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上地,上地中关村科技园区新地标
中关村科技园上地,上地中关村科技园区新地标▼接待处 ▼立柱和玻璃窗细部 ▼主入口 建筑内部,我们通过局部楼板拆除,联通了首层与地下室的空间,将空间与楼层间相互串联形成穿越式共享空间,满足当代办公的先进性同时,我们设计了共享咖啡,餐吧,娱乐影音和休息区,让办公环境更加人性化。原有建筑梁柱体系简洁处理,局部梁柱以其原貌展现,结合新增的空调新风系统,提升办公环境的舒适度的同时,依然可追溯到此楼过去的历史记忆。为了更好的追溯原有建筑形态记忆,建筑大厅及入口处幕墙单元逐片向内倾斜至原建筑立面角度,无形中设计出了月牙型雨棚。结合月牙型雨棚,我们设计了星空灯光顶,让整个建筑披上了浪漫的衣装。 ▼办公区
上地NEO坐落于中国北京市上地中关村科技园内非常局限的一块场地内,设计前身为一座废弃过时的办公建筑。该建筑周边环绕着停车场,城市绿带,道路以及若干棵20多年树龄的大树。结合业主方的需求,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需共同探讨几方面设计关键点:1,如何重塑内部空间;2,如何实现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融渗透;3,如何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已有设施及树木的破坏;4,如何提高建筑的空间使用率;5,如何在新的设计中体现出过去建筑的历史追忆;6,如何在不增加太多预算的情况下使其独特。
▼鸟瞰
这座老建筑原设计为圆锥台型,建筑立面运用的是幕墙结构。老的外立面与各层平面的水平夹角达到73°,使得在墙体附近办公的人员头部空间严重不足且压抑。我们的设计为了改变这一缺陷并提高内部空间舒适感受,分层采用了折叠型玻璃幕墙结构,通过折叠型设计,大幅度提升了建筑空间的舒适度。每一个折叠单元阳角在空间形态中连续形成不同维度,不同角度的圆与椭圆叠落形态,隐喻星球与轨道间的共生关系。整个建筑更新设计运用了800个独立预制玻璃幕墙单元,工厂加工,现场吊装,整个装配式施工过程中保护了周边设施与大树不受破坏。同时,通体玻璃幕墙为办公人员提供了360°全方位观景效果,局部区域,办公人员可伸手够到旁边树木的枝叶。
▼大楼外观
▼主入口
建筑内部,我们通过局部楼板拆除,联通了首层与地下室的空间,将空间与楼层间相互串联形成穿越式共享空间,满足当代办公的先进性同时,我们设计了共享咖啡,餐吧,娱乐影音和休息区,让办公环境更加人性化。原有建筑梁柱体系简洁处理,局部梁柱以其原貌展现,结合新增的空调新风系统,提升办公环境的舒适度的同时,依然可追溯到此楼过去的历史记忆。为了更好的追溯原有建筑形态记忆,建筑大厅及入口处幕墙单元逐片向内倾斜至原建筑立面角度,无形中设计出了月牙型雨棚。结合月牙型雨棚,我们设计了星空灯光顶,让整个建筑披上了浪漫的衣装。
▼办公区
▼立柱和玻璃窗细部
▼接待处
▼电梯厅
立面形态和建筑细部
上地NEO项目在更新设计中将建筑的形态设计成像不同星球轨道的叠加形态,相对于每一层来说,幕墙就像为建筑层间撑起的一把巨型透明伞,伞下为透明采光落地窗。伞面幕墙采用低反射率双面镀银隔热玻璃,其内附着电控遮阳膜,为办公人员提供高自然光环境的办公舒适度。落地窗则采用3面夹胶安全透明玻璃,为办公人员提供360°全景展示面。
建筑外观采用装配式通体玻璃幕墙结构,全楼独立装配单元为800个,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生产加工难度非常大,每个单元在加工时通过嵌入式将外围景观灯带安装在阳角的穿孔氧化铝板下,每个单元间拼接时都形成一个箭头形态的错位,就像涡轮发动机的叶片一样围绕各层旋转。
▼立面材质细节
自然光
我们喜欢在办公建筑设计中采用更多自然光线的引入,它本身节约能源消耗,同时又为使用者带来更多舒适度。每层的上端伞状幕墙结合电控遮阳膜,将直射阳光变为柔和自然光,并最大程度将自然采光引入到整个建筑之中。
▼休闲区
室内
结合室内设计的空间重塑,我们不仅仅赋予内部空间共享性,多功能性,同时,环保可再生材料被大量运用于室内装饰中。我们不喜欢过度装饰,少就是多,通过其外表,其内部核心可以展示其表里如一。
▼阶梯休闲区
最后,上地NEO(快手大厦)是一个结合当代艺术于高水准施工工艺于一体的独特性建筑,也成为上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地标,它将在未来城市更新项目中起到一定可借鉴意义。
▼鸟瞰夜景
▼轴测图
项目名称:上地NEO
设计方: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1月-4月
完成年份:2019.12月
主创设计:李渊,刘吉国
设计团队:张素航,张杨
项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
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
摄影版权:王强
客户:上海全办智造物业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