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司马懿简介及历程(河南老乡司马懿曾看不起的安徽人曹操)
三国司马懿简介及历程(河南老乡司马懿曾看不起的安徽人曹操)于是,京官没当多久,就因得罪人太多,被调到顿丘(今濮阳清丰)当县令去了。他好像有点不舍得离开。出身低不要紧,但这货年轻又热血,刚一到职,就要烧“三把火”。他命人打造了十几根五颜六色的大棒子,挂在衙门左右。只要有人犯事儿,就乱棍夯死。就连皇帝身边的红人也不放过。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有个19岁的安徽小青年来到洛阳,被举荐为孝廉。这位小青年,就叫曹操。这个爷爷不一般,是伺候过4位皇帝的中常侍大人,还被封了侯,地位仅次于宰相。他老爹曹嵩就依靠着这个爷爷的关系,当过财政部长(大司农)、外交部长(大鸿胪),位高权重。所以你能明白,曹操抢人家个新媳妇,也就不算什么了。长到19岁的曹操不能再混账了,就来到洛阳当官。他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某个区的区公安局长。据说他的顶头上司洛阳令,就是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司马懿后来死活不肯配合曹操,据说就是嫌他出身低。
现在最火的电视剧是哪个?办公室的小姑娘们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军师联盟》,19亿的播放量,还有谁能有一比?最最主要的是,它的主角还是咱们河南老乡,温县人司马懿。
河南老乡唱主角,有个安徽人叫曹操的,也没闲着,他在里面“抢”了20多集的戏,你说可恼不可恼?不要恼,这个安徽人虽然不是河南人,但他一生惊天动地的江湖生涯,都是在咱河南完成的。就连他去世,也是非河南不埋!跟河南这么有感情的人,你不顶他?顶吧,顶就看看曹操在河南,怎么玩转了三国江湖?
初白丨文
豫记yjhltxdjm
洛阳城当上公安分局局长得罪人被下放十几年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有个19岁的安徽小青年来到洛阳,被举荐为孝廉。这位小青年,就叫曹操。
这个爷爷不一般,是伺候过4位皇帝的中常侍大人,还被封了侯,地位仅次于宰相。他老爹曹嵩就依靠着这个爷爷的关系,当过财政部长(大司农)、外交部长(大鸿胪),位高权重。所以你能明白,曹操抢人家个新媳妇,也就不算什么了。
长到19岁的曹操不能再混账了,就来到洛阳当官。他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某个区的区公安局长。据说他的顶头上司洛阳令,就是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司马懿后来死活不肯配合曹操,据说就是嫌他出身低。
出身低不要紧,但这货年轻又热血,刚一到职,就要烧“三把火”。他命人打造了十几根五颜六色的大棒子,挂在衙门左右。只要有人犯事儿,就乱棍夯死。就连皇帝身边的红人也不放过。
于是,京官没当多久,就因得罪人太多,被调到顿丘(今濮阳清丰)当县令去了。他好像有点不舍得离开。
顿丘当然没有洛阳好。当年的洛阳城,就在现在白马寺东边二里地的麦田里,现在已初步恢复了模样,那种恢弘气势,还是很有看头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溜达溜达。可以边看边想,曹操当年为啥不舍得离开?
曹操离开洛阳十几年,又得罪过几次人,竟然凄惨得被汉灵帝遣回安徽老家休假,等于又一次下放了。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曹操35岁,灵帝驾崩为止。
理想主义青年独力讨董卓虎牢关让曹操很伤心灵帝驾崩以后,他似乎托了关系,走了后门,起用为洛阳当典军校尉(掌管近卫禁军)。
这年九月,董卓入京,先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其弟刘协为汉献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这个时候,刚得势的曹操看不惯了,就不愿意与他合作,逃到陈留(开封祥符区)招兵买马,号召天下英雄组成联军讨伐董卓。
一年后,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自己则焚毁洛阳宫室,挖开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人烟。但各位军阀各怀鬼胎,纷纷屯兵酸枣(今延津北)一带,都不愿意西进讨伐董卓了。
只有曹操,还是一副理想主义青年的模样,独自带兵追击到荥阳汴水,但被修理得差点丢命。联军内部也是互相火拼起来,到最后不得不解散。有为青年曹操不得不写诗排解郁闷: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残酷的现实却给曹操上了一课:举贤勿论品行。这也为他此后逐鹿中原立下了一面鲜明的flag。
这是《三国志》里的故事。到了罗贯中手里,决战地点成了虎牢关。这个位置倒也合适,在今天荥阳市区西北部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境内。这个地方北靠黄河,南临嵩山,河山相对,险要异常,是拱卫都城洛阳的要地。
在《三国演义》里,18路诸侯在虎牢关大战董卓,还有了“三英战吕布”这一出。至今,虎牢关还有衬托刘关张英雄形象的“三义庙”、“张飞寨”等遗迹,也有绊倒吕布的著名的“绊马索”,却唯独没有曹操的任何遗迹。曹操今天要是活着,不杀人才怪。
用袁绍的人才烧袁绍的粮草荥阳一役,曹操一战成名,势力发展很快。6年之后,他将风尘仆仆的汉献帝迎回许都,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得到汉献帝的大将军等封号,这引起了他的童年好友袁绍的不满。
袁绍出身豪强世族,拥兵数十万,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股势力。心存不满的袁绍终于发动官渡之战,这是决定曹操命运的一战。他与袁绍实力悬殊,在官渡僵持了三个月。
官渡在今天中牟县城东北3公里的,所行道路与310国道交会处,即可看到曹操横槊立马的雕像,雕像后即是官渡古战场的南大门。
战场附近的村庄,现在叫做官渡桥村。据《中牟县志》载,这里旧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是曹操与袁绍相拒之处。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绍岗”,传说是袁绍屯兵处。
在白马坡(滑县)、在延津,曹操曾靠智慧连赢两场,在随后“官渡持久战”中,他又使用了冷兵器时代最先进的战术——霹雳车战、地道战与反地道战,与袁绍展开对决。
霹雳车战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鞋子也顾不得穿就跑出去迎接,最后靠在乌巢(今延津东南)放的一把大火,烧了粮草,从而击败了袁绍。
曹老板为啥相中了许昌?因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许都是曹操的根据地,至于他为啥要选在这里,当初曹操的回答是许县有粮。或许许县真的有粮,不过纵观当时的形势,许县平原地、无险可依,并不适合作国都。但是袁绍已经雄踞北方,许县偏南,暂时可以躲避袁绍的兵锋。况且,洛阳已经被董卓烧得毛都不剩了。
此外,许县是颍川郡世家大族最为密集且庄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荀家与陈家都位于此地。曹操的谋士荀彧、陈群,就出自于这两大家族。曹操最看重人才。
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东南的汉魏许都故城,还有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市区里的曹丞相府,是目前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丞相府是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令和求贤令都诞生于此。
许昌可谓曹家一族的福地,看看后来的曹丕,虽然后来称帝时迁都洛阳,但还是在7年之内,先后四次“行幸许昌宫”,并委派司马懿镇守许昌。他迁都时,还把许县改成了许昌,因为“汉亡于许,魏昌于许”,图个好寓意。
人生最后一站选在安阳墓葬真假他已不关心曹操人生的最后一站,我们本来并不知道他选在了河南。不过,现在知道了,因为曹操墓被发现了。
曹操墓
曹操去世前,他曾给自己拟好了“遗嘱”。在《终令》和《遗令》两篇文章里,他给自己选好了墓地,地点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而且他明确要求,他的陵墓,不要土封、植树等明显的标志;甚至,他还选好了入葬时要穿的衣服。
但是,这“简办”了的丧事,反倒是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麻烦。唐人还知道曹操墓在哪,唐太宗李世民还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从北宋开始,就没人知道了。也是在北宋,曹操被定性为“奸雄”,墓址不详反倒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
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尤其经过《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的渲染,曹操墓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2009年,国家文物局认定,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东汉大墓,是曹操高陵。高陵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其中8件有极其珍贵,上面刻有铭文“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字样,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把墓主的身份指向了曹操。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是曹操的遗骨。
虽然高陵仍然存在争议,但看看曹操19岁之后的人生,基本都在河南完成,死后埋葬在河南,真也罢,假也罢,对曹操来说,他不会再关心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