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大不得人心的皇帝:三国 最被低估的皇帝
三国十大不得人心的皇帝:三国 最被低估的皇帝因为曹操曾经撂下过狠话:枉于禁跟我三十年,怎么关键时刻连庞德都不如。于禁当时投降关羽,就没打算再回去,关羽死后,又辗转投奔吴国。于禁正在赶往洛阳拜见曹丕的路上。孙权向魏文帝曹丕称臣后,让于禁返回魏国。于禁一路走走停停,内心非常忐忑,毕竟,他是个叛徒,从被关羽水淹七军战败投降后,已经叛国XX年了。
司马光曾吐槽:魏文帝这个人啊,有时候真不配当个皇帝(斯为不君矣)。
我们还是来看看小故事,自己做判断吧。
01
第一个故事,记录在《资治通鉴》里,发生在公元221年,曹丕已称帝。
于禁正在赶往洛阳拜见曹丕的路上。
孙权向魏文帝曹丕称臣后,让于禁返回魏国。
于禁一路走走停停,内心非常忐忑,毕竟,他是个叛徒,从被关羽水淹七军战败投降后,已经叛国XX年了。
于禁当时投降关羽,就没打算再回去,关羽死后,又辗转投奔吴国。
因为曹操曾经撂下过狠话:枉于禁跟我三十年,怎么关键时刻连庞德都不如。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如果曹操还活着,于禁打死也不会回国,因为回国就要被打死。
但好在如今曹操已经死了。
听说曹丕比曹操要温柔,于禁打算回来碰碰运气。
结果于禁的运气还真不错。
皇帝曹丕不仅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热情接待了于禁,还亲切的表示当初的樊城之败,是因为暴雨和水灾等不可抗力,不是于禁的过错。
然后,曹丕当场宣布于禁官复原职,还鼓励他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向历史上的荀林父和孟明一样,虽然投降过,但后来都为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于禁感动的老泪纵横,他觉得,曹操这辈子最大的亮点不在于纵横天下,而在于生了个宽宏大量的好儿子。
最后,曹丕派他出使东吴,并特别准许,路上经过邺城的时候,可去祭拜一下曹操。
于禁欣然答应,他明白曹丕的好意,祭拜完曹操,自己多年的心里负担,也就可以卸下来了。
但于禁没有想到,自己马上在就会在曹操的墓地里,被活活的吓死。
几日之后,于禁进入邺城,第一时间去了曹操的陵园。
于禁看见陵园内有很多壁话,话的水淹七军,当然,壁画里少不了画上英勇就义的庞德,以及下跪投降的于禁。
于禁虽然觉得耻辱,但自己毕竟背叛过曹操,曹操死前嘱咐人画这种画,也可以理解。
但看着看着,于禁的耳朵开始嗡嗡作响,因为他突然发现了一个无比诡异的事情。
这些画非常潮湿,简直就像是刚刚画上去的。
一打听,果然是刚画的,原来曹丕前脚说完让自己来祭拜曹操,后脚就下令让画师快马加鞭,赶在自己来之前将陵园的墙上画满。
得知实情的于禁突然就崩溃了,因为他明白这些画意味着什么,原来表面仁厚大度的曹丕,内心却对当自己这个叛徒极其鄙视、恨之入骨。
从曹操的陵园回来没几天,还没到吴国,又惊又恐的于禁,便患病而死。
史载: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伏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后来司马光写史时忍不住吐槽曹丕:这简直不是人君干的事啊。要杀就杀,何必捉弄他。
第一个故事,按照司马光的感叹,说的是曹丕的“阴险”。
02
第二个故事,记录在《三国志》里。
那时候,曹丕还很年轻,被曹操任命为五官中郎将。
那年的秋季,曹操要出征了,文武百官举行了浩大的送行仪式,曹植和曹丕也夹在人群里。
在出征之前,曹操让两个儿子上前告别。
曹植带着自信的微笑大步向前,在场的人都知道,此情此景,这位才子又要吟诗一首了。
果然,一篇颂扬老爹英明神武的佳作脱口而出,抑扬顿挫,吟的曹操满面红光,周围爆发出潮水般的喝彩。
喝彩的人群中,有个沉默的人,他满脸万般无奈的表情,他就是曹丕,虽然也会作诗,但在弟弟面前,他那些诗着实拿不出手。
弟弟表演完,就该轮到自己了,曹丕冷汗直冒,拖着沉重的步伐向前走去,但就在此时,他听到身边的济阴人吴质悄悄建议:啥也不用说,哭就行了!(流涕可也)。
当着文武百官,前一秒还神态正常的曹丕,突然眼眶一红,扑通一声跪在曹操马前,撕心裂肺的痛哭起来。
虽然这个场面着实有点不雅,了解的知道是送行,不了解的还以为是送葬呢。
但是曹丕这一哭,周围的人顿时都觉得伤感起来,伤感之余,觉得曹丕这孩子真是又实在又孝顺,憨厚的可爱啊。
相比之下,刚才曹植神采飞扬的那番吟诗,倒显得十分卖弄了。
此事过后,赞扬曹丕的人便越来越多,最终帮助他夺取了太子之位。
(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故遂定为太子。)
说哭就哭的曹丕,若生在现代,绝对是演艺界的一匹黑马。
正史对此事的评价是“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通俗的说,就是虚伪。
辛毗引裾图 局部
曹丕打算迁移冀州士兵家属十万户,来充实洛阳人口。
辛毗劝阻,曹丕不听,辛毗拉住曹丕的衣裾不松手,最后只得迁一半军民。此幅作宋人衣冠画魏晋时的故事,据考是元人所画,元人当是依宋本所临摹。
03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曹丕被立为世子的那年。
和曹植旷日持久的暗战终于结束了,击败了这个不世出的天才弟弟,曹丕终于长舒一口气。
一天 他碰到了最信任的心腹辛毗,曹丕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上去就抱住了辛毗脖子,满面红光的贴着辛毗的耳朵说:好兄弟,你知道哥们心情有多爽吗?
(太子抱议郎辛毗颈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
被“非礼”的辛毗回到家里,越想越不对劲,就告诉了女儿辛宪英,他的这位女儿可是个狠人,准确的预言过钟会的叛乱,此时,她发挥专业特长,预言了一下魏国的国运。
她说:魏国注定短命。
(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她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曹丕刚刚走上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太子),不忧虑责任重大,竟只顾沾沾自喜,这是个人君该有的样子吗?
很久之后,曹丕带着一群官员去打猎,当然,为了确保安全,打的猎物不是让人肾上腺素激增猛兽 而是野鸡。
但就是打野鸡,也令曹丕如痴如醉,他兴犹未尽的对随行的人说:打野鸡,实在令我高兴!
随行的官员中有个人浑身一激灵,女儿的那句预言,突然又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这个人就是辛毗,他打完激灵后,迈步向前,毫不客气的说:这对你来说,得确是高兴,但对我们这些臣子,可是件苦差事。
(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
被辛毗当头浇了冷水,曹丕兴致全无,收起弓箭,怏怏的回家了。
在辛宪英的眼中,曹操刘备孙权等当世豪杰,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搂住别人脖子沾沾自喜,也没有一个会打野鸡打的如痴如醉。
所以她会说出近乎于诅咒的预言。
在她眼里,曹丕大概是两个字的评价,幼稚,作为一个走向政治中心的人来说,他实在是太不成熟。
04
第四个故事,记录在《世说新语》里,这个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点黑色幽默。
那一年 曹丕的好朋友王粲死了。
曹丕带着大臣们参加王粲的葬礼,肃穆的气氛中,曹丕突然对大家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一起学驴叫来送他吧。”
说完,带头开始叫起来。
注重礼仪的大臣们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仿佛出现了幻听,但魏王世子,未来的九五至尊,确确实实在人群前认真的驴叫起来。
其他人虽然觉得很魔幻,但也不得不努力扯着嗓子,一起学驴叫。
此起彼伏的驴叫声传遍空旷的墓地,听起来一定很搞笑,但估计没人笑,因为这是魏国最有权势的一批人,在用奇特的方式,真心实意的送别曹丕的朋友。
王粲生前经常和曹丕一起切磋文学,像这种朋友,曹丕有很多,他对每个人都很珍惜。
王粲死后,曹丕在给吴质的信里表达了自己悲痛,他说:以前一起游南皮的那群哥们,徐、陈、应、刘,都一个个离开了,我的痛苦,无法言说。
《魏略》: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
无法言说,就学驴叫吧,如果王粲生前喜欢听狗叫,估计曹丕也会带领大家学狗叫。
如果你有个这种朋友,大概会给他个重情重义的评价吧。
05
最后一个故事,其实只是讲一封信,《与吴质书》,时间是公元215年,曹丕还在和曹植竞争上岗的时候。
这一天夜里,他忙完一天的公务,坐在车中,被一群侍卫护送着,正在回家的路上。
车窗吹来阵阵凉风,远处有若隐若现的乐声。
侍卫们都小心翼翼,不敢发出大的声响,听着车轮兀自转动的声音,曹丕想起了两年前去世的另一个朋友,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瑜。
突然就怀念起少年时无忧无虑的旧时光,那时他还没有卷入职场斗争,天天和朋友舞文弄墨,吟诗作对,一起去南皮城游玩。
想到此,他突然感伤不已,便开始提笔写信,写给朋友吴质。
他说:你还记得我们把甜瓜放在泉水里,把红李子也浸的凉透,白天喝酒欢歌,晚上一起乘车去后园游览的日子吗?
如今我还是坐在车里,但那些朋友,有的永远都见不到了,就连你,因我们各有职务,也无法见面。
人生无常,我突然觉得伤感至极 朋友 你要多多保重啊。
06
曹丕确实有虚伪阴险的一面 但同时也是个至情至性的性情中人。
他曾希望天天和朋友相伴 一起吟诗作对,享受人生。
如他在乐府诗中写: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其驰。
人生如旅途,乐也一天,愁也一天,为何不乐呢?毕竟时光总是一去不返。
但是他又明白,身为曹操的儿子,在三国乱世,“载主而归,救民涂炭”,才是正确的奋斗之路。
曹昂战死,曹冲早夭,他一下子成了最年长的儿子,但下面还有个天才弟弟虎视眈眈,为了保住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他去找贾诩求助,贾诩告诉他: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收起你的感伤脆弱,忘掉你的快乐日子,努力工作,努力克制,努力变成你爹期望的那种人。
他听了贾诩的话,他在给吴质的信中为自己打气: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因为篡汉,他被后人口诛笔伐,黑的发亮。
但是当皇帝的七年间,打仗不行,却守住了魏国的江山,还治理的国富民强;
文才不行,但写的《燕歌行》,被王夫之赞为长句长篇的鼻祖,还隔代培养了一个大诗人--李白(鲍照、李白领此宗风);
智商不行,但不用和老爹一样疑神疑鬼杀能臣,当然也能将诸如司马懿等老油条驾驭的服服帖帖。
曹丕:我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老爸。
我是魏文帝~
读者们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