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紫禁城名称来历(紫禁城的历史演变)

紫禁城名称来历(紫禁城的历史演变)  奉天殿正南为午门,是整个紫禁城的正门,因位于京城轴线正中,面南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俗称“五凤楼”,以三面城台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又称雁翅楼。午门是明帝颁发诏书的地方,在黄瓦朱墙、飞檐画栋的相互衬映之下,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威严。  奉天殿及其殿前广场规模宏大,为明廷“常朝”之所,凡皇帝登极、朝会大典、出征授印,以及公布进士名单等重大事项,都在此举行。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皇极门),四周有左顺门(会极门)、右顺门(归极门),又有东角门(弘政门)、西角门(宣治门),供帝、后及文武百官在不同场合下出入。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与老子出函谷关时“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杜甫《秋兴》诗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古人将祥瑞之气称为紫云,仙人居住之地称紫海,兼之帝王所居必防备森严,所以称为紫禁城。一说天帝所居谓之“紫宫”,故作为“天帝之子”的皇帝

紫禁城名称来历(紫禁城的历史演变)(1)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皇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皇权宗法礼教及中国传统哲学、诗学形体化、格式化、标准化的代表,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紫禁城所展现的成就是千百年智慧的结晶,它以传统儒家的天命观和秩序观为灵魂,成为中国集权体制的最高象征和最后堡垒。

  总体而言,紫禁城的发展,以明代永乐到正统时期的创建、明中叶嘉靖到万历时期的巩固、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的重建与繁荣等几个阶段最为重要,其中明代处于创建成形的关键时期,在紫禁城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紫禁城名称来历(紫禁城的历史演变)(2)

太和殿前的霸下

  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位居整个北京城的正中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成祖营建北京时,借鉴和延续了元大都的总体布局,各宫殿以太祖所建南京城为蓝本,“而高敞壮丽过之”。据《明史》记载,紫禁城永乐十八年底建成,周围六里,设置八门,正南承天门、端门、午门三重,其他三面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与老子出函谷关时“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杜甫《秋兴》诗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古人将祥瑞之气称为紫云,仙人居住之地称紫海,兼之帝王所居必防备森严,所以称为紫禁城。一说天帝所居谓之“紫宫”,故作为“天帝之子”的皇帝在人间的宫殿,亦以“紫宫”称之。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源于古代星垣学说。古代天文学家将天象划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处于三垣中央的紫微星垣成为天子的代称,其中紫微星即北斗星,四周群星拱卫,象征着君临天下、万民臣服,故以“紫禁城”代称帝王所居宫城。

紫禁城名称来历(紫禁城的历史演变)(3)

1935 年的天安门

  紫禁城建成后,警卫森严,外人难以涉足。紫禁城以谨身殿之北的两门为界,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著名的三大殿为中心,高踞白玉石栏杆之上,气势雄伟、庄严,是皇帝举行朝会、举办大典的场所。三大殿依次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奉天殿是外朝的核心,“金砖玉瓦”,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建造最壮观、礼制规格最高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建筑格局,符合体现皇权至上的“九五之数”。奉天殿丹墀之东西两侧,为文楼(文昭阁)、武楼(武成阁),象征文武辅佐。

  奉天殿及其殿前广场规模宏大,为明廷“常朝”之所,凡皇帝登极、朝会大典、出征授印,以及公布进士名单等重大事项,都在此举行。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皇极门),四周有左顺门(会极门)、右顺门(归极门),又有东角门(弘政门)、西角门(宣治门),供帝、后及文武百官在不同场合下出入。

  奉天殿正南为午门,是整个紫禁城的正门,因位于京城轴线正中,面南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俗称“五凤楼”,以三面城台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又称雁翅楼。午门是明帝颁发诏书的地方,在黄瓦朱墙、飞檐画栋的相互衬映之下,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威严。

  午门之南即端门,端门之南为承天门。这是整个明代皇城的正门,两旁分置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以“左青龙,右白虎”分别称为龙门、虎门。明代殿试之后,文、武两榜就分别张贴于龙门、虎门外。每届放榜之日,千里来京的天下文武举子,聚集龙、虎门,或以高中而欣喜,或以不第而神伤。承天门之南为大明门,中间为宽广的驰道,东西长廊即著名的千步廊,是明代中枢六部、五府集中办公的地方,布局按文东、武西分别排列。大明门为皇城外层的大门,南边为正阳门,北与地安门遥遥相对。其门联“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传为明初大学士解缙题写,蔚为壮观。

  紫禁城外朝的重要文化建筑,还有奉天门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明代文华殿一度作为太子宫殿。按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绿,故太子使用的“东宫”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曾于此摄事。后因太子年幼,嘉靖十五年(1536 年)恢复为皇帝便殿,后又改为朝廷经筵之所。每岁春秋,帝王在文华殿举行“经筵礼”。明代还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读书。文华殿成为明廷尊崇儒家为“治国之本”的文化象征。

  与文华殿相对的武英殿,亦曾作为明帝的“朝堂”,在这里临朝听政。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先皆在武英殿举行,后方移至文华殿。又设置待诏之职,择全国善画者居于武英殿,从事编书、绘画等文化活动。明末崇祯年间,内忧外患日重,渐讲武事,武英殿在朝中的地位上升。李自成撤出北京前一日,则于武英殿举行即位仪式,此为明季武英殿最后的绝响。

  奉天殿之后为华盖殿,再后为谨身殿。谨身殿之后,有与乾清门相对的云台门。乾清宫和谨身殿之间,有皇帝召见阁僚大臣的“平台”。平台召对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万历中期神宗不理朝政,遂废止不行。至明末思宗继位,力图振作,又恢复平台召对之制。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崇祯元年(1628 年)召见守边名将袁崇焕,君臣筹议“五年复辽”大计。可惜有始无终,遂至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紫禁城内廷以乾清门为正门,正对的乾清宫是内廷第一大宫,为明帝居住和日常办公的地方,上悬“敬天法祖”四字大匾。廊后左右为昭仁殿、弘德殿。乾清宫之后的交泰殿,系嘉靖年间增建,为帝后居住之地,殿名取自《易经》, 寓“天地交泰”之意。交泰殿之北即坤宁宫,始建于永乐年间,为明代前期的皇后寝宫。其中门北开,原称广运门,嘉靖年间改称坤宁门。坤宁宫再北, 即紫禁城后花园。

  又有供太后、妃嫔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也是内廷的重要建筑,其宫殿名号则屡有变易。其中东六宫在坤宁宫之东,分三组排列,分别为延禧宫(初名长寿宫)、景仁宫(初名长宁宫),永和宫、承乾宫,景阳宫、钟粹宫。其中承乾宫为东宫娘娘所居,钟粹宫明后期成为皇太子居所,改称兴龙宫。坤宁宫之西为西六宫,三组宫殿分别为毓德宫(原名长乐宫,万历年间改永寿宫)、启祥宫(即未央宫,嘉靖年间改启祥宫),翊坤宫、长春宫(即永宁宫,天启年间改长春宫),储秀宫(原名寿昌宫)、咸福宫(原名寿安宫)。附近又有怡神殿、养心殿、奉先殿(俗称“内太庙”)、仁寿殿、慈庆宫(初称清宁宫,为太子所居),以及北边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

  御花园在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北,是紫禁城的后花园,又称宫后苑、琼苑。御花园东路原有观花殿,万历十一年(1583 年)改以太湖石倚墙叠山,额曰“堆秀”,山上建“御景亭”。秋高气爽之际,帝后就近登高,可近瞰琼苑, 远眺景山,御园胜景尽收眼底。西侧制高点为清望阁,与堆秀山东西呼应,亭台辉映,风光绮丽。再北望景山,峻挺葱郁;远眺西山,峰峦遥遥可及。其四神祠所祀,或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或称为风、云、雷、雨四自然神,都与道教文化相关。又有对育轩(后改玉芳轩)、千秋亭、乐志斋、曲流馆等景致。经不断增建修饰,明代的御花园玲珑别致,间以花木扶疏,叠石环抱,尽显御赏园林的精心。

  紫禁城进入清晚期已经开始衰败,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很少居住在这里,他们的时间大部分在西苑以及颐和园度过。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紫禁城惨遭洗劫,宫内一时荒草萋萋。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 按照清室优待规定,居住在紫禁城乾清门以北、神武门以南部分(也称“内廷”“内朝”“后朝”等,即通常所谓的后宫),而乾清门以南、天安门以北部分(也称“外廷”“外朝”“前朝”等),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殿、武英殿等收归政府所有。

  清末出洋考察大臣归来时就曾上奏提出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的主张,蔡元培等学者也一直呼吁应该建立一所为公众服务的博物院。1914 年 6 月,古物陈列所在紫禁城已毁的咸安宫旧址上兴建一座二层楼房,用来储存所里负责保管的古物。1915 年 6 月建成投入使用,并正式定名为宝蕴楼,又仿照武英殿样式将文华殿及后面的主敬殿改为陈列室对外开放。此外,还陆续修缮了一些殿阁城台,整修道路,树植花木,并将武英殿后面的空地辟为花园。

紫禁城名称来历(紫禁城的历史演变)(4)

紫禁城角楼

  自1915 年以后,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逐渐对外开放, 参观群众自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出入。曾经的大内禁区,成为寻常百姓的游览胜地。

(来源: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组织编写的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