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兰尼加战役让大英帝国颜面无存(奥斯曼帝国最后一次雄起)
昔兰尼加战役让大英帝国颜面无存(奥斯曼帝国最后一次雄起)海军大臣丘吉尔主张采取第一个战略,但陆军大臣基钦纳认为达达尼尔海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前陆军已抽不出兵力。丘吉尔则认为不用陆军,只派遣一支舰队,就能闯进达达尼尔海峡,迫使土耳其屈服。三个战略各有优劣,英国政府犹豫不决。西线堑壕战正面难以突破,只能从侧面想办法,比如开辟新的战场。英国方面对此有三个想法:一是在近东开辟战场,占领达达尼尔海峡,迫使奥斯曼帝国转投协约国阵营,之后迂回包围奥匈帝国和德国,同时打通与俄国的交通;二是在南线开辟战场,从希腊萨洛尼卡登陆,把希腊拉入协约国阵营,支援塞尔维亚作战,切断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的联系;三是在北线开辟战场,从波罗的海登陆,在德国的背后狠狠捅一刀。
01开辟新战场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个月后,交战双方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会战——马恩河战役。以马恩河战役为起点,西部战线的运动战逐渐演变成了堑壕战,战争转入消耗战模式。
堑壕战是一种十分无趣的战争模式,双方都深沟高垒,依靠壕沟、铁丝网、地雷、火炮、重机枪组成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谁也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只能反复拉锯消耗,没有多少指挥艺术可言。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防御型武器远强于进攻性武器,在没有坦克装甲集群,以及空军未成熟之前,几挺重机枪组成交叉火力,敌方来千军万马也是枉然,送人头而已。
西线堑壕战
正面难以突破,只能从侧面想办法,比如开辟新的战场。
英国方面对此有三个想法:一是在近东开辟战场,占领达达尼尔海峡,迫使奥斯曼帝国转投协约国阵营,之后迂回包围奥匈帝国和德国,同时打通与俄国的交通;二是在南线开辟战场,从希腊萨洛尼卡登陆,把希腊拉入协约国阵营,支援塞尔维亚作战,切断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的联系;三是在北线开辟战场,从波罗的海登陆,在德国的背后狠狠捅一刀。
三个战略各有优劣,英国政府犹豫不决。
海军大臣丘吉尔主张采取第一个战略,但陆军大臣基钦纳认为达达尼尔海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前陆军已抽不出兵力。丘吉尔则认为不用陆军,只派遣一支舰队,就能闯进达达尼尔海峡,迫使土耳其屈服。
达达尼尔海峡位置
首相阿斯奎斯质疑道:达达尼尔海峡有德军督造的海岸炮防线,还有水雷阵,只凭借海军恐怕难以成功,风险太大。
丘吉尔坚称他一定能完成这个战略,如果失败,引咎辞职,上前线当列兵。
就在英国还在争论之时,1915年1月,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发来了求援信,要求“协约国在某处发动对土耳其军的牵制行动,海军的或陆军的都可以”。
原来,之前德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英、法要求俄军在东线对德军发动进攻,以减轻英、法军队的压力。没想到俄军战力不济,在德军反击之下,屡战屡败,损失惨重。
1914年12月,奥斯曼帝国又在外高加索发动进攻,俄国顿时陷入了与德国和奥斯曼帝国两线作战的局面。
土耳其海峡。图片来源:地图帝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通过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海外交通线,也被德国和奥斯曼帝国切断了,国内物资短缺,迫切需要英、法的支援。
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英国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陆军大臣基钦纳接受了俄军的请求,同意按照丘吉尔的战略,从达达尼尔海峡进攻。首相阿斯奎斯也不再反对。
这样,由丘吉尔主导的达达尼尔海峡之战,即将打响。
02奥斯曼帝国的算盘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下简称土耳其)建立于1299年,极盛时期疆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到了19世纪,古老的帝国日趋没落,内乱不断,各地分离倾向严重,外战失败,领土不断缩小,情况与当时大清帝国比较类似,被称为“西亚病夫”。
奥斯曼帝国
1909年,土耳其爆发革命,青年土耳其党上台执政,1913年3月总理大臣被刺杀后,土耳其建立了以陆军部长恩维尔、内政部长塔拉特、海军部长杰玛尔三巨头组成的军事独裁统治。青年土耳其党实行“大奥斯曼主义”,对内积极镇压帝国内部独立运动,对外奉行亲德政策。
之所以亲德,是因为英法为了抗衡德国,与土耳其的宿敌俄国搞在一起,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这令土耳其对英法不再信任。而德国为了与英国争霸,不断加强与土耳其的经济联系,强化在近东地区的影响力。
就这样,土耳其与德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在此期间,土耳其效仿德国陆军模式,进行了军事改革,聘请德国教官,引进德国武器装备,不断推进军队现代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从英国订的两艘大型军舰被英国海军征用了,英国不仅不交货,也不退钱,这令土耳其很不满。一个多月后,两艘德国军舰为躲避英国海军追击,躲进了土耳其港口。
德国认为,反正这两艘军舰出去也是死,还不如送个顺水人情给土耳其,换点利益。于是,在接受了两艘免费军舰的同时,土耳其也接受了加入同盟国的邀请。
虽然加入了德国阵营,但土耳其考虑到自己的斤两,并没有立即向协约国宣战。直到1914年11月德国在东线大败俄国,形势一片大好,土耳其才对协约国宣战,目的是借助德国的力量对付俄国,收复之前被俄国占领的领土——土耳其与俄国是世仇,几百年来两国战争不断。
达达尼尔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与巴尔干半岛之间,是土耳其海峡的一部分,也是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咽喉要道,海峡长65公里,最窄处只有1.3公里,由于是双向潮流,海峡经常有疾风大浪,造成航行困难。
达达尼尔海峡,上面是加里波利半岛
达达尼尔海峡是亚洲和欧洲的天然分界线,其东侧是亚洲大陆,西侧是长103公里,宽6~21公里的加里波利半岛。半岛上狭长而荒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脊和陡坡不仅能提供良好的视野,还易守难攻。土耳其的主要防御力量,就布置在这个半岛上。
虽然达达尼尔海峡战略地位很重要,但土耳其的战略重点在高加索,所以初期海峡的防御力量很薄弱,算上要塞炮也只有100门大炮,其中只有14门新型大炮,炮弹还不充足,海军力量也不强,只能搞搞掩护,布置水雷。
丘吉尔
03英法舰队的野望丘吉尔动手了。
执行此次任务的是英法联合舰队,共计16艘战列舰(英国12艘,法国4艘)、20艘驱逐舰(英国14艘,法国6艘)、30艘扫雷艇,指挥官是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
英法舰队的作战计划是,先用舰炮摧毁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的土军要塞炮,压制土军火力,然后派出扫雷部队,进入海峡狭窄处,清除土军布置的水雷,然后舰队穿过海峡,直抵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
英法军舰炮击土耳其军队阵地
无论是丘吉尔,还是卡登,都没有在战前搜集土耳其方面的情报,也没有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因为在他们看来,土耳其军队不堪一击,只要大英帝国的舰队一出现,土军的战斗意志就会崩溃,不战而逃。
2月19日,英法舰队向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发动了进攻。强大的舰炮火力很轻松地压制了土军的要塞炮,突击部队甚至上岸塞住了土军遗弃的大炮。但是,天气不作美,五六级的大风卷起了两米多高的海浪,航行和作战越来越困难,英法舰队不得不退出海峡,等待风平浪静。
这一等就是5天,而土军利用这5天恢复了一些炮台。
25日,英法舰队再次发动进攻,成功打哑了土军的炮台,然后深入海峡9.6公里,派出扫雷部队进行排雷。此时,土军的移动火炮开火了。由于移动活火炮位置飘忽不定,英法舰队很难消灭它们,这些火炮对扫雷部队构成了一定威胁,舰队不得不暂时撤退。
土耳其军队的要塞炮
从3月2~8日,英法舰队又对土军发动了5次进攻,但成果有限。舰队司令卡登因身体问题,将指挥权交给了副手德罗贝克。趁英法舰队进攻的空档,土耳其海军在英法舰队扫过雷的地方,又布置了水雷。
舰队久攻不克,英国决定派陆军参战,丘吉尔为抢头功,急忙命令德罗贝克发动新一轮进攻。
3月18日,英法舰队再次出动,所有军舰安全通过了危险区,但是在撤回途中,法国战列舰“布韦号”、英国战列舰“无敌号”、“不屈号”相继触雷沉没,“海洋号”搁浅,此外还有3艘英国战列舰遭到重创,只能蹒跚行驶。
此时,英法舰队损失了1/3的战斗力,土耳其军队的炮弹也消耗了一半,水雷也全部用光了。只要英法舰队再坚决果断一点,发动一次进攻,土耳其军队很可能就扛不住了。
法国战列舰“布韦号”沉没
但是,土耳其军队的顽强超出了丘吉尔等人的预期,舰队指挥官也没有PlanB,只能放弃由海军单独进攻的想法,等待陆军的到来。
至此,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
04又是一场堑壕战
英法舰队进攻达达尼尔海峡,引起了德国和土耳其的高度重视,德国海军大臣甚至认为:“如果达达尼尔海峡失守,那么我们就在这次世界大战中输定了。”此后,德国向地中海派遣了潜艇,袭击英法舰队。
土耳其方面也急忙调兵遣将,支援前线。
4月23日,英国将军汉密尔顿率领260多艘舰船,从希腊穆兹罗斯港出发,直扑加里波利半岛——这是赶来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协约国陆军,它们由英军、法军、澳大利亚军、新西兰军以及廓尔喀雇佣军组成,总兵力7.8万人。
土耳其军队开赴前线
汉密尔顿的计划是,陆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西侧,也就是加里波利半岛登陆,占领土耳其军队在半岛上的要塞和阵地,确保舰队成功穿过达达尼尔海峡。
土耳其方面,守卫加里波利半岛的是新建的第五集团军,总兵力8.5万人,指挥官是刚从高加索前线赶过来的德国将军赞德尔斯。赞德尔斯是德国驻土耳其军事顾问团团长,也是土耳其陆军总监,一手推动了土耳其陆军现代化。
土耳其军官视察前线
当英国到处征调陆军时,赞德尔斯指挥土军在加里波利半岛构筑了坚固防线,他调集所有火炮,在半岛高地设置了炮兵阵地,又将5个守备师和1个加强师部署在各高地上,依托地形以及铁丝网、机枪阵地组成了三道防线,居高临下,俯瞰半岛岸边低地。
土耳其军队的炮兵阵地
赞德尔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与此相反的是,汉密尔顿几乎在裸奔。
伦敦给汉密尔顿的是一个粗略的指示,要把指示变成作战计划,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汉密尔顿缺的就是时间,接到任务后他直奔埃及,连勤务人员也没带,所能依靠的情报只有一本1912年的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以及一张刚买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
事出仓促,军队没有足够的堑壕战武器和工具,兵工厂只能临时调整生产,军队缺乏交通工具,只能在埃及等地强征牲畜,加里波利半岛淡水少,汉密尔顿下令搜集各种容器,装满水后供登陆部队使用。混乱的局面,使得汉密尔顿的部队在作战、后勤、组织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埃及集结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
4月25日,汉密尔顿兵分四路,向达达尼尔海峡发动了进攻:第一路以英军29师为主,目标是在加里波利半岛最南端的赫勒斯角登陆,这是主攻部队;第二路是澳新军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目标是加里波利半岛北部的加巴山丘登陆,将半岛拦腰斩断;第三路是海军陆战师,目标是加里波利半岛中部的布莱尔地峡;第四路是法军第一殖民师,目标是达达尼尔海峡亚洲一侧的南端。其中,后两路是牵制性进攻。
攻占加里波利半岛计划
英军29师兵分五路在赫勒斯角实施登陆,土军搞不清楚哪路是主攻,对登陆地点预判失误,英军顺利登陆,但是由于组织混乱,加之对地形不熟,英军既没有扩大战果,也没有巩固滩头阵地,这给了土耳其军队反应的时间。
英军兵分5路登陆
土耳其军队迅速赶来,将英军挡在了海边,英军火力占优势(有舰队火力支援),但土耳其占有地形优势,战斗很快陷入僵持状态。
澳新军团为了避免土耳其炮火的打击,选择在夜间登陆,原定登陆地是加巴山丘,但是旅游地图不准,他们跑到了加巴山丘以北的安扎克湾,这里海滩很窄,只有1.2公里长,30米宽,两端都被悬崖峭壁所阻塞,巴掌大的地方,拥挤着部队、牲畜、火炮、补给品,乱成一堆,扩大占领区以及恢复秩序都需要时间,此时,塞菲克和凯末尔正率领援军赶来。
萨里亚尔山位于加里波利半岛北部,是土耳其军队南北联系的要道,向东可以俯瞰达达尼尔海峡,一旦这座山被奥新军队占领,土耳其军队有全局崩坏的可能。
南部的塞菲克和北部的凯末尔赶来,阻击澳新军团
当凯末尔的军队抵达萨里亚尔山时,正碰上澳新军队攀爬山地斜坡。土耳其居高临下,将澳新军队压迫在了崖坡之下,4月26日,16000多名澳新军队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他们分布在斜坡和山脊上,依靠简易的掩体躲避土耳其军队的炮火。
5月1日,赞德尔斯下令向登陆的协约国军队发动全面反攻,企图将协约国军队赶下海。虽然土耳其军队付出了重大伤亡,但协约国军队依然牢牢占领着滩头阵地。土耳其停止反攻后,协约国军队发起了反攻,双方甚至进行了反复的白刃战,但除了增加伤亡,没有任何战果。
拉锯战结束后,据说从土耳其军队的战壕走到协约国军队的战壕,双脚可以不接触地面——踩尸体就可以走过去。
加里波利半岛的堑壕战
加里波利半岛上的战斗,也逐渐演变成了类似于欧洲西线上的堑壕战。
陆战进行的同时,海战也展开了。德国潜艇和土耳其轻型战列舰,不断偷袭英法舰队,击沉了3艘英国战列舰。作为报复,英国调来了潜艇和炮艇,驶入达达尼尔海峡和更远的马尔马拉海,袭击土耳其船只和港口,给土耳其运输船堆造成了重大打击。
05最成功的撤退堑壕战是一种纯粹的消耗战,无数的士兵、物资被拉上前线,物资被消耗,士兵负伤或死亡,然后再补充士兵和物资,就看谁能耗过谁。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双方参战兵力都是50万上下,但这50万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累计参战士兵人数,这意味着战场的士兵换了好几茬。
土耳其援军赶赴前线
达达尼尔海峡属于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进入5月后,达达尼尔海峡气温开始炎热,成堆的尸体、简陋的卫生条件以及无处不在的苍蝇,引起了大范围的疟疾和痢疾,进入11月,雨季来临,山洪泄下,壕沟不是被淹没就是被泥浆填满,大量补给物资打了水漂,还有不少人被淹死,暴雨之后,紧接着是雨夹雪和暴风雪,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冻死冻伤。
伤亡惨重,士气无比低落,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10月汉密尔顿被解除指挥权,接替者是英国的门罗中将。门罗本来就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收拾残局的。11月,陆军大臣基钦纳视察加里波利战场后,终于下令撤军。
被压制的协约国军队
相比进攻,撤退有的是准备时间,门罗制定了了周密撤军计划。从12月9日到次年1月9日,协约国成功撤出了所有军队。秘密集结,束马衔枚,熄灭灯火,依次走在沙袋铺就的路上,动静微乎其微,当所有军队撤完时,土耳其军队还在向空空如也的战壕发射炮弹。
至此,达达尼尔海峡之战,以土耳其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达达尼尔海峡之战,由于主战场发生在加里波利半岛,也被称为加里波第战役,土耳其方面称之为恰纳卡莱之战。此战,有约50万协约国军队参战,其中英国41万(含英联邦军队),法国7.9万,共计伤亡25.2万人。土耳其参战50万人,伤亡也是25万人。双方参战人数和损失人数差不多。
阵亡士兵的坟墓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结局,有人欢喜有人忧,丘吉尔辞去海军大臣,去法国当了一名营长,基钦纳也辞去了陆军大臣,英国决策层大换血。凯末尔一战成名,为后来成为土耳其国父奠定了人气和实力基础。
战场上的凯末尔
从大的方面看,达达尼尔海峡之战,促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相继加入同盟国阵营,使同盟国各国连成了一体,并获得了在东南欧战略优势;英法打通俄国海上交通线失败,加重了俄国困难,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输血,导致俄国在一战中率先崩溃,加速了了十月革命爆发。
【参考资料】
曹小远:《德国与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关系演变》
陈利宽:《论加里波利战役的历史影响》
张超:《加里波利战役回顾与启示》
《达达尼尔登陆作战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