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家族的强大,让温庭筠少年驰名。可条件优越了温少爷不学好,又赌钱又嫖娼,还仗着自己文思超捷,把嫖娼的感受写成“花间艳词”。所以这个纨绔子弟每次考试都因为人品不好而被考官判出局。提到作弊,必须说说晚唐时期的大才子——温庭筠。温庭筠出身名门,他祖宗是唐朝开国元勋,宰相温彦博,跟李靖、房玄龄都是一样的大人物。但是古代可没有今天各种黑科技反作弊神器,于是,古人把作弊这件不怎么光彩却能改变一生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作弊手段时常翻新找枪手替考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1)

点击上方“中国审判” 可订阅哦!

高考刚过去了,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可以暂时歇会了。今天,审判君带大家看看古代科举考试中,古人是如何反作弊的。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金榜题”对于所有读书人都是“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人生大事,从隋唐确立科举制度,到2017年全国高考,作弊与反作弊在历史舞台上从未退出过。

但是古代可没有今天各种黑科技反作弊神器,于是,古人把作弊这件不怎么光彩却能改变一生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作弊手段时常翻新

找枪手替考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2)

提到作弊,必须说说晚唐时期的大才子——温庭筠。温庭筠出身名门,他祖宗是唐朝开国元勋,宰相温彦博,跟李靖、房玄龄都是一样的大人物。

家族的强大,让温庭筠少年驰名。可条件优越了温少爷不学好,又赌钱又嫖娼,还仗着自己文思超捷,把嫖娼的感受写成“花间艳词”。所以这个纨绔子弟每次考试都因为人品不好而被考官判出局。

自己考不过,他很气,于是想到替人当“枪手”,一是要证明自己,二是要报复考官对他的偏见。

温庭筠 “以一替八”,名扬四海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3)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会试,小温又来考试了,考官都知道他人品不好,于是特殊关照了一下,把他安排在门口,心想这样你总没办法了吧?

只见小温埋头写了千八百个字,第一个交卷,扬长而去。考官看他走了开心的不得了,但是事后却懵了,因为温庭筠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八个人写了考卷,还是在考官眼皮底下。怎么做到的仍然是个千古谜团,不过他的“美名”倒是流传至今。

那个年代也没有身份证,找人替考的事是屡禁不止,严重到“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的地步。

夹带

“夹带”,也叫“私藏”,说白了就是把提前准备好的“小抄”带进去。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4)

《五经全注》袖珍作弊书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5)

在收藏界,很多藏家收藏了清代版的作弊书,例如《四书典仓》、《五经全注》。一本拇指大的小书,用老师的胡子特制的鼠毫才能写,三个字加一起不过才一个米粒那么大。

早期考生将作弊书随身带着。《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道、咸前,大小科场搜检至严,有至解衣脱履者。”意思就是考场上,要脱衣脱鞋检查。

那个时候乡试和会试都是几天,吃喝拉撒全在考场内,于是有的考生们就把“小抄”放在了馒头里,稍微高明一点的,发现到了晚上会点蜡烛,于是就把蜡烛掏空,然后把“小抄”塞进去,隐蔽性很强。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6)

写满字的内衣

飞鸽传书

相传有考生的家人把鸽子先放进考场,然后由考生把考题交给鸽子,然后鸽子再飞回家。家里的枪手把卷子写好后,再飞回考场。

有关飞鸽传书用来作弊并没有找到实际的案例,但是的确有记载。不过审判君是不太相信鸽子能带着那么大的一张考卷飞来飞去不被发现,姑且当个故事听吧。

找人替考、私带“小抄”、交头接耳,甚至是飞鸽传书。说白了都是穷书生狗急跳墙的手段,不算高明,风险还大,真正玩的转的还得是有钱的大户人家。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7)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8)

贿买

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肯花钱贿赂考官,想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也是有可能的,主要有两种套餐选择。

经济型套餐:探题

探题,就是找人提前漏题,有门道的联系出题考官,没门道就联系有门道的。雍正年间,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的俞鸿图,就被自己的小妾林氏灌醉了之后泄露了考题。这个小妾又找到自己的情夫,二人合伙高价卖出。事后事情败露了,给雍正皇帝气得当即下旨腰斩俞鸿图。

后来雍正爷可能是消气了,听人讲了腰斩俞鸿图的时候多么多么惨。他决定“由今始,废除腰斩刑”。至此,俞鸿图拿生命结束了自春秋时代开始的腰斩酷刑。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9)

土豪型套餐:通关节

这个“关节”的方法就高级多了,对应的人是批考卷的人。也就是说,行贿的考生跟受贿的批卷人事先对好暗号,然后把这个暗号写在考卷上。批卷的人看到这个暗号之后,再给出高分。

暗号不同,价位也不同。举个例子:比如说在诗词下面画个圈的,是白银一百两的,保证及格。要是在卷纸上画个小乌龟什么的,是黄金一百两的,是可以得高分的。

这个作弊的方式就连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都用过。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10)

翁同龢

当年,翁同龢十分喜欢一个叫张謇(jiǎn)的书呆子,一心想提拔他,但是这个人就是一考试就腹泻。急的翁同龢只好把他叫来“通关节”。

但是这个傻瓜没有自己来,带了个叫刘可毅的同学来,翁同龢看旁边有人,也不好说话,就暗示了一句“今日时势,宣统筹全局”。张謇没听懂翁同龢同说的是啥,稀里糊涂的就走了。

后来身为主考官的翁同龢在一张考卷里发现了“统筹全局”这个词,乐坏了,心想张謇这个孩子可算是开窍了,想都没想就给了个第一名。

后来放榜的时候,榜上写着第一名:刘可毅,就是陪张謇一起来那个同学。而张謇,呵呵,没考上。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11)

政府反作弊:严格考场纪律,清朝作弊者可能灭九族

其实,对于科举考试作弊乱象,当时的政府部门不是没管。比如,《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意思是说:礼部选的人才,大多名不副实,以后考试的时候把名字糊上,防止批卷人看见之后作弊,通过这个方式来批卷。

是不是很熟悉?现在的考试也沿用了唐朝这个“糊名”方法。发明这个方法的人,是武则天。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12)

古代的密封考卷

除了“糊名”,还有一个特别麻烦的方法叫“誊(téng)录”,就是考生写好之后,再由专人再把考生的卷纸一字不变地抄一遍。

《清史稿·选举志三》记载:“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矣。”

但是这个方法虽然无法辨别笔迹,但是同样可以“贿买”,再加上实在是麻烦,也没有流传开来。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13)

唐朝防止作弊的一种考试制度,盘点古代防作弊法典(14)

至于对于考试作弊者的惩罚,那更是一点不含糊。

南朝、隋朝作弊是要喝墨水的。南朝梁武帝的时候有这么个规定:凡应试“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说白了就是你作弊被发现了就要罚喝墨水。

审判君觉得:这才是暴刑啊。你们知道一斗是什么概念吗?10升啊。

隋朝要求更严格:凡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字写得乱也是万万不行的。

清朝的时候更可怕,作弊被发现可是要先打100棍,然后戴枷锁在外面示众3个月,这还没完,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面对拇指大小的缩印版作弊书,考场纪律越来越严,朝廷发现这事后可是下了狠令:一旦发现谁有这作弊小抄书,就要株连九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