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七大忠臣良将:明末孤忠堵胤锡
明末的七大忠臣良将:明末孤忠堵胤锡在此之前,堵胤锡在弘光元年(1645年)任湖南巡抚,当年五月弘光政权就被清军消灭。六月份,堵胤锡在当地建“君子营”,招募3000人战备。之所以这么说,我们看一下堵胤锡在隆武和永历两朝中短短几年的表现。在此期间,南明政权也有过机会,尤其是永历时期,孙可望、李定国等一度形成反攻之势,收复了大片失地,最后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内部的内斗。堵胤锡在南明历仕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他在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病逝,年仅49岁。堵胤锡是南明罕有的战略家,在当时局势下,他几乎是唯一有能力挽救永历朝的大臣,如果他能多活几年,局势还未可知。
堵胤锡,无锡宜兴屺亭镇人,崇祯十年进士,时年26岁。
在崇祯朝,堵胤锡官至长沙知府,在任上曾经率领乡兵击败山贼,赢得知兵的名声。
1644年,崇祯自缢于煤山,天下进入一段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
在这期间,明朝剩余的力量先后成立了弘光、隆武、永历等南明政权。除了他们,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这些力量都被清朝一一击败,最后一统天下。
在此期间,南明政权也有过机会,尤其是永历时期,孙可望、李定国等一度形成反攻之势,收复了大片失地,最后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内部的内斗。
堵胤锡在南明历仕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他在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病逝,年仅49岁。
堵胤锡是南明罕有的战略家,在当时局势下,他几乎是唯一有能力挽救永历朝的大臣,如果他能多活几年,局势还未可知。
之所以这么说,我们看一下堵胤锡在隆武和永历两朝中短短几年的表现。
招抚大顺军在此之前,堵胤锡在弘光元年(1645年)任湖南巡抚,当年五月弘光政权就被清军消灭。六月份,堵胤锡在当地建“君子营”,招募3000人战备。
唐王朱聿键即位为隆武帝后,擢升堵胤锡为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意外身亡,他手下的大顺军,这时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大顺军群龙无首,南下湖广,想和湖广总督何腾蛟联合抗清。
何腾蛟这时在湖广发展起了数十万兵力,把湖广视为自己的地盘。作为明朝理学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何腾蛟对农民军是非常敌视的。
何腾蛟对大顺军的实力缺乏了解,以为是过路的流贼,派兵驱赶反被击败后,他才意识到大顺军的实力。自思实力不敌,何腾蛟勉强和东路大顺军达成合作协议,背后却利用大顺军内部的新旧派系问题,使用“溶贼”和“限贼”的策略,分化瓦解大顺军,收服了郝摇旗、王进才等将领,对田见秀、袁宗第等部则一再排挤,不安排驻地,也不提供粮饷,想逼他们离开湖南。
恰好此时,另外一路大顺军——西路大顺军,在李锦、高一功等率领下,也到达了湖南荆州一带。听到消息,西路大顺军除了郝摇旗、王进才等部外,其他都在田见秀等人率领下,开到荆州和西路军回合,大顺军余部实现了会师。
会师后,大顺军余部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余万,何腾蛟不愿和他们合作,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就只剩下了两条:要么继续保持独立,就是保持农民军的身份——这也就是清朝和南明都视作“流寇”,要么就是干脆投降清朝。
不管他们选择哪种方案,对南明来说都是有害无利,不是为自己树敌,就是加强了清朝的力量。
这时候,堵胤锡正担任湖广巡抚,驻扎在常德。虽然何腾蛟督师湖广,是堵胤锡的上级,但堵胤锡的境界远高于何腾蛟。
在这危急的当口,他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什么自己的地盘、兵力,那都是扯淡,国都没有了,湖广焉能独善其身,所以,他一直在密切观察大顺军和何腾蛟的动向。
等到何腾蛟使出“溶贼”“限贼”等招数,逼走田见秀等部,大顺东路军和西路军在荆州会师后,堵胤锡意识到自己必须出手了,再不行动,这几十万大顺军不是投降清军,就是重新恢复流寇本色,人在被逼到无路可退时,道义什么的就不再那么重要,何况对于原本不讲多少道义的农民军而言。
堵胤锡意识到大顺军是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如果能加以合理使用,对南明有极大意义。
只有联合大顺军共同抗清,南明才有中兴的希望。堵胤锡得知大顺军屯兵于荆州草坪一带,决定亲自前往李锦大营,极力争取他们。临走时,他对部下说:“覆亡无日,吾愿赤身往,为国家抚集其众。事成,则宗社之灵;否则,某授命之日也”。
于是,他仅带着数人,从武陵、灃水抵达李锦大营所在的草坪。
根据记载,堵胤锡开诚慰谕,讲明忠孝大义:
(胤锡)大义谕李锦等曰:“将军辈有大用材,而陷于不义,亦当事者之过。但念国家三百年来若祖宗食其德......于是李锦、高一功等三十余万皆就抚,听公节制”。
大顺军接受招抚,这就是著名的“忠贞营”。
此后,忠贞营成为隆武和永历时期,南明重要的军事力量。忠贞营能就抚,堵胤锡居功至伟。
但是,在历史上,堵胤锡却名声不显,这也正是因为他力主联合农民军。
因为朝廷里掌权的官员,如何腾蛟、瞿式耜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极端敌视农民军。
这与明朝的理学思想有关。理学发展到明末,已经唯心僵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小接受理学教育的何腾蛟等人却坚持唯心的主张,把理学的纲常等级视为最高天理。
在这些人的理念中,接收农民军的堵胤锡就是与流贼同流合污,跟逼死先帝的凶手合作,就是背叛了儒家的理学道德,是无法被接受的,所以,他们要处处为难和压制堵胤锡。
如何为难的,请看。
1645年,堵胤锡招抚忠贞营后,趁八旗兵北返,湖北清军实力空虚的机会,与何腾蛟约定,由他率手下楚军从岳州北上,自己带着忠贞营围攻荆州,最终目标是在武昌会师。何腾蛟表示同意,他在长沙誓师,带领水陆大军“蔽江而下”,声势很大,雨点很小。清军派勒克德浑回援,何腾蛟的大军听到八旗兵到来的消息,以为清军压境,不敢交战,拔营逃跑。
其实,勒克德浑的目标不是长沙的何腾蛟,而是往西救援被忠贞营围攻的荆州。
《清世祖实录》“(腾蛟)至湖口,见王、马诸镇舳舻南溃,何、章二公相顾诧愕,不知所出。四镇到,面讯之,始知为贝勒渡湖故也。其实,贝勒是往西湖袭扑一只虎,非来星沙者也。”
何腾蛟手下兵力众多,本该掩护忠贞营的侧翼,挡住勒克德浑,以便让堵胤锡攻下荆州。如今他们这一退,正在猛攻荆州的忠贞营一无所知,毫无防备之下被勒克德浑突袭,忠贞营大败,损失许多辎重人马,堵胤锡本人坠马受伤,摔断了胳膊。
湖北战役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何腾蛟部下的未触即溃,如果他们能扼守水陆要道,阻击勒克德浑,形势将有利许多。
“赤心(李锦)从湖北赴岳,以诸镇兵无一至,为北兵截前队而还。威望之损从兹始也。”
如果说这还只是何腾蛟等人的战略疏忽或统帅力不足,那么长沙之战更能说明问题。永历二年(1648年),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反正,短时间内江西大部分州县重新反清归明,形势一片大好。
为了镇压江西的反叛,多尔衮重新部署各地军队,原本盘踞在湖南的孔有德等人的兵马撤出了湖南。
利用这个机会,堵胤锡也率军出击,收复了常德等地。眼见形势大好,堵胤锡想要继续出击,兵力却不足,于是他再次邀请这时正蛰伏在夔东山区的忠贞营进入湖南,和他一起收复湖广。
李赤心(李过)、高必正(高一功)等欣然从命,领兵来到常德,和堵胤锡合兵,多次击败清军,先后收复益阳、湘潭、湘阴、衡山等县。
十一月十一日,忠贞营兵临府城长沙城下,开始围攻长沙。
清军据城固守,但兵力严重不足。长沙被围攻五天后,已经摇摇欲坠,连总兵徐勇也在城头督战时被一箭射倒,身受重伤。
偏偏这时,督师何腾蛟下令,让堵胤锡和忠贞营放弃长沙,拔营东进,去救援被围困在南昌的金声桓。
这是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因为金声桓等当时已被围半年多,如果要救援,早就应该发出援兵。同时,长沙已经摇摇欲坠,旦夕可破。
这道命令唯一的意义,就是阻止了忠贞营攻下长沙,给了城里的清军喘息的机会。
事后,清朝湖南巡抚在汇报的奏疏中说:
“一只虎(李赤心)等贼于十一月十一日攻围长沙,危在旦夕,幸众将士血战,方得保全。长沙之围虽十六日报解,而其势益危”。
撤围长沙这样愚蠢的命令,比何腾蛟之前的行为还要可恶,断送了明军攻下长沙,在湖南布置防线的机会。不久后,济尔哈朗带兵进入湖南,何腾蛟无力抵抗,被生擒后处死。
奉命救援南昌的堵胤锡和忠贞营,走到半路上就得到了南昌失守的消息,东进无门,归路又被断,堵胤锡只得绕道广东回归。
在从广东进入广西的边境上,又发生了一件事。半路上,堵胤锡已经和忠贞营分开,他带着自己的1000多部下,打算从龙虎关进入广西。
镇守龙虎关的是永历朝的永国公曹志建,此人是个跋扈的军阀,他听信谗言,疑心堵胤锡是忠贞营派来的卧底,是为了来抢他的地盘。
《所知录》:“(朱谋烈)谓志建曰:此必忠贞欲袭关,堵乃先导,将谋为内应耳。志建信之。”
于是他晚上派出军队,包围了堵胤锡所部,一番混战后,堵胤锡的部下损失殆尽,堵胤锡父子乘乱逃出。
堵胤锡没有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却差点死于自己人之手。曹志建的所为,也是南明武将的通病,他们除了一样仇视原本身为“流贼”的忠贞营,还担心农民军来抢夺自己的地盘,吞并自己的人马。
经过一番大周折,堵胤锡终于抵达永历帝的肇庆行在。
这时,湖南已经丢失,何腾蛟已殉国,但朝廷里掌权的内阁首辅瞿式耜、丁时魁、金堡等人与何腾蛟的思想并无不同,他们把丢失湖南的责任推到堵胤锡身上,对他无端指责。
好在永历帝还是相当信任堵胤锡,加封堵胤锡为少傅兼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总督直省军务”。
受到排挤,堵胤锡也志不稍减,积极调兵筹饷,准备再次出征。但朝廷的实权人物却唯恐他掌握兵权,在粮饷上百般刁难,堵胤锡五次上疏,才拔得三千两军饷,并且还没到手就被李元胤派人抢走。
即便如此,堵胤锡也不气馁。
他意识到单靠忠贞营的力量要打败清军,还显得单薄,于是他想到了另一路农民军——此时正在云南发展的大西军余部。
他强烈建议朝廷像招抚忠贞营一样,和大西军合作,联合抗清、
可惜,堵胤锡还没能来得及看到愿望实现,就已心力交瘁,在十一月二十六日一病不起,赍志以殁,年仅49岁。
堵胤锡的一生并不长,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更短,真正的高光时期,从1645年起到1649年去世,只有短短四年时光。
时间虽短,堵胤锡却是南明政权中高明的战略家,出类拔萃的人物。对待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等农民军部队,南明各政权的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弘光时期的“联虏平寇”,到隆武时期的“联寇灭虏”,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联合农民军对抗清军,才是保证双方都能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
政策虽然如此,却难以改变何腾蛟、瞿式耜、金堡等人根深蒂固的理学思想,他们或明或暗,始终对农民军进行不断地排挤和打击,从未真正把他们看做自己一方的力量。
只有堵胤锡,在李过、高一功等人即将与南明决裂时,单刀赴会,晓之以理,打动了农民军将领,实现了联合。在此后的战斗力,大顺军余部们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远远超过南明军阀们的军队,如果不是到处受到掣肘和打击,本来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南明政府自己也承认“今日朝廷所恃者忠贞营耳”。
农民军的抗清决心,也毋庸置疑,就算堵胤锡去世后,忠贞营依然在夔东坚持抗清十三年,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被彻底扑灭,成为坚持到最后的抗清力量。
进入云南的大西军,在经营两年后,已兵精粮足。孙可望等首领决定出滇抗清。
“年来以云南一隅之地,兵精粮足,欲图大举,以复中原。”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有四位首领,也就是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其中艾能奇已阵亡,剩下三人以孙可望年龄最长,被推为盟主。
但三人各有部下,孙可望并不能完全驾驭他们。所以,他想要向永历请封为王,以便在爵位上压制住他们,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上政府滇封三议》:“请封,可望一人意也。其意欲得封爵出刘文秀、李定国上,足以驾驭两雄,使受其节制耳。
孙可望派出使者与永历政府联系,但朝廷里瞿式耜等大臣强烈反对封孙可望为王,争论了几个月,使者杨畏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请求改封孙可望为公爵,李定国、刘文秀为侯爵。
这下大臣们都表示同意。
堵胤锡觉得有问题,孙可望请封的是秦王,朝廷仅仅封了他一个景国公。如果是在明初,公爵是非常稀罕值钱的,但这时候是残明,公爵、侯爵已经遍地开花,手里稍有点兵力的总兵们不是公就是候。
孙可望统领大西军,实力雄厚,部队战斗力强悍,不是那些战斗力羸弱的总兵们可比,如果仅封他为公爵,不光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反而是对他一种羞辱。
堵胤锡赶紧从中斡旋,稳住大西军使者,同时连续上疏请求朝廷改封。
永历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折中了一下,改封孙可望为平辽王。
封王这件事,中间还有不少细节,在这里就不作细说,二字王变成三字王,孙可望极其不满,但最后还是顾全大局,出滇抗清。
试想,如果不是堵胤锡及时斡旋,孙可望仅仅得到个公爵的封号,事情又会如何发展。
可惜,在这一年冬天,堵胤锡就与世长辞。
堵胤锡的目标很宏伟,如果他能活久一点,说不定能实现整合忠贞营和大西军的目标。因为他在朝廷中最大的反对力量很快就不复存在:瞿式耜在第二年(1650年)于桂林被俘就义。被称为“楚党五虎”的袁彭年、刘湘客、丁时魁、金堡、蒙正发也被指控“把持朝政,罔上行私”而都遭到处理,或革职、或充军。
朝廷里,是和堵胤锡在对待农民军问题上意见相近的陈邦傅、王化澄、朱天麟等掌权,他在朝中将阻力大减,获得更多支持。
堵胤锡去世,永历朝廷失去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失去了一个能整合各方力量的关键人物,就算是另一位名臣张煌言,也无法起到堵胤锡的作用。看看堵胤锡去世后忠贞营的遭遇。顺治七年(1650年)年,尚可喜、耿继茂进攻广州。永历帝调遣高必正率忠贞营入粤救援,两广的军阀为了排挤忠贞营,声称忠贞营的前部淮侯刘国昌造反,使得高必正、党守素等无法进入广东,只得拔营返回南宁。
当时清军进攻广州颇为不顺,永历朝廷也派出各路援军,如果有能征善战的忠贞营加入,击退清军把握大增。忠贞营遭到排挤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时堵胤锡已经不在,无人有足够威望和能力调节矛盾。
在孙可望请封时,高一功等忠贞营将领又卷入了封王纠葛,两大原来的农民军力量产生了隔阂。
不久,大西军出滇抗清,孔有德攻入广西。忠贞营单独作战,无法战胜孔有德,孙可望又没有威望号令他们,不愿降清的忠贞营将士只有带兵北上,去和在夔东的郝永忠、袁宗第等会和,形成被称为“夔东十三家”的抗清力量。
大西军和忠贞营之间,同样缺少一个合适的中间人,能在两头都说上话,让大家都给点面子。这个人,还是堵胤锡最胜任。
大顺军余部虽然在夔东坚持抗清,却再也没有过大规模主动出击,配合永历朝廷作战的战役,永历朝廷等于失去了这支重要力量。
孙可望逐渐掌握大权后,野心开始膨胀,与永历帝和李定国等人发生诸多摩擦,最终发生内斗。
堵胤锡死后,永历朝廷缺少了有能力的大臣从中调解,也缺少能对孙可望形成掣肘的军队,这是他目中无人,得以独大的重要原因。
如果有堵胤锡的战略眼光和忠贞营的兵力支持,孙可望的野心或许不至于膨胀得如此厉害,他此后发兵攻击李定国,自相残杀时,也要重新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明末孤忠堵胤锡英年早逝,永历帝也痛悼不已,为他辍朝五日,谕祭九坛,赠上柱国、中极殿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浔国公,谥文忠。
可惜,永历只有一位堵胤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