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洛阳的成语故事三百字(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集萃之十二)
有关洛阳的成语故事三百字(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集萃之十二)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并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将其视为国宝。大禹的儿子启结束了轮换统治的制度,实行世袭制,建立夏朝,因此,“九鼎”也是夏朝的镇国之宝。至于大禹所铸造的九鼎的重量,由于没有可以佐证的资料,究竟每个鼎的重量多少?也只有靠猜测了。 鼎的使用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生活用具的鼎,一般较小;而作为礼器的鼎则较大。现今出土的我国最大的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名为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这样重的鼎,当然只能放在宗庙里做祭器了。 说起洛阳的历史,有一样东西是不能避开的,它既是我国古代铸造文化的结晶,也是宗庙和社稷的象征;既是一种生活用具,又是一种神器。这种东西就是鼎。 关于鼎的来历,它应该是青铜器时期的一种常见器皿。最早出现的时期应该是新石器时代过后的夏朝,盛
作者按:
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运河中心”“丝路的东方起点”四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历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动很多,因此蕴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这里撷取100个与洛阳相关的成语典故予以介绍。今天推出之十二:定鼎中原
定鼎中原
说起洛阳的历史,有一样东西是不能避开的,它既是我国古代铸造文化的结晶,也是宗庙和社稷的象征;既是一种生活用具,又是一种神器。这种东西就是鼎。
关于鼎的来历,它应该是青铜器时期的一种常见器皿。最早出现的时期应该是新石器时代过后的夏朝,盛行于商、周时期。对鼎的形状和用途,东汉许慎的《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可见鼎最初是用于烹煮食物的。鼎有圆形,也有方形。后来,统治者将较大的鼎作为祭祀的器物,置于宗庙中,并在上面镌刻铭文,以记载重大事件和自己的功绩,鼎也就成了礼器。
鼎的使用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生活用具的鼎,一般较小;而作为礼器的鼎则较大。现今出土的我国最大的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名为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这样重的鼎,当然只能放在宗庙里做祭器了。
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并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将其视为国宝。大禹的儿子启结束了轮换统治的制度,实行世袭制,建立夏朝,因此,“九鼎”也是夏朝的镇国之宝。至于大禹所铸造的九鼎的重量,由于没有可以佐证的资料,究竟每个鼎的重量多少?也只有靠猜测了。
夏朝延续了近500年后,被新兴的国家商所灭。商汤把九鼎迁到了商都朝歌,即今天的河南淇县一带。商朝在经历了400年后,又被西周所灭。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掉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也将宝鼎视为国家的象征。要把九鼎运到都城镐京,就是今西安市西南一带。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是和洛阳有关的。
周武王灭商后,想将九鼎运回镐京。他派出搬运九鼎的队伍从商朝的都城殷出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鼎运上路。但由于大鼎的重量太大,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到洛阳。但当他们准备继续西行时,却再也拉不动了。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都巍然不动。武王闻听后,感叹道:“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大概是由于夏朝国都在洛,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一语成箴!三百年后的东周果然迁都洛阳。
运鼎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武王决定把鼎留在洛阳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洛阳“天下之中”的位置的确符合放置大鼎。
正当武王准备举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成王的周公旦的建议下,在洛阳的太庙里建了一座大殿,择良辰吉日,召文武百官和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这个定鼎的仪式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就把“定鼎”一词,作为立国的象征。
后来,周人为了纪念周公旦,在定鼎的太庙附近为他兴建了一座庙宇,即周公庙,庙里的大殿就叫做“定鼎堂”,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定鼎路最初的位置,在洛阳老城西关外,这一带正是当时的周太庙所在地。根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而“郏鄏”,正是西周时对河洛地区一带的称呼。
自成王在洛阳定鼎之后,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王权的象征、国家存亡的标志,洛阳也就成为了象征的权力中心,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值得注意的是,自成王定鼎后,“定鼎中原”一词就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历史上,凡是即将获胜的英雄人物,在占领河南一带之后,都愿意使用“定鼎中原”一词。元朝的忽必烈、满清的多尔衮,他们都声称定鼎中原,历史证明,他们确实也得到了天下。
关于九鼎的最终归宿,史料记载:秦灭周后,第二年就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究竟有没有成功,史家众说纷纭。司马迁的《史记》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在“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即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而在《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此处记载九鼎出现在宋国的太丘社。班固《汉书》则对九鼎之下落,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最终徒劳而返。在洛阳放置了八百年的九鼎,为何沉没于千里之外的涛涛泗水之中?这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