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究其原因,朱樉与其正妃《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型,元末名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小名观音奴),属于拉郎配式的政治婚姻,因此两人结成的这个瓜不但不甜,反而充满着相看两相厌的气氛,故双方虽然成婚多年,却一直无所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王保保的死讯传来,老朱在十一月册封开国元勋卫国公邓愈之女为秦王次妃,朱樉的婚姻才有所改变。老大朱尚炳、老二朱尚烈、老三朱尚煜这三个嫡子,皆为次妃邓氏所生。《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剧照为降低宗室俸禄对朝廷财政的冲击,维持王朝的正常运转,后世皇帝不得不在《皇明祖训》留出的有限空间内辗转腾挪,动用各种手段控制宗室人口及爵位的数量。没有“藩王”二字护体的郡王,自然也在打击范围之内,很多郡国本来传承的好好地,结果因为朝廷政策的变化,突然就被除国了。本文通过对秦藩保安王家族兴衰历史的追溯,来叙述明朝宗室政策的变迁。保安郡国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愍王朱樉一脉,始封

郡王,在明朝的八等宗室爵位序列中排行第二,与份属藩王只要不做死基本能与国同休的亲王相比,自然有所不足,可与位列其下的将军、中尉相比,却妥妥的属于高高在上的阶级。

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在考察历朝历代得失之后,恢复分封制,将诸子分封到各地,成为手握军权而又不临民的藩王,期望这些皇室子弟能够成为“国之藩屏”,在关键时刻挽大厦于将倾。为此不惜通过颁布《皇明祖训》,赋予宗室不同于平民、臣僚乃至勋戚的诸多特权。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1)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只可惜这一政策,属于典型的坑子孙行为。他在位时凭着自身的威望,让各地藩王俯首帖耳的为维护朱明皇权而努力。待他驾鹤西去,宗藩关系这部经很快被念歪,成为威胁政权的重要因素,于是乎后世皇帝不得不为这个政策买单。明初的皇帝,愁于如何防止藩王们造反。中后期的皇帝,愁于怎么以最小的代价养活这群人。

为降低宗室俸禄对朝廷财政的冲击,维持王朝的正常运转,后世皇帝不得不在《皇明祖训》留出的有限空间内辗转腾挪,动用各种手段控制宗室人口及爵位的数量。没有“藩王”二字护体的郡王,自然也在打击范围之内,很多郡国本来传承的好好地,结果因为朝廷政策的变化,突然就被除国了。

本文通过对秦藩保安王家族兴衰历史的追溯,来叙述明朝宗室政策的变迁。

保安王受封

保安郡国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愍王朱樉一脉,始封君朱尚煜为朱樉嫡三子,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十八。朱樉虽然是明太祖的次子,然而他的子嗣在明太祖孙辈的排行中比较靠后,嫡长子朱尚炳位列第九,朱尚煜更是排到了明太祖第二十二孙这个位次。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2)

《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剧照

究其原因,朱樉与其正妃《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型,元末名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小名观音奴),属于拉郎配式的政治婚姻,因此两人结成的这个瓜不但不甜,反而充满着相看两相厌的气氛,故双方虽然成婚多年,却一直无所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王保保的死讯传来,老朱在十一月册封开国元勋卫国公邓愈之女为秦王次妃,朱樉的婚姻才有所改变。老大朱尚炳、老二朱尚烈、老三朱尚煜这三个嫡子,皆为次妃邓氏所生。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朱樉为人下毒而死,遗留下六个年幼的儿子,随即16岁嫡长子朱尚炳被册立为第二代秦王。出人意料的是,朱尚煜与二哥朱尚烈已经达到祖训规定的“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岁,皆封郡王”标准,然老朱并没有下达册封他们为郡王的旨意。

要知道,三叔朱棡、四叔朱棣和五叔朱橚家的好几个年龄达标的堂兄弟,都已经被册立为郡王,比如三叔家的老四朱济炫被册封为庆成王,四叔家的老二朱高煦被册封为高阳王,五叔家的老二朱有爋被册封为汝南王。就他俩兄弟啥都没捞着,估计与他们生父令祖父彻底失望有关,毕竟在儿子死后老朱都不愿谅解,亲自为其写就一篇震烁古今的祝文,逐条开列他在世时的种种恶行,估计对这几个孙子也不会太待见。好在他们还年少,只要安安分分的耐心等着,该有的终究会有。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3)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谁曾想这等的时间有点久、也有点凶险。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金銮殿那把龙椅的主人换成了朱尚煜的堂兄,原来的皇太孙,现在的建文帝朱允炆。这位爷对于手握兵权的各位叔叔抱有深深的恶意,正磨刀霍霍向诸叔,自然无暇赐予堂弟什么恩典,给个正式身份。

好在四叔给力,乒乒乓乓跟当朝皇帝放对,经过四年叔侄大战,将建文帝踹下宝座,自个坐上了龙椅。朱老四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进行靖难的,这下朱尚煜的好运总该来了吧。事实证明他又想多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朱棣在南京称帝,随即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当年九月初四,朱棣册封朱樉第四子朱尚烐为兴平王,第五子朱尚灴为永寿王,第六子朱尚炌为安定王。

甲申,封秦愍王第四子尚烐为兴平王,第五子尚灴为永寿王,第六子尚炌为安定王。改封晋恭王第三子昭德王济熿为平阳王,封恭王第七子济熇为广昌王。”(《明太宗实录》)

朱尚烐、朱尚灴、朱尚炌三人较朱尚煜年龄小不说,还都是庶出,其中最小的朱尚炌尚不到10岁,还没到封王的时刻。结果朱樉一脉三个年幼的庶子全封了王,两个年长的嫡子却连个毛也没捞着。说穿了,在对待藩王一事上,朱老四与被他亲手赶下台的建文帝秉持的是同一个态度,只不过采取的措施不同,建文帝是硬杠,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明成祖是使用软刀子慢慢割肉。

为此同月二十八日,朱尚烈奉二代秦王朱尚炳之命,代表秦藩入京恭贺四叔登基,并在京师常驻了下来,意思很明白就是想借此机会从四叔手里讨个封号。明成祖刚龙御天下,也不好做得太过。为笼络人心,于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十八,趁着改封女儿为公主的机会,一并对朱尚烈、朱尚煜进行册封。朱尚烈被册封为永兴王,朱尚煜被册封为保安王。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4)

明成祖朱棣剧照

​封是封了,不过明成祖对几个侄子的小心思很是不满,加上自己是靠造反夺取的皇位,对伦序远在自己之上的二哥一门很是忌讳。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分化秦藩,以“讲诵诗书,练习武事,以成德器”为由,将朱尚烈、朱尚煜这两个可能充当朱尚炳左臂右膀的兄弟,分别打发到陕西巩昌府(今甘肃陇西县)和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县)。

自幼见惯了大城市繁荣的朱尚烈,自然不愿意去西北荒凉之地。于是,在返程途中耍性子杀人闹事,选择的地点还非常特殊——祖陵所在中都凤阳府。明成祖虽然很不高兴,可经此一闹,也不得不妥协,收回了成命。受此影响,朱尚煜也并就近安置在西安,不用再去临洮府了,保安王在西安生根发芽,一代代繁衍开来。

​悠闲岁月

从“好四叔”明成祖朱棣到“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祖孙三代,削藩收回藩王手中的兵权是皇族宗藩关系的主旋律。这期间被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身为藩王的亲王,本身从属于藩王的郡王并不在打击范围之内,甚至还能从皇帝对大宗的打击过程中获得些许好处。

朱尚煜虽然与当代秦王朱尚炳份属同胞兄弟,但并没有受到多少牵累。永乐四年(1406年)四月十一,他与堂兄周藩顺阳王朱有烜赴京师觐见皇帝,皇太子兼堂兄朱高炽在文华后殿设宴替二人接风洗尘。当月二十二日,二人辞陛,朱高炽又在文华后殿设宴为二人送行。亲王入觐也只是这种礼遇,故所享受的待遇不可谓不高。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5)

明成祖朱棣剧照

何况保安郡国与自家大宗秦藩一样,存在子嗣艰难的问题,先后两代郡王早逝,使得王位传承命若悬丝,随时有熄灭的可能,这种状态也难以引来朝廷的重点关注。故明朝中前期,虽然大宗承受了一波又一波来自朝廷的打击,可对保安王家族来说,却是岁月静好。当着由朝廷供养的米虫同时,还可以时不时的向朝廷要点好处,充实一下自家的府库。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二十二,首封保安王朱尚煜薨逝,享年26岁朝廷赐谥曰怀僖。刚开府八年的保安王府顿时陷入一片凄风苦雨之中,堂堂太祖之孙,保安国首封郡王,生前竟然连个带把的都没留下,这郡国搞不好就要成易冷的烟花,被除国了。好在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朱尚煜的妾侍赵氏为他诞下了一个遗腹子,赐名志垌,算是让保安郡国涉险渡过了除国之危。(注:朱志垌的出生日期没查到,以朱尚煜的去世日期推算,大概率是遗腹子)

永乐十九年七月,刚满十周岁不久的朱志垌被册封为保安王。宣德二年(1427年)九月,西安右护卫指挥佥事何忠之女被册封为保安王妃。

正统元年(1436年)四月二十五,朱志垌薨逝,享年27岁,与父亲一样英年早逝,朝廷赐谥曰悼顺。好在朱志垌比较给力,遗留有朱公錥、朱公鍊、朱公镀等多名子嗣,其中嫡长子朱公錥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这回保安王府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有这么多被胎,多重保障之下,保安王爵终于不用如同上次一般命悬一线了。

郡王去世之后,禄米按例应改停支,等新郡王袭封后再行开支。朱志垌长子朱公錥虽然年幼,但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毫不含糊,本来陕西布政司衙门在朱志垌去世后,任然在足额拨付。后被户部查出,要求停支,朱公錥代表保安王府毅然向朝廷请求支给。最终明英宗同意先给一半,等袭封之后再足额支取。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6)

明英宗剧照

正统十一年(1446年)五月,正式册封行的保安王,空位数年的保安王府再度迎来它的新主人。然而袭封的不是嫡长子朱公錥,而是嫡次子朱公鍊。看来这位长子的身体素质还不如父祖,没能熬到袭封那一天就不幸去世了。

《明实录》对朱志垌、朱公鍊父子两代保安王的记载,尽是些请封,讨要财货的内容。

宣德五年(1430年)闰十二月,朱志垌上疏,请求将故陕西都指挥使陈怀故宅赐给其姊妹,上年刚成婚的洛川县主作府邸。明宣宗闻讯,假惺惺地对工部尚书吴中说:“以宗室之亲,朕又岂会吝啬一屋宇。但是啊,这陈怀可是功臣,若是内中尚有其亲属在居住,而将其强行剥夺,是不可行之事。所以让陕西布政司、按察司去勘察一下,若真得空着,那就给了她吧。”此事结果如何《明实录》未载,是以不得而知。

选的流年六月,因保安怀僖王妃无子,在朱志垌的奏请下,其母赵氏母以子贵,被赐予夫人称号。

景泰四年(1453年)六月,朱公鍊上疏称祖母赵氏卧病,府中乏药调治,明代宗命太医院如数给予。景泰六年(1455年)闰六月,朱公鍊又上疏称母妃何氏患风疾,求赐药,明代宗又命依方与之。景泰七年(1456年)十月,朱公鍊再次上疏称祖母和母妃都已年老,府中乏药治疗,明代宗又一次慷慨解囊。

景泰六年闰六月,朱公鍊奏称因年龄增长原赐的织金常服,变得过于窄短不堪使用,于是明代宗命工部为其造办,并先赏赐大红织金襄龙纻丝纱罗一疋应急。景泰七年十二月,又奏称郡王冕服同样因年龄增长而不堪使用,请求重新赐予,明代宗又一次化身及时雨。

天顺元年(1557年),趁着明英宗刚刚复辟,需要收天下人心之机,朱公鍊会同沈藩平遥王、黎城王,及本藩的郃阳王朱公镗各自上奏,称“岁禄养赡不敷”,请求调整本色、折色比例。明英宗命户部将他们的本色提高二百石,改成七比三发放。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7)

明英宗剧照

天顺五年(1561年)五月,朱公鍊上奏说王府所在建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90多年,屋宇破旧不堪,四处漏风,请求朝廷调派人员、材料进行修缮。明英宗“从之”。

从这些记载来看,本就属于闲散王爷的郡王,这日子是相当舒坦的,上可以先本藩大宗、乃至朝廷要钱要物,下可以管理本支宗室,过一把人上人的瘾,如此逍遥又自在,那真是赛神仙。

​袭封风波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九月,朱公鍊薨逝,享年41岁,朝廷赐谥曰庄简,是三代保安王中寿数最长的。朱公鍊共有九子,其中第三子朱诚潢为保安王妃陈氏所生,属于嫡子,成化七年(1471年)被册封为保安王长子。

成化十四年(1475年)九月,17岁的朱诚潢袭封保安王,夫人何氏进封保安王妃。

所来也是奇怪,不知道是基因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保安王一系成员寿数普遍不长。朱诚潢的三叔镇国将军朱公镀不仅自己去世的很早,连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辅国将军朱诚滽、朱诚滁也相继而亡,没能留下子嗣。因此成化十六年(1459年),朱诚潢不得已为叔母樊氏上疏,请求朝廷“给养终身”,最终获准每年拨给养赡米一百石。

父辈如此,朱诚潢本人也相差不多。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年仅34岁的朱诚潢薨逝,朝廷赐谥曰荣穆。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8)

明孝宗剧照

朱诚潢这位四代保安王是有儿子的,他于弘治四年十一月获得赐名曰秉㰘。从赐名这件观之,朱诚潢去世时,朱秉㰘已经接近成童,若是一切正常,待父亲的丧礼一过,他就可以袭封保安王,为家族延续添砖加瓦。只可惜朱秉㰘没能等到那一天就去世了。

朱秉㰘是朱诚潢的独子,他的早夭标志着保安王大宗一系绝嗣,立国近百年的保安郡国终于面临何去何从这个难题了。《皇明祖训》只对皇室的“兄终弟及”给出了具体安排,亲王、郡王是否可以“兄终弟及”并无说明,这就给了后世操作空间。

明初,亲王、郡王都可以兄终弟及。比如成化十一年,岷藩江川郡国第二代王江川庄僖王朱音坄去世,出现大宗绝嗣,在堂兄岷王朱音垽的奏请下,朱音坄之弟镇国将军朱音垫于成化十六年袭封。唯一被禁绝的是跨支系袭爵,这点不管对亲王还是郡王都一样,湘王朱柏、郢王朱栋绝嗣后就没能过继袭封,同样晋藩广昌郡国二代王朱美坚因无嗣,过继堂兄云丘王朱美堣的次子朱钟(钅御)为嗣子,最终被判过继无效,只能以镇国将军的身份奉广昌国之祀。同样的例子,还存在于沈藩的平遥郡国和黎城郡国。

朱诚潢一系虽然绝嗣,但他还有兄弟,保安郡国第三代王朱公鍊共有九子,除去早夭或者早逝绝嗣的六个(不算朱诚潢),现如今依然在世的,还有老七朱诚渌和老九朱诚漖。

因此,弘治十年(1497年)十一月,朱诚渌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袭封保安王,夫人王氏进封保安王妃。只可惜这位保安王也寿年不永,在位仅仅四年。弘治十四年六月,五代保安王朱诚渌薨逝,享年36岁,朝廷赐谥曰昭和。

弘治二年三月“丁亥赐……秦府镇国将军诚渌嫡第二子曰秉桸。”(《明孝宗实录》)由这条记录观之,朱诚渌是有子嗣的,且不止一个。然而面临着一个与兄长朱诚潢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无嗣,意思是他的子嗣也都早夭死绝了。

为此朝廷不得不令其弟镇国将军朱诚漖署理府事,为兄长主丧。依照惯例,保安王爵当由他承袭,故在料理完兄长的丧事后,他上疏请求袭封。然而就朱诚漖能否袭封,朝廷这次给出了相反的意见。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9)

明孝宗剧照

负责宗室袭封事宜的礼部,在受命进行部议时,尚书张昇提出:“《祖训》有云亲王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郡王子孙止授以本等官职。今诚潢、诚渌系保安王庄简庶所生,已今二次传袭,难以再及诚漖。”(《明孝宗实录》)

简而言之便是,《皇明祖训》规定亲王庶子只能册封为郡王,而郡王的子孙只能授以本等官职,也就是说郡王之位只能有嫡子承袭,庶子只可以封镇国将军,让朱诚渌承袭已经属于莫大恩典,想要再来一次兄终弟及那是绝无可能。至于“今诚潢、诚渌系保安王庄简庶所生”中的这个“庶”到底指谁,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是指朱诚潢、朱诚渌兄弟吧,朱诚潢是嫡出,这点明朝官方也是承认的。说是指朱公鍊吧,他也是嫡出,只不过是嫡次子,对他的嫡子身份官方同样承认。所以你在这里来个“庶”是要闹哪样?

可明孝宗吃这一套啊,或者再直接点说礼部的意思就是明孝宗本人的意思,礼部只不过充当了皇帝的传声筒。毕竟皇帝的金口不是那么好开的,在某些事上只能由他人代劳。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明孝宗做出最终裁决,拒绝朱诚漖袭封的要求,命其以镇国将军爵位奉保安王宗祀。

​冒封国除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明孝宗朱佑樘晏驾于乾清宫,享年36岁。弥留之际将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内阁大学士定为顾命大臣,并叮嘱诸卿:“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给太子朱厚照,也留下“任用贤臣”的遗诏。

然而生性跳脱,渴望策马扬鞭的明武宗,在即位之后即刻感受到了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的掣肘和威胁。于是在培养刘瑾充当自己制衡朝堂的打手的同时,还屡屡挑战文臣底线,试图突破掣肘。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10)

明武宗剧照

察觉到朝廷风向转变的朱诚漖,再度上疏请求袭封保安王爵。明武宗下诏由礼部主持廷议,对此展开讨论。

对此,礼部尚书张昇等依然祭出老一套说辞,称:“群王袭封载在《祖训》,未有庶子袭封之文。先年锥间有庶子传袭者,然俱止袭封一次。与祖训之意不合。况诚漖乃庶第五子,未可援例。请止令以本等官职奉保安王宗祀。”(《明孝宗实录》)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明朝这帮子文官睁眼说瞎话的本事,只要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谁便什么不可理喻的谎言都能脱口而出,还美名其曰“话术”。

既然《皇明祖训》“未有庶子袭封之文”,那么朱诚漖的祖父保安悼顺王朱志坰,当年为何能以庶长子的身份袭封?弘治年间,以庶曾孙袭爵的晋端王朱知烊,以庶孙袭封的周恭王朱睦㰂又是怎么回事?

阿越没记错的话,晋端王朱知烊袭封时,你张昇已经由礼部左侍郎右迁尚书,成为礼部话事人了吧,当时你为何不反对?

至于“先年锥间有庶子传袭者,然俱止袭封一次”,不说其他,单就保安王本家大宗秦藩而言,第三代秦王秦僖王朱志堩由于无嗣,庶长兄秦怀王朱志均由渭南王承袭;之后又因朱志均无嗣,庶出三弟秦康王朱志由富平王入继。要不是朱志的子嗣命硬,秦王爵位差点被朱尚炳诸子给打通关了。

当年的情形与今日的保安王承袭何其相似。有此先例在,再说“俱止袭封一次”,简直是大言不惭。

说穿了文臣们如此做,一方面是在秉承明孝宗的遗志,维护先帝和自家的脸面,另一方面也是位压制越来越不安份的明武宗。

因此明武宗对礼部的司法解释直接嗤之以鼻,不顾群臣反对推翻老爹明孝宗的诏命,于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下诏准许朱诚漖袭爵。次年三月,朱诚漖正式被册立为保安王。

朱诚漖的成功,并不代表正德朝对宗室的制约较以前松懈了许多。比如同出秦藩支系的郃阳郡国就没这么幸运,正德五年,朝廷以郃阳郡国第三代王,郃阳悼安王朱诚浍兄终弟及不合规矩为由将其除国。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11)

明武宗画像

就这样文臣们还在《明武宗实录》卷之三十三中,以 “辛未,赐周府河阴康简王庶第二子镇国将军安㳋,蜀府庆符王庶子镇国将军申镦,俱袭封郡王。盖自秦府保安王诚漖得袭兄爵之后,各王府凡兄终而无嗣者,其弟皆援例以请。朝廷亦遂听之,所司不敢执奏矣。然王爵既多,禄给益不可支。识者盖深忧之,恐无善后之策也”恶心了明武宗一把。可事实上,朱安㳋、朱申镦的袭封,都属于父死子继,而非兄终弟及(至少明实录中没发现中间有过册封记录)。

正德五年年底,经过多轮廷议,终于在《皇明祖训》的可供操作空间内,制定出一套新的王爵继承条例。兄终弟及,以侄继叔都被认定为冒封,不在可承袭的范围之内。由于亲王地位特殊,所以这板子就打在了郡王身上。至于朱诚漖这保安王,因在新条例之前就已袭封,成为特例,但只许传承一世。

后各藩袭封亲王、郡王,俱以嫡继,无嫡以庶。如果无庶,许应奉祀者以本职奉祀,其诸弟侄不得远引祖父先爵为词……奏请……上诏以封爵重事,自今郡王无庶子,许次及者以原职奉祀,不许弟侄冒请封袭,有朦胧奏扰者,内外辅导官治罪。保安王诚漖、永兴王秉榉皆应查革,但有成命,姑仍旧封。以后子孙,并已故郃阳王秉檄子孙,悉如议。”(《明武宗实录》)

正德十四年(1519年)五月,保安王朱诚漖薨逝,享年53岁,是历代保安王中最长寿者,朝廷赐谥曰靖和。他去世后,按理保安郡国应当除国,可郡王的俸禄虽然与镇国将军相同,但王爵身份附属的特权众多,单一个世袭罔替就让人眼红不已,故朱诚漖的后嗣并不甘心就此被除国。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朱诚漖的继承人,庶次子镇国将军朱秉栈,学习乃父趁着朝廷新旧转换之机,上疏请求袭封保安王爵,被礼部打回。不过在朱秉栈孜孜不倦地努力下,明世宗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还是在嘉靖六年(1527年)六月册封他为保安王,夫人卢氏为保安王妃。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12)

明世宗剧照

其后随着,明世宗权势日隆,对宗室的态度也越收越紧,堂兄明武宗时期制定的王爵继承条例,成为他对付郡王的武器,一个个被认定为冒封的郡国就此倒下,保安郡国也不例外。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六月,保安王朱秉栈薨逝,赐谥曰恭懿。其子朱惟徤虽然请封,可这次朝廷的态度非常坚决,嘉靖二十八年三月,明世宗命朱惟徤以“本爵奉祀,不得请封”。传承了近150年的保安郡国就此除国。

癸巳,初,秦府保安荣穆王诚潢无嗣,传庶弟诚渌,是为昭和王。昭和王无嗣,武宗以其庶弟诚漖袭封一世,子孙不得承继,是为靖和王。靖和王薨,子秉栈请封。上复令袭封一世,不为例,是为恭懿王。至是恭懿王薨,有庶长子惟徤,秦王复为奏请。礼部覆议,惟徤虽恭懿子,但自荣穆而下兄终弟及,传庶至再,皆法制所不许。是其祖父爵封已非应得,惟徤不当复请甚明。诏惟徤以本爵奉祀,不得请封。”(《明世宗实录》)

阿越说

明代的宗室制度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是明初的洪武朝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宗室人口稀少,朝廷给予宗室的各种条件都相当优渥,顶级宗室成员藩王甚至拥有军权,对藩地有相当的影响力。种种政策,使得宗室成为了“王子犯法与庶民不同罪”的最大特权阶层,却也为后世埋下了祸患。

其二是弘治朝以前。这一时期围绕着削藩,朝廷与宗室发生了诸多冲突。不过打击集中在位于宗室最顶级的藩王阶层,郡王以下基本没受到多大波及,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

第三阶段为弘治朝、正德朝、嘉靖朝三个时期。随着藩王兵权被削尽,被当成猪供养起来,宗室人口迎来了暴增,日益成为拖累朝廷的沉重包袱。为此朝中君臣有志一同的开始想方设法控制宗室人口,“冒封”一词正是因此而来。

明朝24个藩王(一部秦藩保安王家族的兴衰史)(13)

紧箍咒

第四阶段是嘉靖以后。随着《宗藩条例》在嘉靖末年出台,宗室被戴上了紧箍咒,在礼部的制约下,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很多被断了生活来源的底层宗室,甚至还不如平常百姓,因拿不到俸禄,多有饿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