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都有什么(清明节的起源与历史故事这些你都了解吗)
清明节的起源都有什么(清明节的起源与历史故事这些你都了解吗)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个时候,不得动火,只能吃寒食,于是寒食节诞生了。介子推隐居的山绵山,从这天起也改了名字,叫介山。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这棵大柳树后来又复活了,晋文公下旨叫它“清明柳”。晋文公每年到了这时候就想起介子推,前来祭拜他,民间也便把这个时间当成了扫墓祭祖的时间。大山那么大,介子推与晋文公捉迷藏,晋文公是很难找到的。有个大臣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只烧三面,留下一面,不怕介子推不出来。晋文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下旨烧山。但等山火灭了也没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率众臣到山里寻找,发现介子推与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树下,并给晋文公留下了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诗中有“清明”二字,这便成了“清明节”的由来。现代的清明节,实际上脱胎于三个节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这三个节
清明节的风俗众多,除比较庄重的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等,古代还有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杜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在中国儿童都能传唱。清明节是中国春节之后的第一大节日,但凡有华人的地方或受华人风俗影响的地方,都要在清明节前回家扫墓祭祖,除中国内地各省以外,港澳台以及美国、印尼、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尤其重视清明节。新的时代时兴网上祭奠,但网上祭奠并不被一些上了岁数注重传统的华人接受。
清明节雨纷纷
清明节的风俗众多,除比较庄重的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等,古代还有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清明节的饮食也不同,大多为寒食,如吃鸡蛋、冷饽饽、冷高粱米饭、冷煎饼卷生苦菜、凉大麦粥、吃青团、裹粽子等,很明显是脱胎于寒食节。
纪念介子推,清明节至少2500年历史现代的清明节,实际上脱胎于三个节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这三个节日合三为一了。传说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名叫重耳,他在当上晋国的国君之前,为了避免追杀曾经在外逃亡十九年。重耳不止一个人逃,跟随他逃亡十九年的忠心大臣不少,其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连饭也吃不上了,饿的眼冒金星,跟一个农夫要饭,那个农夫给了他一块土坷垃。为了给重耳裹腹,介子推偷偷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就着野菜做了一碗汤。重耳吃得津津有味,事后才知道是介子推身上的肉,感动的眼泪花花的。但重耳历经苦难做了晋国的国君后,大封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
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淡泊名利,便偷偷带着老母去深山老林隐居去了。等有大臣提醒晋文公忘了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离开多时了。晋文公赶紧率众臣追赶,直追到现在的介山。有人报告说介子推就在这座深山里,但他就是不出来见晋文公。
大山那么大,介子推与晋文公捉迷藏,晋文公是很难找到的。有个大臣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只烧三面,留下一面,不怕介子推不出来。晋文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下旨烧山。但等山火灭了也没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率众臣到山里寻找,发现介子推与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树下,并给晋文公留下了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诗中有“清明”二字,这便成了“清明节”的由来。
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个时候,不得动火,只能吃寒食,于是寒食节诞生了。介子推隐居的山绵山,从这天起也改了名字,叫介山。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这棵大柳树后来又复活了,晋文公下旨叫它“清明柳”。晋文公每年到了这时候就想起介子推,前来祭拜他,民间也便把这个时间当成了扫墓祭祖的时间。
从晋文公、介子推时代到现在,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所以说中国的清明节至少有两千五百年历史。
清明节的历史其实远远早于介子推时代上述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故事优美。但却经不住历史的考验。介子推留下的血书,完全是现代人的大白话,可以判定是后人附会而成。在一些著名的史书如《左传》、《史记》中,并没有记载介子推被烧死的事情,以左丘明和司马迁严肃的治史态度,如果有这个故事,而且在民间有这么大影响,他们不可能不记载,哪怕是用春秋笔法,可见介子推是否被烧死都存有疑问。最早记载介子推与寒食节一事的,是东汉时期的学者桓潭,但桓潭离介子推时代,已过去了六百年,就像我们记载明朝的事情一样,所以不足为证。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的源头,来自于中国古老的祭祖文化。如果说夏朝考古证据不足,那么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上巳节。殷商时间最注重祭祀,出土的甲骨文就是祭祀的文字。汉代有一个学者叫应劭,曾经上巳节的起源进行过考据,认为上巳节的活动在商朝和周朝就可以形成,因为国家对祭祀非常重视,所以那时候的活动是由政府主导的,有专业的女巫主持仪式。而上巳节就是清明节的源头之一。
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相当成熟,《诗经·郑风·溱洧》、《周礼·春官》等史书都有记载。至于“清明”二字,至少在先秦古书《周书》中就有记载,《周书》和《尚书》是同时代的古文献,早于孔子时代。远古时代不象现在,窗户是没有玻璃的,在没有发明纸之前也没有窗户纸,所以窗户挡风遮雨只能用木板。在冬天,为了抵挡寒风,窗户会被木板塞严,并用泥巴糊住。这样寒风是挡住了,但屋里是一片黑暗。直到春天来临,被糊死的窗户才被“解冻”,阳光照进来,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当代更趋向于文明最早的时候,是三节并过,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在古代是个大节,早在先秦时代就流行,诗经里面多有记载,到唐朝时成为全年三大节之一,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到了宋元明时期慢慢势微,现在已有很少地方过上巳节了。
清明节扫墓祭祖
提起上巳节可能人们不知道,但提起“三月三”,很多人是知道的。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壮族、苗族地区,三月三是一个必过的大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这一天还是黄帝的诞辰,所以显得格外庄重。“三月三”其实就是上巳节。只不过现在不这样称呼罢了。
清明节扫墓祭祖
寒食节在先秦到魏晋时,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唐宋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元朝以后因为蒙人统治天下,寒食节开始势微,明清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不再专门过这样一个流传几千年的节日。近代的清明节,实际上是明清以后整合三个节日的产物,古时的一些风俗,现代人不再遵守,而植树造林成为清明节的一个新的风俗,且由政府主导。至于清明节扫墓祭奠先祖的习俗,来源于中国古老的祭祖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未曾中断,乃至清明节演变为现代的三大“鬼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