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高原缺氧,官兵长期既没有食盐,也吃不饱,更别说能吃上新鲜蔬菜和水果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官兵患上了肺水肿。先是全身浮肿,从腿一直肿到脸上。再过几天肿得皮肤裂开口子、双目失明。过不了几天,人就没了。先遣连一个又一个战士,重复着这样痛苦的死亡过程。肺水肿虽然凶险,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根本不至于威胁生命。但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肺水肿”,更不知道怎么治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一个个离去。在漫长煎熬的240天里,特别是1951年春节过后,连队每天都要死人。其中,一天最多举行了11次葬礼。一年时间里,全连共有56名官兵牺牲。大多因为生病无法救治而牺牲,有的因为为全连觅食打猎而牺牲、有的因为救助战友而牺牲,有的因为饥饿营养不良而牺牲,有的因为雪灾大风等而牺牲……1950年底、1951年年初,藏北的冬天极其寒冷。世界屋脊的漫天风雪和高山天堑阻断了先遣连与后方的联系,130多人和几十峰骆驼被困荒漠,

从“西藏第一村”松西村的火烧云检查站开始,沿着沥青路继续爬坡前行。坡路平缓,没有盘山路,没有回头弯,在颠簸和摇摆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界山达坂标识牌处。界山因新疆和田和西藏阿里分界而得名,海拔5347米,是新藏219线上第二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也是新藏线海拔最高的达坂。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1)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2)

隘口虽然海拔很高,但地势相对平坦、四野比较开阔,也不险绝,根本没有达坂之最的风范。就是这样一座达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没有铁路公路,甚至连山间的小路都没。就在同样的雪域高原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穿越历史、影响至今的大事。他们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折射的光芒足以穿透历史长空,照亮人类征服精神世界的前行之路。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3)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不久,面对美帝加紧策划“西藏独立”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发出了进军西藏的指示,决定从川、滇、青、新四省,对西藏多路进军。新疆军区组建独立骑兵师,进驻于田。同时按照彭德怀建议,独立骑兵师派一团一连作为先遣连,担负进藏侦察、设站等任务。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4)

这支部队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组成的连队共136人,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志祥、副连长彭清云。由团保卫股股长李狄三任总指挥兼党代表。

1950年8月1日,独立骑兵师在昆仑山下的普鲁村委举行誓师大会,王震等新疆军区领导亲自为先遣连送行。当天,他们仅凭彭德怀托人从香港购得的一张瑞典人绘制阿里地图,骑着马、拉着骆驼便踏上了这片未知的“生命禁区”,踏上了进军阿里的漫漫征程。

天寒地冻、高寒缺氧、缺少保障。李狄三不畏艰险、身先士卒,他说:“没有困难、还要解放军、还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翻山越岭时官兵们为了抵抗缺氧头疼的折磨,用背包带和毛巾把头紧紧扎住;患上了雪盲症睁不开双眼,就拉着马尾巴前进;呕吐不止的时候就强行喝水吃雪;马匹骆驼倒下了就咬着牙背起物资往前爬;风雪太大,帐篷搭不起来,就裹着毛毯在雪地里宿营;行军途中体强的背生病无法行走的,或搀扶体弱的。翻越界山达坂期间,战士牟宝权,连续背了8个人,最终累倒了再也没起来,长眠“界山”。历经一个月的千辛万苦,先遣连于8月29日到达扎麻芒保地区。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5)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6)

扎麻芒保,位于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距离县城约90公里,海拔4517米。“扎芒”在藏语中是“骆驼刺”,“芒保”是“多”的意思。“扎麻芒保”意为一个长满骆驼刺的地方。这里一年有超过6个月被冰雪覆盖和七八级的大风,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在1米的冻土层上,用火烤地,边烤边挖“地窝子”,硬是扎下帐篷,用骆驼刺堆成“围墙”,建成了解放军进藏后第一个营区。

1950年底、1951年年初,藏北的冬天极其寒冷。世界屋脊的漫天风雪和高山天堑阻断了先遣连与后方的联系,130多人和几十峰骆驼被困荒漠,如雪海孤岛——给养中断、缺衣少药,没有粮食和食盐。每天每人吃两次稀汤玉米糊糊都很难保证。他们只好以打猎为生,用雪水煮野牛羊充饥;棉衣破了用麻袋缝补,鞋子不能穿了就用马皮做成“皮窝子”;没有针线就削尖羊骨做针,用骆驼毛捻线,用兽皮裹体;帐篷破损,就在雪地里挖“地窝子”避风御寒。

高原缺氧,官兵长期既没有食盐,也吃不饱,更别说能吃上新鲜蔬菜和水果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官兵患上了肺水肿。先是全身浮肿,从腿一直肿到脸上。再过几天肿得皮肤裂开口子、双目失明。过不了几天,人就没了。先遣连一个又一个战士,重复着这样痛苦的死亡过程。肺水肿虽然凶险,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根本不至于威胁生命。但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肺水肿”,更不知道怎么治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一个个离去。在漫长煎熬的240天里,特别是1951年春节过后,连队每天都要死人。其中,一天最多举行了11次葬礼。一年时间里,全连共有56名官兵牺牲。大多因为生病无法救治而牺牲,有的因为为全连觅食打猎而牺牲、有的因为救助战友而牺牲,有的因为饥饿营养不良而牺牲,有的因为雪灾大风等而牺牲……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7)

李狄三是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的战斗英雄,曾3次荣立大功,9次负伤,经不起高原缺氧的折磨,途中边走边吐,多次休克昏迷。在扎麻芒保他也没能逃过这一劫。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他始终瞒着所有人,脸上带着乐观的笑容。他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把笑作为最后一项任务来完成。” 1951年3月,李狄三的病情日益严重,浮肿已经到了腰部,绑腿布深深勒进肉里,和泛黄的黄水浸泡在一起不能解开,连裤子都脱不下来。此时的他躺在炕上已经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来,却仍不分昼夜地整理工作日记,为连队操劳。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8)

5月,李狄三的病情更加恶化。卫生员要把连队仅剩的一支盘尼西林注射液给他,李狄三坚持要求给其他病号。情急之下,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进行表决,在场的5名支委全部举手。望着5只高高举起的手,他含着热泪恳求大家说:“请同志们不要这样逼我,大家心意我领了。我都成这个样子了,还用什么药?我的病自己心里清楚,就别浪费药了。临死了就别让我背个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了,我恳请同志们把手放下吧!”他最终没有使用那支盘尼西林。

为了保障先遣连供应和给养,新疆军区先后调集1700多头牦牛、毛驴和骆驼给先遣连运送给养和物资,3次翻越界山达坂,除16头毛驴和30头牦牛外,其余全部在途中丧生。

1951年5月28日,副团长安子明率领部队到达扎麻芒保。李狄三此时已经奄奄一息,挣扎睁开双眼,示意将日记交给副团长。笑着微弱地说:“可把你们盼来了……”随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年仅38岁。

在李狄三的两本日记中,记录了先遣连出发以来历经艰险,详细记述了高原行军、开展群众工作、战士思想工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和注意事项。日记本中还夹着一张纸,是他在一月前的遗言。

曹海林、彭清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请二位帮助处理。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几本书和笛子交给陈干事;皮大衣留给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的奖品,如有可能请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马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谢谢。再见了,同志们!

李狄三牺牲后,先遣连和后续部队挥师北上,进军普兰和阿里首府噶大克,8月3日到达阿里。10月进藏部队组成了以副团长安子明为书记的阿里分工委,阿里全境解放。

遗言中提到的五斗,是李狄三的唯一儿子。据他讲李狄三离家12年从未探过一次家,他牺牲后11年家人才知道实情。他没给家里留下任何东西,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他的遗像也是按照他儿子的样子画的。1975年在中央安排下,李五斗远赴西藏阿里祭奠这个未曾谋面的父亲。

李狄三说:“共产党员就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136人的先遣连,63人牺牲。他们明知前路凶险,明知前进倒下的可能是自己,依旧不惧生死、坚定前行。什么是英雄,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英雄。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缅怀并铭记那支136人的队伍,依旧高举着他们的旗帜奋力前行。不只是出于对英雄壮举的深深感动,更是他们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贞不渝,用饱含信仰理想之光的无畏牺牲,标定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我们这支军队最闪亮的精神坐标。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9)

大渡河先遣连,历史不容忘记先遣连(10)

界山达坂,一座挑战人类极限世界屋脊上的大山。这里有前辈留下的足迹,更埋葬着前辈的忠骨和不朽的精神。即便是风很大、海拔很高、车外很冷,我依然要下车驻足,再次仰望这座精神的高地和永恒的丰碑。

(田建忠)(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