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古至今总览(丝绸之路大历史)
丝绸之路从古至今总览(丝绸之路大历史)虽然全书对史料和细节的引用十分翔实,但却并不会给人杂乱无章之感。这样的阅读体验,在《汴京之围》和其他著作中也能窥得一二。渐进式地阐述条理和逻辑,恐怕要得益于郭建龙理科出身的背景。作者曾在分享会上提及,写书就像软件工程的架构搭建,好的行文无疑得益于此。想来若有类似背景的读者看来,不免会心一笑。例如书中对安石榴和苜蓿的讲述。这两样作物并非中国原有的,而是张骞从西域引入的植物。“安”和“石”,原意指的是昭武九姓中的安国和石国。苜蓿也非中国本土作物,而是由西域引进的。汉武帝曾在长安宫中种满苜蓿。又如书中对北京“昆明池”由来的解释,怕是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名字追根溯源,竟然也和打通丝绸之路有关。比较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全书对丝绸之路的探讨,秉持了相对客观公正地阐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怛罗斯之战的评述。公元 751 年,在中亚的怛罗斯,唐军在大将高仙芝的带领下,与大食联军激战。战争的结果是唐军惨败,自此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人们或许清楚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过西域和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古道,却对丝路的开创、发展以及后世的迁延知之甚少。
这些年关于丝绸之路的书委实不少,如汗青堂年初出版的《劫掠丝绸之路》和《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或是去年理想国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但这些书的作者,无一例外的是国外的敦煌学或中东史专家。事实上,自 1900 年敦煌藏经洞发掘,经文流落海外后的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对敦煌及丝路的研究都略显滞后。国外对丝路的研究,其切入点或许并不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对外关系。有鉴于此,中国本土视角的《丝绸之路大历史》便显得令人足以期许了。
一全书共分五部,依次为“征服时代,信仰时代、贸易时代、帝国时代、帝国依旧,中央已失”。从丝路的创建到繁荣,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对待丝路的态度与政策。透过丝绸之路的变迁与兴亡,折射出中华文明在与世界交流过程背后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由西汉时期开创,本意是汉武帝为联合西域诸国抗击匈奴而通,未承想开启了中国主动联通世界的第一步。事实上,许多关于丝路的讲述,也仅止步于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至多穿插之后玄奘西行,途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大历史》从内容上看,不只是对这些陆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还原和探讨,更将视角拉远,对海上丝绸之路,乃至明清时期闭关策略,均有所涉及。除了张骞、班超、玄奘这些熟悉的人物,我们还能看到郑和、马可波罗、斯坦因等人的名字。
比较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全书对丝绸之路的探讨,秉持了相对客观公正地阐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怛罗斯之战的评述。公元 751 年,在中亚的怛罗斯,唐军在大将高仙芝的带领下,与大食联军激战。战争的结果是唐军惨败,自此之后,势力再也没有涉及中亚。事实上,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让唐帝国包括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线路——在内的河西与陇右之地都被吐蕃侵占。
世人皆以唐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引以为豪,因此对唐代的不少对外失利讳莫如深。因此在怛罗斯之战这件事上,甚至是史书也对此一笔带过。可是这样大的一场战役,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是需要跳开时空的局限性进行探讨的。要实现这一点,的确需要旁征博引和比对史料,这是一项巨大的工作量。
二如果说郭建龙之前写作《汴京之围》,尚可以立足于中国古代史,相对单纯而线性地搜罗典章古籍,那么丝绸之路的写作,需要整理和引用的史料,则是散状而缺乏头绪的。丝路之上,诸国林立,关系复杂。近者如西域各国:焉耆、伊吾、高昌、柔然、回鹘、吐谷浑、吐蕃,远者如古印度之贵霜、古波斯之萨珊、吐火罗等等,需要借助的资料不一而足。但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从注释和参考书目中见到作者下的功夫。
例如书中对安石榴和苜蓿的讲述。这两样作物并非中国原有的,而是张骞从西域引入的植物。“安”和“石”,原意指的是昭武九姓中的安国和石国。苜蓿也非中国本土作物,而是由西域引进的。汉武帝曾在长安宫中种满苜蓿。又如书中对北京“昆明池”由来的解释,怕是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名字追根溯源,竟然也和打通丝绸之路有关。
虽然全书对史料和细节的引用十分翔实,但却并不会给人杂乱无章之感。这样的阅读体验,在《汴京之围》和其他著作中也能窥得一二。渐进式地阐述条理和逻辑,恐怕要得益于郭建龙理科出身的背景。作者曾在分享会上提及,写书就像软件工程的架构搭建,好的行文无疑得益于此。想来若有类似背景的读者看来,不免会心一笑。
三郭建龙在后记中,对自己的写作“野心”有过这样一段表述:
“我的作品大都分成了两条线:第一条是研究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第二条是研究现代中国在历史上的定位”。
从他的作品履历中也可以看出,前期的《穿越》系列,是从一个横向角度,是将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做对比的探讨;之后的中央帝国三部曲乃至《汴京之围》,则是从纵向上,对比不同时期的中国。了解这两点之后,或许读者会对他写作《丝绸之路大历史》的初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郭建龙在《穿越非洲两百年》的新书分享会上曾经表示过,当下的中国人,千万不要对当今国家的强大和生活的富足觉得理所应当。中国当今之局势,是机遇,也是际遇。
读史明智,非空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