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世民对李恪的评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皇子李恪)

李世民对李恪的评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皇子李恪)十七岁时,李恪第一次以吴王、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第一次赴属地任实职。后来李世民为了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通过世袭封建、重置封国的方式,将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全部封建。在这种情况下,李恪也从蜀王改封为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虽然身份尊贵生活条件好,但李恪并没有玩世不恭,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反而是从小便展现了他的天分。在他还是两岁孩童的时候,便被皇爷爷李渊授他为湘州刺史,册封为长沙郡王;十岁那年,改封蜀王,被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但彼时以李恪年纪尚小为由并未让其赴任就职。益州地广物博,经济富饶,人口众多,是当时唐王朝重要的发展地区,仅次于帝都长安。一方面册封此地给李恪,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重视;另一方面以年纪尚小为由并没让李恪就职,而是让他遥领职位,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疼爱。

毛主席曾在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中写下这样的一句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这句话指出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储的问题。对于李恪和李治两人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的李世民,最终却因为长孙无忌的介入,易储而立,改变了大唐的未来走向。

李世民对李恪的评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皇子李恪)(1)

一、被赞“英果类我”,未来储君之选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母是隋炀帝之女杨妃,地位崇高。可以说李恪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一出生便拥有了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虽然身份尊贵生活条件好,但李恪并没有玩世不恭,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反而是从小便展现了他的天分。

在他还是两岁孩童的时候,便被皇爷爷李渊授他为湘州刺史,册封为长沙郡王;十岁那年,改封蜀王,被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但彼时以李恪年纪尚小为由并未让其赴任就职。

益州地广物博,经济富饶,人口众多,是当时唐王朝重要的发展地区,仅次于帝都长安。一方面册封此地给李恪,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重视;另一方面以年纪尚小为由并没让李恪就职,而是让他遥领职位,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疼爱。

李世民对李恪的评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皇子李恪)(2)

后来李世民为了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通过世袭封建、重置封国的方式,将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全部封建。在这种情况下,李恪也从蜀王改封为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

十七岁时,李恪第一次以吴王、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第一次赴属地任实职。

李恪善骑射,文武双全,还曾被李世民称赞“英果类我”。虽然在属地任职的时候出现过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而被罢官弹劾的风波,但李世民后亲写一封《诫子书》给李恪,书中字字肺腑真诚,经过李世民悉心教导之后,李恪也及时改正错误,从此并无犯错。

李世民封他为远地藩王,犯错后亲身劝诫,这一系列的动作是有意识地想对李恪加以培养教导,让其能够历练成长,可见对他的期望有多高。

李世民对李恪的评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皇子李恪)(3)

二、易储风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勃然大怒,废黜其太子之位,改立李治为太子。

易储不久,李世民犹豫了,他考虑到李治的性格软弱,缺乏主见,少有雄才伟略,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心里想再另立太子。他心中的最佳人选是李恪。

李恪聪慧,性格果敢像他,并且文武双全,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但此举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劝诫到李治仁慈厚道,将来是可以守业的君主;况且太子位置如此重要,不可以朝令夕改,劝谏李世民放弃易储的想法。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之下,李世民便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想另立李恪除了他性格英勇果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没说出来,便是希望大唐统治的权力未来能摆脱长孙无忌等一众门阀士族集团的控制,做到真正的皇权集中。

李世民对李恪的评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皇子李恪)(4)

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立李恪为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没说出来,便是李治是自己的外甥,将来若是他登基,自己的势力还可以继续壮大;倘若是李恪登基自己的势力会受到波及。长孙无忌便用李恪拥有大唐、隋朝皇族的双重血脉为由,若是他登基唐朝就会被隋朝改朝换代的理由,坚决反对李世民易储。李恪就这样,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李治即位,虽然没出现门阀弄权,但是他后期不理朝政,致使武则天专权,改唐国号为周,大唐也慢慢逐渐走向衰败。

毛主席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便是认为他当初明知道李治不及李恪却因长孙无忌而没下定决心改立太子的失误而惋惜。

李世民对李恪的评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皇子李恪)(5)

不过,假使当初改立太子为李恪,李恪登基,大唐又会是何种局面呢?这种设想其实是无解的。历史一旦发生,便成定局;与其一味地设想不可能的结果,不如以史为鉴,才能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