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从这一章开始,我们来慢慢了解王学士王觌的堂兄王观。学界对于王观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范围基本上不外乎籍贯、家世、字号、仕履以及26首词作的归属与题材风格问题。实际上,对于王观这样一位重要的词人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第三十四章 王观的求学之路他用满腔热情书写着这里的故事今天小如继续带你走进他的如皋世界——《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二章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2)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如皋,

我们真的了解吗?

有这样一位致力于研究如皋本土文化的如皋人

他用满腔热情书写着这里的故事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3)

今天小如继续带你走进他的如皋世界——

《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四章 王观的求学之路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来慢慢了解王学士王觌的堂兄王观。学界对于王观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范围基本上不外乎籍贯、家世、字号、仕履以及26首词作的归属与题材风格问题。实际上,对于王观这样一位重要的词人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4)

我们所了解的,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以及他的博士生李欣、叶烨等共同署名的《北宋词人王观生平事迹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4卷第05期),《王仲甫、王观事迹考》(《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 第7期);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刘晓光《王观词创作探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04期、刘晓光《王观生平事迹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以及硕士朱玉清《浅谈王观词作》。

我们还是在对王氏家族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王观的求学起手,研究他的仕履之路,观照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今天,我们从安定先生与王观这两条线展开,来看看王观是怎样“从安定先生学”的。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5)

才子出世

仁宗天圣十年、明道元年(1032),曾易占任如皋县令(至1034年)。曾巩随父赴任如皋,在水绘园隐玉斋读书。胡瑗(40岁)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海陵,在华佗庙旁经武祠(今泰州中学民营初中部)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6)

仁宗景祐元年(1034),叔父王惟熙与赵抃、柳永进士及第。王惟熙在“金榜题名”之后,紧接着来了个“洞房花烛”!人生得意啊!“释褐”(脱去平民衣服)以楚州盐城县尉起家。他随即把父亲接到身边侍奉。可是王载,九月十一日即卒于楚州盐城县尉之署,年仅四十九。太兴奋啦?心脑血管疾病?也未可知。人生啊……

这一年,曾巩14岁随父来如皋读书已是第三个年头,他已经16岁了。对于如皋本土的有为青年才俊王惟熙,18岁进士及第,这样一个大事件,一定受到极大的激励。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

仁宗景祐二年(1035),这是王观父母婚后的第十个年头,王观出生,是长子,也是独子,其后陆续生了四个女儿,其中的三个女儿还先后嫁给了四、五个进士。苏州郡守范仲淹,奏请创建苏州郡学(在南园),聘请胡安定担任郡学首席教授,并送自己的长子范纯祐拜其为师。在范仲淹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国各地学府的楷模。范仲淹的儿子纯祐、纯仁以及胡安定的儿子志康、志宁均出自胡瑗门下。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7)

苏州郡学(在南园)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己丑(三月),以知苏州、左司谏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许苏州立学,仍给田五顷”;“癸亥(十二月),以范仲淹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这一年出生的还有: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章惇(1035~1105),日后他与王观同年进士,官至宰相;以及著名建筑学家李诫(1035-1110),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营造法式》,成为中国古建的经典著作,影响千年乃至万代。

仁宗景祐三年(1036),胡瑗经范仲淹推荐,赴开封更定雅乐,具体工作是:较定旧钟律。“丙辰,诏翰林学士冯元、礼宾副使邓保信与镇江节度推官阮逸、湖州乡贡进士海陵胡瑗较定旧钟律。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前知苏州,荐瑗知音,白衣召对崇政殿,与逸俱命。”事成后,胡瑗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从《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述,我们首次发现:胡瑗为“湖州乡贡进士”。地方文史研究从未提及。唐朝乡贡进士资格,是非官学培养的读书人,参加礼部贡院科举考试的前提条件。如果地方州县官学以外的士人获得了乡贡进士资格,那地方州县官吏就可以举荐他们参加礼部贡院的科举考试,考试合格者便与官学生考试合格者一样进士擢第,否则便谓之“乡贡进士”。王觌、曾布(曾巩弟弟,后来做到宰相)出生。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8)

仁宗景祐四年(1037),苏轼出生。

仁宗景祐五年、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进士及第;胡瑗三子志正出生(长志康、次志宁)。

仁宗宝元二年(1039),“丁未,徙知润州范仲淹知越州。”苏辙出生(后做到宰相)。

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代。一大批人才相继出世。

王氏家塾

仁宗康定元年(1040),《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知越州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范仲淹未至永兴,癸丑,改为陕西都转运使。辛亥,复权武成军节度判官欧阳修以馆阁校勘。始,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辟修掌书记,修为亲为辞,且曰:“今豪杰之士,往往已蒙收择,尚虑山林草莽有挺特知义慷慨之士,未得出门下也,宜少思焉!”“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乙酉,以太常丞田况为陕西经略安抚司判官,试校书郎胡瑗为经略安抚司句当公事。况从夏竦,瑗从范仲淹所辟也。”安定先生随范仲淹戍边西北。见证了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不朽的“边塞词”章的诞生。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9)

胡瑗随范仲淹在边塞

仁宗庆历元年五月(1041),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调滕子京到庆州做统帅。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奔丧。

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胡瑗复出,改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他和滕子京同在范仲淹戍边西北的麾下,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高深的学识也得到确认。转任湖州知州的滕子京聘请胡安定主持湖州州学。湖州施教期间,胡瑗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在此期间,安定先生胡瑗声名渐著。他的履迹主要在外地,不在如皋。因此,王观的启蒙教育应该是在家塾完成的。从祖父王载的墓志里面就可看到,“爱其子,常厚礼延置士之贤者,以为友师,而成就其材。士亦乐游其门。”他们家有这个优良传统。何况,1035年王观出生时,叔父王惟熙已于1034年进士及第。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0)

培育秀才

仁宗庆历三年(1043),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由此开启了由范仲淹主导,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等支持的“庆历新政”。

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失败。滕子京被贬岳州巴陵郡。《嘉庆·如皋县志》卷十三“封荫”条记载:庆历四年,王载“以子惟熙贵赠尚书屯田员外郎”。

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北宋邠州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黄庭坚出生。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1)

仁宗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这一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高度,使范仲淹成为中国古代仕人的道德模范,而《岳阳楼记》成了万古名篇。王安石倾慕安定先生的学识,作《寄赠胡先生》。胡志康、胡志宁同科进士。胡志康字永宁,仕终承务郎、杭州观察推官(从六品)。胡志宁湖南永州知州(从五品)、朝奉大夫(正五品)。

仁宗庆历七年(1047),滕子京调知苏州,旋卒于任所。范仲淹撰墓志铭。蔡京出生。

仁宗庆历八年(1048),宋神宗赵顼出生。元昊逝世。

仁宗皇祐元年(1049),王惟熙首次担任贡举考官。范纯仁进士及第。秦观出生(1049—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仁宗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具体工作是更铸钟磬,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1053年,钟磬更铸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2)

仁宗皇祐三年(1051),“二月,壬午朔,以太子中舍(从七品)致仕胡瑗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从七品上),固辞。”这是退休续聘,是不是太低了点?有意思吗?不好说。武宁章友直“皇祐中(1051)召试,与杨南仲篆石经于国子监。”此人日后为王观父亲王惟清篆墓盖,有跋《步辇图》传世。米芾出生。

在此之前,王观、王觌兄弟俩,大概已经经历了入泮试,进入官学;县试、州府试成为童生;院试成为秀才亦或监生、贡生,取得应举资格。此前,还没有拜师胡瑗。要不然,胡瑗身处京师,王观、王觌为了回乡赶考,该经历怎样的舟车劳顿啊!

拜师胡瑗

仁宗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改知颍州,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胡瑗任开封国子监直讲,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

仁宗皇祐五年(1053),此时王观的叔父、王觌的父亲王惟熙为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年初,他以此身份第二次担任贡举考官。胡瑗与阮逸更铸太常钟磬完成,胡瑗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勋章?奖牌?)。柳永去世。他是流行乐坛顶级倡优的唱作人,他与王惟熙进士同年,他是王观词学所追随的婉约派代表人物,并立志超越的标杆。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3)

王观父亲王惟清的墓志,是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守越州司法参军宋居撰写。这样写到:“皇祐中,安定先生胡瑗为太学博士。召其子观谕之曰:先生天下之师也,汝往学焉。观承其教,越千里而往游。不五六年,果魁冠王府多士,得名天下。继以进士登第。乡人教子以君为法。”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4)

墓志文中的“皇祐中”,不太具体。皇祐年号(1049-1054)前后六年,但从前述年份的情事看,王观、王觌赴开封拜胡瑗为师的时间,应不早于仁宗皇祐四年(1052)。

可是,问题又来了!1052年,胡瑗任开封国子监直讲,王观作为秀才亦或监生、贡生,是不是进得了国子监呢?可不可以进太学呢?恐怕也不行吧!那他究竟在哪儿“从先生学”呢?宋居写得有:“不五六年,果魁冠王府多士,得名天下。”原来是挂靠(借读、旁听?)在王府,陪公子哥读书!这安定先生太忙了,王府、国子监,然后还要管勾太学,课堂开遍京师。我们愿意相信,在宋代那样的良好学习空气里面,先生走到哪,学生跟到哪,一点也不奇怪。据欧阳修同志说,追随安定先生的学子常数百、上千。当然,王观父亲的墓志里所说的“皇祐中,安定先生胡瑗为太学博士”并不确切,“领太常博士衔”是也。到1053年,如皋安定先生胡瑗,跟王观叔父王惟熙就成了太常寺同事。

秦观为如皋王观的母亲王惟清夫人李氏所撰墓志铭这样写道:“至和中,先君游太学,事安定先生胡公。岁时归觐,其言太学人物之盛,数称海陵王君观及其从弟觌有高才,力学而文,流辈无与比者。余时为儿,侍左右,闻而心慕之,愿即见,盖不可得。后数年,二君相继举进士中第,其试于有司皆为开封第一。名实既发,所与皆一时之豪。余遂以故人子获从之游。”

秦观在这里所说的“后数年,二君相继举进士中第,其试于有司皆为开封第一。”是关于王观、王觌参加解试,“皆为开封第一”,获得“解元”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新的发现。

这里我们来看看王观参加解试的1056年前后的时代背景。

仁宗皇祐六年(1054)、至和元年,三月改元至和。中国天文学家观测到金牛座的超新星。宋铸“至和元宝”钱。曾任海陵如皋知县的赵抃任殿中侍御史,他与王惟熙是同年。以殿中丞王安石为群牧判官。安石力辞召试,有诏与在京差遣。及除群牧判官,安石犹力辞,欧阳修谕之,乃就职。夏秋以来,欧阳修从服除赴阙开始,经过不允许守郡、不能任流内铨,不去同州任官,以预修《唐书》名义留居京师。(流内铨是宋官署名,属吏部。掌幕职、州县官以下考核、定级事。北宋当初,京官七品以下流内官员的任免、考课等,仍属吏部)。

仁宗至和二年(1055),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去世。他庆历年间担任宰相,先后提拔了孔道辅、范仲淹等一大批文人学士,宰相富弼、三司使杨察是他的女婿。王惟清、王惟熙的父亲王载,十二月一日葬于泰州如皋县赤岸乡之原。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5)

仁宗至和三年(1056)、嘉祐元年,正月初,宋仁宗暴疾。“乙卯,以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胡瑗管勾太学。始,瑗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亲爱如其父兄,从游者常数百人。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着为令。瑗既为学官,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瑗教人,随材高下,衣服容止有度,人遇之,虽不识,皆知其为瑗弟子也。于是擢为经筵,治太学如故。”擢为经筵,任太子中允(各位看官请注意:这可是升朝官!就是皇帝上朝手执笏板、立于朝堂的那种。方志及研究者都未曾提及),充天章阁侍讲,成为太子的导师。(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抑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欧阳修担心太学的学生因此流散,特上书《举留胡瑗管勾太学状》,(此时胡瑗已经64岁)。皇上特许胡瑗同时主持太学,破例了。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6)

1056年秋,是要举行解试考举人的。可是,王观、王觌家里有一件重要的事情。1034年去世的祖父王载,直到1055年十二月一日才归葬,兄弟俩该不该回归?我想,按照他们这个家庭的伦理,两房长孙无疑是该回去的。可是千里长途的往返,占用读书时间,身心劳顿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流辈无与比”的力学高才,这都不是问题。不就是考个举人吗?

下一章我们就要讲讲王观举子“解元”的故事。

附录一: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胡瑗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年四十余。

景祜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者,范仲淹荐瑗,白衣对崇政殿。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同较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虞。以一黍之广为分,以制尺,律径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丁度等以为非古制,罢之。授瑗试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辟丹州推官。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召为诸王宫教授,辞疾不行。为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致仕。

皇祜中,更铸太常钟磬,驿召瑗、逸,与近臣、太常官议于秘阁,遂典作乐事。复以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辞不就。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乐成,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高下,喜自修饬,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人遇之虽不识,皆知其瑗弟子也。嘉祜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治太学。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时以为荣。既卒,诏赙其家。

附录二:宋神宗赵顼《御题胡安定先生》

赞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运而尊,如泰山特屹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召入天章,辅先帝日侍启沃万言而纳忠。经义治事,从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联躬。敦尚本实,还隆古之淳风。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附录三:欧阳修《举留胡瑗管勾太学状》

右臣伏见:新除国子监直讲胡瑗充天章阁侍讲,有以见圣恩奖崇儒学,褒劝经术之臣也。然臣等窃见国家自置太学,十数年间,生徒日盛,常至三四百人。自瑗管勾太学以来,诸生服其德行,遵守规矩,日闻讲诵,进德修业。昨来国学、开封府并锁厅进士,得解人中三百余人是瑗所教。然则,学业有成,非止生徒之幸;庠序之盛,亦自是朝廷美事。今瑗既升讲筵,遂去太学,窃恐生徒无依,渐以分散。窃以学校之制,自昔难兴,惟唐太宗时,生员最多,史册书之,以为盛美。其后,庠序废坏,至于今日,始复兴起,若一旦分散,诚可惜也。臣等欲望圣慈,特令胡瑗同勾当国子监,或专管勾太学,所贵生徒不至分散。伏候敕旨。

附录四:欧阳修《胡先生墓表》

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后为泰州如皋人。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师道废久矣,自明道、景佑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后十余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拜秘书省校书郎,辟丹州军事推官,改密州观察推官。丁父忧,去职。服除,为保宁军节度推官,遂居湖学。召为诸王宫教授,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皇祐中,驿召至京师,议乐,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以疾辞。岁余,为光录寺丞、国子监直讲,乃居太学。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嘉祐元年,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数遣使者存问,又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其世次、官邑与其行事,莆阳蔡君谟具志于幽堂。呜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然非此无以慰学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六年八月三日,庐陵欧阳修述。

附录五:蔡襄《太常博土致仕胡君墓志》

胡氏世居长安,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韬因乱留蜀,为伪蜀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终卫尉卿,于君为曾祖。生泰州司参军讳修己,卒葬海陵。司寇生宁海军节度推官讳讷,赠太子中允,博学善属文。吕文靖公夷简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君其长子也,讳瑗,字翼之,少有气节,专意经学,兼通律吕之法。力贫以抚兄弟之孤,爱义良厚。景祐中,范文正公仲淹上言君知古乐,召见论乐,拜试秘书省校书郎。康定初,元昊寇边,陕西帅辟为丹州推官。后移密州观察推官。丁父忧,举其族之亡于远者九丧归葬。服除,迁保宁军节度推官,治湖州州学。又召教授诸王宫,病家辞免,遂以太子中舍致仕,泛恩改殿中丞。驿召会秘阁议乐,除大理评事,兼太常主簿,寻复解罢。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仍与议乐。乐成,改大理寺丞,赐绯鱼。嘉祐元年(1056),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既而疾不能朝,拜太常博士,还官政,从其子志康杭州节度推官以就养。四年(1059)六月六日终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明年十月五日,葬于湖州乌程何山之原。母隋氏,赠京兆县太君。娶王氏,封长安县君。有子三人,志康进士及第,志宁、志正皆力学。长女婚大理寺丞滕希鲁,次进士王伯起,季女尚幼。孙守约。

君孤进所立,不恤权贵,义以自信。本朝承周用乐,其声高,不合中和,太祖皇帝尝诏下一律而未遑制作。天子知乐,命李照等修之。君初得对崇政殿,辨照等所修乐非是,诏令改作,未几报罢。及会秘阁,议按《周礼2》以正钟律,用上党黍列为九等,累其中者为尺,尺定而律成。验之,比旧下一律,于是撤前乐而新之。天子临紫宸,钟磬在庭。天子曰:“学者能通典故而不能知声,工者习其声之传而不知制器之理,斯难能也。”先有议鎛钟当有大小,今与黄钟一之,非古制,乃用倍半之法作应钟。至是钟成,特小小者不堪备宫悬。诸儒侍从无异议者。天子可之,用于郊庙。又令作《皇祐新乐图记》,布之天下。盖积二十年而后成,其间同议论皆贵官老儒,相抵止者岂一二哉,然君未始恤之也。

君尤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词而遗经业,苟趋禄利。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设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攠,为文章皆傅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后为太学,四方归之,庠舍不能容,旁拓步军居署以广之。五经异论,弟子记之,目为《胡氏口义》。侍迩英讲,不以讳忌为避。既疾,上数遣中贵人就问安否,盖亦有所待矣。比去京,诸生诣阙下乞留者累日。公卿祖送都门甚盛,莫不惜其行也。

君虽老于训导,在丹州,实与帅府事,建议更陈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土人为兵,给钱使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之不任战者。虽军校、蕃酋、亭障、厮役以事见,辄饮之酒,访备边利害,以资帅府。府多武人,初谓君徒能知古书耳,既观君之所为不以异己,又翕然称之。君隽材而行笃,卒艰勤以没。所著《资圣集》十五卷藏于家。

嗟乎,士之有志于道,以身法世,莫不欲致之于用,推之于远。然才德之士多亦蹇轧难通,岂不有命乎!君不鄙小官,进不及用,功于诲人,其施博矣。晚乃得侍天子左右,若将有为,辄病以废,岂人事也哉!谨志。

附录六:王安石《寄赠胡先生》

题跋曰:孔孟去世远矣,信其圣且贤者,质诸书耳!翼之先生与予并世,非若孔孟之远也。闻荐绅先生所称述,又详于书,不待见而后知其人也。叹慕之不足,故作是诗:

先生天下豪杰魁,胸臆广博天所开。

文章事业望孔孟,不复睥睨蔡与崔。

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蒿莱。

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

高冠大带满门下,奋如百蛰乘云雷。

恶人沮服善者起,昔是蹻拓今骞回。

先生不试乃能尔,诚令得志如何哉。

吾愿圣帝营太平,补葺廊庙枝倾颓。

披旒发纩广耳目,照出山谷多遗材。

先收先生作梁柱,以此构架桷与榱。

群臣面向帝深拱,仰戴堂陛方崔嵬。

·未来待续·

作者:杨建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回顾

第一章:如皋平原

第二章:如皋古邑

第三章:如皋的河

第四章:如皋城池

第五章:如皋城河水系

第六章:如皋城河上的桥

第七章:如皋城河护坡驳岸

第八章:如皋城河上的码头

第九章:如皋古城景点——射雉亭

第十章:如皋古城景点——范公苑

第十一章:如皋古城景点——丞相亭

第十二章:如皋古城景点——文昌阁

第十三章:中共如皋县委诞生地

第十四章:抗战胜利纪念墙

第十五章:如皋古城景点——靖海门

第十六章:如皋古城景点——孔庙

第十七章:如皋古城景点——孔庙·名宦祠

第十八章:如皋古城景点——孔庙·乡贤祠

第十九章:如皋古城景点——孔庙·大成殿

第二十章:如皋古城景点——石合泰民居群

第二十一章:如皋古城景点——颐园

第二十二章:如皋古城景点——集贤里

第二十三章:王学士的祖父王载

第二十四章:王学士的伯父王惟清

第二十五章:王学士的父亲王惟熙

第二十六章:王学士的母亲王史氏

第二十七章:王惟熙的贡举老师们

第二十八章:王惟熙的贡举同年

第二十九章:王惟熙首任贡举考官的经历

第三十章:王惟熙首任贡举考官的那些进士

第三十一章:王惟熙再任贡举考官的经历

第三十二章:王惟熙再任贡举考官的那些进士

第三十三章:王惟熙参与《嘉祐编敕》的经历

王观历史背景(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十四章)(17)

作者:杨建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