬、不抓重点的毛病又犯了,拿起来就问:“吃的什么味儿的?”

老师气急败坏把重点拉回来,继续滔滔不绝地控诉;结果,趁老师不注意,小明爸爸把干脆面藏在胳膊下,遮着脸偷吃起来……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2)

图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

几次三番过招下来,老师恍然大悟:这熟悉的沟通模式、神情动作,小明简直和他爸爸如出一辙,难怪觉得似曾相识。

没一会儿小明妈妈回来了,老师本觉得有救了,结果情况也没好到哪去——

看着小明妈妈“葛优瘫”的坐姿、偷偷给老公递纸条的小动作,老师终于明白小明上课坐姿不端正、爱传纸条的小动作都是跟谁学的了。

老师属实是没想到,小明的父母会比小明更难搞,一次普通家访,整得自己急赤白脸的。

可老师自己也没好到哪儿去,临走前他接到个电话,是自家儿子幼儿园老师打来控诉的:“你家儿子老爱急眼,喝牛奶还老爱往地上啐!”

老师一边骂骂咧咧着“这倒霉孩子随谁呢”,一边往地上啐了两口,火急火燎去处理自家孩子的问题了。

2、

艺术来源于真实生活

节目本身虽多了夸张和搞笑的成分,但这部小品短剧的灵感却是来自于饰演老师的演员刘旸的真实经历。

当过多年英语老师的刘旸曾经有个学生,总是把头深埋到课桌下面鼓捣些什么,也不认真听课。

于是刘旸就寻思开家长会时跟这个学生的家长好好反映一下。

家长会那天,刘旸一进教室,一眼就认出了谁是那个学生的家长——那弯腰把头低到课桌下玩手机的动作,和自家孩子如出一辙。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3)

图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向耿直的嘉宾那英看完后,也直呼太真实:“这就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啊!”

是啊,我们都是普通人,刷个视频、玩会儿游戏、躲个懒……都是正常的事。

但问题在于,很多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强迫孩子去做——

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用功读书;

自己放不下手机,却严格控制孩子使用手机;

自己疾言厉色,却埋怨孩子脾气大、不服管教……

看小品笑疯的同时,身为父母,我也一直在思考着:

作为孩子的陪伴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塑造着孩子,这种影响不是说教几句教育出来的,而是沉浸式的,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

黄仕明老师曾说:“父母的状态是对孩子最大的催眠。”

这种“催眠”,也不仅仅反映在前面说的,孩子“有样学样”上。

3、

父母的状态是对孩子最大的催眠

女儿给我讲过一件她同学的事情。

一次期末考试,有两个同学都考了80多分,但两个人对此的反应却是天差地别:

一个焦虑地跟我女儿念叨了一晚上“没考好怎么办”;另一个只是淡定地看了看错题,觉得考得还行,下次继续努力就好。

造成这种差别的正是这两个同学背后的家长:

那个很焦虑的同学,有着同样焦虑的父母,一旦某次没考好,她就会被父母打击否定:“猪脑子,怎么这都不会,那个XX都比你考得好……”

而那个淡定的同学,她的父母对成绩的好坏看得也很淡然。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4)

你看,孩子在生活中不仅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在耳濡目染中继承了父母的心态:

看待事物积极还是消极;

把注意力放在攀比上还是专注提升自我上;

先在乎自己的感受还是他人的看法……

当我们想培养孩子某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遵守规则、宽容大度,直接去这样做就好了;

就像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的那样:“你怎样去做人,你的态度、你的行为孩子都会尽收眼底。”

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点——

如果我们只是在行为层面上想装个样子给孩子看,心里压根不是那么想的,同样也达不到效果。

因为孩子最是敏感,他能察觉到你最真实的想法。

4、

知行合一,榜样才立得住

比如我认识的很多家长朋友,当他们学习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特性后,都很努力试着包容孩子的攻击性,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温和”的典范。

但放到实际行动上,这种包容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后策略性的忍耐:

“我先忍你几天,等你考完试再算账!”

“你翅膀硬了我奈何不了你!”

“你是小孩我不和你计较!”

这种“强忍”的态度,并不包含共情尊重,只有“一物换一物”式的要求:“因为我忍了,我包容了,你就必须听话,按我希望的做。”

孩子能敏锐感觉到其中的居高临下,只会更愤怒。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5)

这种“虚伪的榜样”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体现。

比如我的父亲希望给我树立一个孝敬父母的榜样,就经常去给他的父母买菜做饭、洒扫卫生,既乐于听到别人夸他“真是个大孝子”,又乐于炫耀般地告诉我:“你看我多孝顺,好好学学……”

这些行为我是看在眼里,但听到更多的却是他做完这些之后的抱怨:“你说说,又不是只生了我一个,为啥这些麻烦事全堆我身上,其他人倒是清闲……”

但下一次他的兄弟姐妹们说有事不能回去照顾父母的时候,他又主动把父母的事全揽过来,什么要求都满足,然后做完接着抱怨。

看到这些,我的直观感受是:他不喜欢做这些,只不过是通过取悦他人而获得认同,掩盖回避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假如我是一个生活圈子还停留在原生家庭的孩子,那么也会习得这种虚假的生活方式,故作姿态、以取悦他人为自我价值。

这是在树立个什么样的榜样,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愚孝?自我感动?

还记得尹建莉老师说的吗?

我们非常容易做到的,是从理念上、词语上告知孩子要“实事求是”;

我们同样非常容易犯下的错误,则是言行上的不实事求是。

这种错误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也许它并不代表我们根本的人格品质,但它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5、

专注自身,让熏陶自然发生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孩子真正的榜样呢?

比如,有很多家长纠结:

我天天拿本书看,表率做得足足的,为啥孩子就是不爱看书?

我都克制自己少用手机了,为啥孩子还是玩手机上瘾?

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究竟出于什么目的这样做?

只是为了标榜行为让孩子有样学样,因而克制自己玩乐、刷手机的欲望?

还是真心爱看书,生活有很多乐趣,手机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呢?

给孩子树榜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上,更应该深入到行为背后的来源。

做违背本心的事,孩子一眼就能看穿,这种样子不做也罢;

而无论做什么都不怀疑自我价值,都自在放松,孩子就已经从我们的态度里习得了对待事物的心态,也能由此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

比起时刻紧绷“标榜行为,树立榜样”那根弦,父母温和舒展、信任孩子的好心态,以及实事求是的言行,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方式。

老师家访的真正目的,彻底揭露了父母养孩子的真相(6)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