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何不重用信陵君(同是战国四公子)
赵国为何不重用信陵君(同是战国四公子)可惜春申君一世英名,曾经孤身一人营救了被秦国扣留的楚王,曾经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让楚国迅速的发展,在楚国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毫不满足,在实施自己爱妾里还的计谋时,他的门客朱英还曾经苦口婆心的劝说过他。这一个计策可谓是漏洞百出的,但春申君信以为真,果真按照李环的计谋将其献给了当时的楚王,那时的春申君还在做着掌控楚国的白日梦,却不料李环与他的哥哥李园已经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在楚王驾崩之后,春申君的死期也就来临了。首先,信陵君这个人一生当中并没有任何的污点,同样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一生的为人都比较谦和,虽是出身于王族的公子,但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无论他的门客是否拥有权势地位,信陵君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是一个真正的礼仪之人。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做过危害自己国家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春申君就是完全比不上他的,在春申君的故事当中有一个很大的污点,就是意图让楚国的江山改姓。据说春申君有一位门客
导语:同是战国四公子,为何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实?从为国贡献和军事才能,分析战国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实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战争频繁,这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都说乱世知奸雄,在那样一个争端频繁的年代里,名扬天下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有的人是纯粹的布衣之士,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学问名扬天下,比如说商鞅、张仪、苏秦、范雎等等,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学说主张,都通过自己的才华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格局;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合纵连横,都给战国时代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也让那个年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值得后来人们去研究。
也有的人,他们本身就出身于王公贵族,凭借自己已有的地位将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人,同样也能闻名于天下,出生于战国时代的战国四大公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大体就属于这样的人,他们有的人出身于王族,本身就有着财富地位和权利,有的人出身于大贵族,相对于平民百姓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在后世的传承当中,在很多人心目的认知里,战国四公子只有信陵君是名副其实的,有很多人将它称为战国四大公子之首,本篇文章来分析一下战国四公子,看一看为什么信陵君能够超越其他三个人?
信陵君一生没有污点,而其他三人则不同首先,信陵君这个人一生当中并没有任何的污点,同样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一生的为人都比较谦和,虽是出身于王族的公子,但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无论他的门客是否拥有权势地位,信陵君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是一个真正的礼仪之人。
- 春申君曾试图让楚国江山改姓
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做过危害自己国家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春申君就是完全比不上他的,在春申君的故事当中有一个很大的污点,就是意图让楚国的江山改姓。据说春申君有一位门客名叫李园,李园有一位非常貌美如花的妹妹名为李环,李环可谓是才貌双修的,让春申君一见钟情,成为了春申君的爱妾,后来春申君就是听信了这位爱妾的言语,导致了自己的万劫不复。
当时的楚王没有子嗣,楚国的江山后继无人,李环向春申君献计把已经刚刚怀孕的她献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会将她生的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继承人,如此一来,将来登上楚国王位的就是春申君的亲生儿子,春申君也就可以真正的把控整个楚国了。
这一个计策可谓是漏洞百出的,但春申君信以为真,果真按照李环的计谋将其献给了当时的楚王,那时的春申君还在做着掌控楚国的白日梦,却不料李环与他的哥哥李园已经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在楚王驾崩之后,春申君的死期也就来临了。
可惜春申君一世英名,曾经孤身一人营救了被秦国扣留的楚王,曾经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让楚国迅速的发展,在楚国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毫不满足,在实施自己爱妾里还的计谋时,他的门客朱英还曾经苦口婆心的劝说过他。
- 信陵君的门客远比春申君门客有作为
但信陵君却不以为,只想自己的手中握有更大的权利,正因如此,一世英明的春申君身上有了不可消除的污点,这让后来人对于春申君广收门客这件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战国四大公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广收门客,那个时候门客三千是门面也是实力,但与其他三个人不同的是,春申君的门客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为,只有一个朱英曾经对他进行过劝谏,还因为他的不理不睬而远走他乡。
相比于平原君的毛遂自荐、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孟尝君的冯谖弹铗,春申君门下却没有任何的实际作为,这不仅让后来人认为他之所以广收门客,只不过就是为了炫富,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同样的情况,在信陵君身上就没有发生,信陵君待人谦和,为人低调,从不彰显自己的财富,又切实的为魏国的发展进行谋划,同时也为曾迷恋过朝堂的权力,这也让信陵君这个人加分不少。
信陵君为魏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第二个就是信陵君确实是为魏国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而其他的三人却未曾有过国家方面的贡献。信陵君的窃符救赵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这一事件当中可谓是波澜起伏的,信陵君抛却了自己的荣辱窃取魏国的虎符;这一行为不仅是保全了赵国这一诸侯国,更是避免了唇亡齿寒的事情发生,间接的维护了魏国的生存发展。
- 信陵君窃符救赵,直接保存赵国,间接保护魏国,维持合纵联盟
同时,赵国的安定生存也让合纵联盟没能够土崩瓦解,我们都知道经过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的赵国,是山东六国当中军事实力最为强盛的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哪怕经历了长平之战的失败,也一样能够与秦国再打一场邯郸之战,军事实力可见一斑。
也正是赵国这样的军事实力让它成为了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没有人知道,如果一旦赵国灭亡,那么山东六国将蒙受怎样的损失和灾难?所以保全赵国也就是在保全山东六国的统治,可惜当时的魏王不明白这一点,只想偏安一隅,对于自己邻国的危险袖手旁观。
殊不知这只会让更大的危险兵临城下,好在信陵君对魏国的生存有着自己的谋划,也好在他没有贪恋在魏国的权势和地位,那怕是后来他被困在赵国十年之久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荣辱而失去拯救国家的机会。
- 平原君崇尚强辩,是长平之战的间接诱导者
同样的,我们在其他三个人身上,就看不到这样对于国家的贡献,尤其是在平原君身上;在战国四公子当中,平原君算是排在最末的,那是因为平原君这个人比较崇尚的是强辩,也就是说喜欢门下的门口去辩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这其实是当时照过盛行的一种风气,要不然逞口舌之辩的蔺相如,也就不会再赵国拥有那么高的地位了。
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白马非马等等的辩论都是由平原君组织的,这样的辩论看似是诸子百家当中的一种争锋,但实际上却并不能够在战国时代那样天下大争年代里,寻求实际的利益,更何况平原君还是长平之战的间接诱导者。
当时韩国私自将本要献给秦国的城池直接转而献给赵国,朝堂之上是有很多大臣反对的,赵王也因此拿不定主意,最终让赵王下定决心收下城池的人就是平原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平原君这个人的眼界其实是非常狭小的,他只能够看到面前的一些利益,却没有办法看到收获这些利益背后的风险。
相比于信陵君窃符救赵的长远目光,平原君也是不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而平原君之外,孟尝君的门客大多数是为其自己服务的,比如说冯谖弹陜和鸡鸣狗盗,看似是比较有用处的计谋,但是实际上确实登不得的大雅之堂的,档次也低了许多,这也是信陵君之所以能够拥有高于其他三个人的盛名的原因。
信陵君具备军事才能,而其他三人并不具备第三个原因则是,信陵君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是其他三人并不具备的;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是一家独大了,它的军事实力能够达到以一敌六的地步,而能够战胜赵国军队的人也为数不多,除了赵国的李牧和赵奢曾经拥有过几次小小的胜利,其他的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信陵君军事才能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曾经带领着六国合纵的部队打赢过秦国两次,在窃符救赵中带领着魏国的军队保全了赵国的宗庙社稷,间接的也成全了魏国的生存发展,后来哪怕是信陵君留在赵国十年,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信陵君对于秦国的威慑了;毕竟在战国时代,战争是最为频繁的事情,很多时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都需要通过战争来进行解决,所以在军事方面表现出来的才华往往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信陵君带领六国的部队连续几次打赢秦军的战绩,也为他赢得了不少的赞誉。
同时,据说信陵君还曾有过一本兵书,书当中对于战法独到的见解影响了后世很多人,而秦国在灭国之战当中选择水淹大梁的方式;也是受到信陵君的启发,据说信陵君曾经有过预言,说秦若灭魏必然会选择水攻,希望魏国能够早做准备,但是无奈的是,魏王并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信陵君胸襟宽广,为国奉献第四个原因则是;信陵君宽广的胸怀以及他为国奉献的心;窃符救赵,虽说是信陵君一意孤行,却是真正能为魏国的生存做出贡献的行为,他冒着得罪魏王的风险营救了赵国保全了魏国,但也因此被困在赵国十年之久,在那个时候,魏王绝不允许他回魏国,信陵君就这样背井离乡,在自己不熟悉的土地上生存。
但在十年之后,秦国趁信陵君被困赵国的空档猛攻魏国,信陵君虽心有不甘,但却毅然决然地回了国,并且为魏国做出了最后的努力;或许放在普通人身上就不会放弃在赵国的安稳生活回国参与斗争了,可是信陵君为了魏国却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这样的人自然是有资格名垂千古的。
信陵君的一生并不顺遂,虽然他为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当秦军围困的风险度过之后,魏王还是十分忌惮信陵君的才华和威望,重新将他束之高阁,哪怕魏国无人可用也断然不会启用他,就这样心灰意冷的信陵君,只能选择观望并在最后酒色自毁而死。他死后,魏国再也没有了能够支撑国家发展的力量,山东六国也失去了最后抗击秦军的基础,18年后,风华的魏国在茫茫的大水当中轰然倒塌,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就此结束了它的一生。
讨论笔者认为,其实信陵君的悲剧与魏国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的,尤其与魏国的用人制度息息相关;战国时代,魏国可谓是天下人才的聚集地,但同样也是天下人才最大的疏散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国是战国时代最先强盛起来的国家,这个国家拥有着最好的资源,天下的能人异士都会选择游历魏国,这为魏国收揽人才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支撑,但魏国在魏惠王之后却形成了一种对人才的忌惮之风。
我们知道战国中后期最为风生水起的便是纵横家,可是很多纵横家都是布衣之士,这让魏国的国君不屑于任用,所以才会放走商鞅、张仪、范雎等等的人才,而对于像信陵君这种无法挤走的王族大才也是束之高阁,让魏国的发展越来越没落,也导致了信陵君一生不得意,最终只能够选择酒色自毁而死,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让人心寒。
综述笔者认为,事实上,信陵君是为国奉献过许多的,毕竟魏国是他的国、也是他的家,他最终的结局却不那么尽如人意,虽然如此,在历史的发展当中,总有无数的人来来往往,能被历史所铭记的寥寥无几,信陵君则成为了其中之一,成为了后世许多人敬佩的对象,而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当中全篇称呼其为公子,对其的敬佩之意可见一斑。
即使信陵君生前并不十分的顺遂,但他也做到了他应该做的,不像春申君那样有对国家的发展贪念,也不像平原君和孟尝君那样局限于自身的发展,所以他才能够在后世成为被人们无比尊重和敬佩的人,才能够在许多人的心目当中成为战国四大公子之首。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之于历史可能是非常渺小的,但是一个人的存在必定有它的意义和价值,而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为自己的国家,为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去创造价值。
正因如此,才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先辈们名垂千古。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人的力量十分的渺小,但是哪怕渺小也总能在特定的时间发挥出无上的力量,只要信念足够的坚定,只要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信心足够坚定,那么明珠就总不会蒙尘,也总会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那一天,魏公子虽然已经逝去了千年之久,但是他所留下来的精神和传承会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华夏儿女,亘古不衰。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左传》、《汉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