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国王朝的故事背景,银幕背后的历史
电影天国王朝的故事背景,银幕背后的历史也正是这种新老贵族势力的明争暗斗,导致王国经常处于内乱之中,萨拉丁正是利用这个机会统一起散乱的伊斯兰世界,崛起为当时西方的主要威胁。与之相对的,本片主要反派盖伊·路西安和沙蒂永的雷纳德都身着圣殿骑士团的白底红十字纹章,虽然现实中两人并非骑士团成员,不过他们的确代表欧洲大陆的旧贵族势力,原则上只接受教皇的指挥。《天国王朝》的剧情设定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之间(约1180年-118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圣城耶路撒冷被基督徒占领(1099年),这批人在当地建立起一个独立于拜占庭帝国,但听命于罗马教廷的天主教王国,影片中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就是当年十字军领袖的后代。如今近百年过去,当年那些十字军将领大多都在当地与阿拉伯、突厥女性通婚,同时他们的后代在圣地周围获得封土,进而形成一个欧亚混血、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兴贵族群体。这批人普遍以出生于圣地而自豪,看不惯那些老欧洲来的传统贵族,他们中
有关《天国王朝》这部电影失败的原因一直有很多种说法,相信不会有人质疑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讲故事的能力,主要问题还出在制作方对剧情的随意删减,导致上映的院线版本看上去只是一部无脑的中世纪战争动作电影,甚至还有一些替十字军东征洗白的嫌疑;不过后来的导演剪辑版其实也有问题,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穆斯林在电影里被塑造得无辜且充满正义感,好像进攻耶路撒冷是被逼无奈。
为了凸显两个文明水准的差异,影片里关于穆斯林的镜头都使用了明亮且充满活力的色彩,相反欧洲本土的镜头则显得阴沉晦暗,似乎想要告诉观众,正是狂热的基督徒出于贪念试图征服一个和平的伊斯兰文明,才导致后者的反弹。
不过影片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基督世界在十字军东征之前已经被穆斯林侵袭数百年,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北非、西西里岛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部分地区都曾是基督徒的家园,这还不包括公元719年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入侵法兰西以及846年阿拉伯海盗将基督教世界的首都罗马城洗劫一空。
当然基督徒也不是什么善茬,在罗马教廷的怂恿下十字军屠杀异教徒的行为非但不违背教义,反而还能获得救赎,让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平民成为十字军的刀下亡魂。所以笔者的观点是,这类史诗电影不应该通过妖魔化一方,来吹捧另一方,尤其是这两个文明都和对方一样好战,他们对待异教徒的残忍是蚀刻在文明基因里的。
历史背景《天国王朝》的剧情设定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之间(约1180年-118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圣城耶路撒冷被基督徒占领(1099年),这批人在当地建立起一个独立于拜占庭帝国,但听命于罗马教廷的天主教王国,影片中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就是当年十字军领袖的后代。
如今近百年过去,当年那些十字军将领大多都在当地与阿拉伯、突厥女性通婚,同时他们的后代在圣地周围获得封土,进而形成一个欧亚混血、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兴贵族群体。这批人普遍以出生于圣地而自豪,看不惯那些老欧洲来的传统贵族,他们中代表人物就是鲍德温四世身边的重臣泰伯瑞斯(Tiberias)。
可以看到影片中泰伯瑞斯和手下使用的都是耶路撒冷王国的十字纹章。
与之相对的,本片主要反派盖伊·路西安和沙蒂永的雷纳德都身着圣殿骑士团的白底红十字纹章,虽然现实中两人并非骑士团成员,不过他们的确代表欧洲大陆的旧贵族势力,原则上只接受教皇的指挥。
也正是这种新老贵族势力的明争暗斗,导致王国经常处于内乱之中,萨拉丁正是利用这个机会统一起散乱的伊斯兰世界,崛起为当时西方的主要威胁。
骑士团欧洲历史上的三大骑士团都在这部电影中出现过,上文提到的圣殿骑士团不必多说,他们在三者之中创建最早,主要由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法国骑士组成。
高佛瑞最初带去法国的手下里,有一名身着“马耳他十字”纹章的医院骑士团成员(大卫·休里斯饰演)。高佛瑞的哥哥嘲讽这名医院骑士不会饮酒,说他“僧侣不像僧侣,骑士不像骑士”。现实中的医院骑士团由教士指挥,遵循着平日不饮酒的戒律,在外人看来的确像是一群僧侣组成的军队。
电影中盖伊·路西安曾经派遣三名骑士前去刺杀主角贝里昂,不过被对方反杀。三人装具上并不是圣殿骑士团的红十字,而是属于后来条顿骑士团的黑色十字纹章。不过现实中的条顿骑士团最早也是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1190年)成立,因此这部分剧情可能与历史存在出入。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故意这样安排,暗示条顿骑士团起源于当时游荡在耶路撒冷的德意志雇佣军。
伊贝林的贝里昂本片另一个重要的败笔就是将主角贝里昂彻底符号化,把他变成一个完美骑士的象征。其他的主要角色,从泰伯瑞斯到西碧拉公主,无一不对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年轻人礼遇有加,仅仅因为他是高佛瑞男爵从未谋面的私生子,而国王鲍德温四世甚至跟他碰面不到5分钟就开始向其讨教机密的耶路撒冷城防工事。
更离谱的是,鲍德温四世居然提议让贝里昂迎娶自己的姐姐西碧拉公主,这在中世纪简直不可想象(搞笑的是这哥们还拒绝了)。首先私生子就没有继承权,缺少嫡传子嗣的领主死后,其封土和爵位只会被上级领主收回,哪里还会轮到一个憨憨的私生子跑来占地(影片里高佛瑞用宝剑触碰贝里昂的肩膀只是册封骑士称号,而非爵位)。
也得亏贝里昂拒绝了鲍德温四世的提议,这种计划一旦公开,不但会遭至王国所有封臣的反对,甚至还会引发内战,没有哪个成熟的国家领导人敢冒这样政治风险,仅仅为了扶持一个来历不明的私生子。虽然普通观众喜闻乐见,但是这种屌丝逆袭、乌鸡变凤凰的故事基本只能存在童话和民间传说里。
现实当中的贝里昂来自伊贝林家族,本身就是王国内的重要贵族,也是雷蒙德(影片中泰伯瑞斯的原型人物)的主要盟友。贝里昂的妻子是阿马里克一世的遗孀玛丽亚·康尼娜,后者是鲍德温四世和西碧拉公主的继母,他和西碧拉公主也不存在什么私情,两人差着辈分呢。事实上两人在许多王国事务上根本就不对付(主要体现在鲍德温五世死后的继承顺位上,见下文),直到保卫耶路撒冷时才临时团结起来。
反派有了脸谱化的主角,那就必然会有脸谱化的反派,片中负责在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挑事的雷纳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完全就是一个为了坏而坏的人物。
现实中的雷纳德是拜占庭帝国和耶路撒冷之间的纽带(因为他是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老婆的继父)。当时正值“东西教会大分裂”时期,由于雷纳德在两边都说得上话,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合两个国家在宗教上的分歧。这个人确实贪得无厌,但绝不像片中表现得那样愚蠢和鲁莽。
鲍德温四世不可否认,爱德华·诺顿饰演的麻风王鲍德温四世无可挑剔,但是依然无法掩盖糟糕编剧带来的剧情硬伤。对于中世纪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这样的社会关系。鲍德温四世是个坚定的十字军拥护者,他同意穆斯林在城内贸易和朝圣只是出于政治目的。因此当他对贝里昂说出:“要特别保护王国内的穆斯林”这种话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背弃了自己的教义,无异于渎神,一个保护异教徒的基督教国王位置又怎么能坐得久。这虽然听上去政治不正确,但在中世纪就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鲍德温四世死后,耶路撒冷的王位争夺比影片呈现得更加激烈和狗血。西碧拉公主和丈夫盖伊一直是真心相爱,也没有与贝里昂传出恋情。而且鲍德温四世死前就已经指定盖伊为耶路撒冷摄政王。反倒是贝里昂和另一大贵族雷蒙德(泰伯瑞斯)对此安排不满,鲍德温四世死后,其侄子鲍德温五世即位,但这个孩子仅在位一年就离奇去世(影片中的鲍德温五世患上麻风,被其母毒死),王位应由顺位的西碧拉公主和丈夫盖伊继承,但是以雷蒙德为代表的耶路撒冷本地贵族为了对抗老欧洲势力,立刻转头支持国王同父异母的妹妹伊莎贝拉公主(贝里昂的继女),这种内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国的抵抗力量,也是后来“哈丁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近期要播出的《权力的游戏》前传《龙之家族》的剧情就是取自这段历史。
雷蒙德与萨拉丁一直暧昧不清,为的就是联合他对抗共同的敌人盖伊,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哈丁战役”中,连国王盖伊都遭到俘虏的情况下,雷蒙德却成为少数得以逃脱的人。
哈丁战役在耶路撒冷被攻陷之前,十字军主动出击寻求与萨拉丁决战,这个愚蠢的决定最终导致将近两万名十字军战士在沙漠中被萨拉丁的轻骑兵分割包围,几乎全军覆没。电影没有直接描写哈丁战役的具体细节,但盖伊执意带领将士出城决战,以及士兵因缺水而影响战斗力和士气的确符合当年的史实。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细节:当初鲍德温四世出征时身边带着的巨大金色十字架即为当年耶稣殉难的“真十字架”(用碎片拼接而成),象征着神权和世俗权力在耶路撒冷的高度统一。盖伊出征时已经加冕为耶路撒冷王,因此他也有权携带“真十字架”出征,这部分细节电影还原得相当到位。
不过影片为了突出战争的惨烈,在最后打扫战场的镜头里“真十字架”已然遭到破坏歪倒在一边,实际上穆斯林非常清楚“真十字架”对于基督徒的意义,绝不会轻易破坏这件价值连城的圣物。在真实的历史里,“真十字架”也的确在这场战役后落到穆斯林手里,后来欧洲的各路王公贵族都曾试图赎回此物,但都没有成功。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十字军当年只得到“真十字架”的一小部分残片,巨大的金色十字架是用来提醒信徒的“招牌”,真正的残片被保存在下面的箱子里,镜头里两名白衣教士誓死守护着的可能就是那口箱子。
耶路撒冷攻城战实际上在最后耶路撒冷攻城战,双方的军力差距并没有电影中表现得那么巨大(不然萨拉丁也不可能答应贝里昂最后的谈判条件),萨拉丁帐下大约2万人,守备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包括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共5000人,双方军力大约4:1,对于守城军队来说并不是特别糟糕的情况。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耶路撒冷城内还存有不少穆斯林雇佣军约1000人(主要以突厥人为主),并且这批人也表示愿意帮助守卫耶路撒冷。对面萨拉丁的军队里同样也有不少基督徒,大部分都是从侵占的拜占庭领土上裹挟来的雇佣军和劳工,当地的民族情况之复杂可见一斑。
电影中,贝里昂为了鼓舞士气将所有可持剑的人封作骑士,事件的确有据可查,这也是他为了之后与萨拉丁的谈判搜集筹码。毕竟耶路撒冷城内还有数万男丁,如果抱着玉石俱焚的决心也够萨拉丁喝一壶的。再加上贝里昂威胁要杀掉城内所有穆斯林俘虏并摧毁圆顶清真寺,萨拉丁这才同意城内的基督徒可以在支付赎金的前提下安全离开(男人十枚金币、女人五枚、儿童一枚,无法支付的即沦为奴隶),贝里昂本人也献出家财,替数百人代付了赎金,他也因拯救数万耶路撒冷百姓而被世人铭记。
#原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