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猛人杨涟(明朝猛人传之杨涟)

明朝猛人杨涟(明朝猛人传之杨涟)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郑贵妃进贡八位美女服侍,致使光宗身体亏损。又唆使太监崔文生进泻药,导致光宗一病不起。杨涟听到后深为光宗担忧,下定决心清除郑贵妃对光宗的威胁。于是便联络朝臣,请郑贵妃移宫。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揭露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杨涟的奏疏言辞颇为犀利,众臣皆以为杨涟定要受到责罚,开始为其担心。杨涟此时却毫无畏惧,称死则死尔,涟何罪也?第二天皇帝单独召见几位大臣包括杨涟。光宗环顾一圈大臣后对着杨涟说,此真忠君也!收回了封郑贵妃为太后的圣旨,并且还让杨涟当上了顾命大臣。 杨涟对朱常洛的信任非常感激,更加孜孜不倦,誓死报效朝廷。不久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即死,是为红丸案。杨涟在"红丸案"、"移宫案"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中表现突出,对明末天启政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红丸"、"移

他比关二爷还猛,刮骨疗毒,铁钉入耳都不死。他一心为正义,宁死不屈。他是被魏忠贤称之为大刀手,吓得魏忠贤神不附体!他一生清廉,家产不足千金。就连卖菜的小贩和打工的佣工都为他无私捐助来为他脱罪!他就是大明第一猛人杨涟。


明朝猛人杨涟(明朝猛人传之杨涟)(1)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杨涟(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

杨涟年少聪慧,5岁时即可过目即可背诵。年轻时正是东林党兴盛时期,每遇东林讲学时,一定会千方百计地赶到无锡,与东林诸君子一起讨论性理之学,共商治国之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考中进士。于礼部观政,后出任常熟知县。为真实了解当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闾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后因"举廉吏第一",升为户科给事中,不久又改为兵科右给事中。此时杨涟正式入朝参与政事。

杨涟在"红丸案"、"移宫案"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中表现突出,对明末天启政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红丸"、"移宫"两案,直接关系到皇位的继承和皇权利益的再分配,杨涟在两案中表现积极,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移宫"中,杨涟出力最多。

红丸案:万历四十八年,万历久病不愈,按古制应召见太子入塌服侍左右,随时恭候圣旨,以防有变。但由于郑贵妃从中作梗,使得太子久久不得召见。

杨涟见此挺身而出,一面派人让东宫伴读王安说服太子要入伺尝药观其饮食,更早晚服侍在左右以防有变。同时又联合大学生方从哲率百官赶赴乾清宫问安,给郑贵妃压力,使其不敢趁此祸乱朝政。万历驾崩后,光宗继位。

郑贵妃进贡八位美女服侍,致使光宗身体亏损。又唆使太监崔文生进泻药,导致光宗一病不起。杨涟听到后深为光宗担忧,下定决心清除郑贵妃对光宗的威胁。于是便联络朝臣,请郑贵妃移宫。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揭露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杨涟的奏疏言辞颇为犀利,众臣皆以为杨涟定要受到责罚,开始为其担心。杨涟此时却毫无畏惧,称死则死尔,涟何罪也?第二天皇帝单独召见几位大臣包括杨涟。光宗环顾一圈大臣后对着杨涟说,此真忠君也!收回了封郑贵妃为太后的圣旨,并且还让杨涟当上了顾命大臣。 杨涟对朱常洛的信任非常感激,更加孜孜不倦,誓死报效朝廷。不久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即死,是为红丸案。

明朝猛人杨涟(明朝猛人传之杨涟)(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移宫案:九月初一,朱常洛驾崩。宠妃李选侍"挟皇长子自重"。把年幼的朱由校藏在乾清宫,逼迫群臣不封皇后不让朱由校继位,也不让群臣接见。杨涟见此大骂道: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说完便推开拦路的宦官。杨涟指挥太监王安前去假意劝说李选侍,让皇帝出来接见群臣便回,王安说完话不等李选侍反应便拉着朱由校出阁。等反应过来的李选侍忙让心腹太监魏忠贤前去争夺皇子。魏忠贤高声说,主子年少怕生,你们要带到哪里去?杨涟反击说: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其余宦官见事不可为,别悻然褪去!杨涟等人把朱由校抬至文华殿,当即举行正东宫大典。约定九月初六举行登基大典!

李选侍此时仍赖着乾清宫不出,以此要挟加封自己为皇太后。杨涟眼见无法,便商议群臣驱逐李选侍移除乾清宫。终于在杨涟等人的坚持下,太子只好下旨李选侍移出乾清宫。次日太子登基,是为明熹宗!

移宫案前后不过6日,杨涟为新皇登基呕心沥血,几乎夜夜不睡。6天内,杨涟须发尽白。

这位在杨涟拼命拥护才登基的新皇朱由校,并没有像东林党人想的那样开始革除弊政,反而在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唆使下变本加厉,对朝政漠不关心,整天醉心于木匠之道。魏忠贤联合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在宫中大权独揽,肆意打击排挤忠臣。杨涟决定再次挺身而出,讨伐魏忠贤。同年6月,杨涟将写好的二十四条罪状的奏疏藏在怀里,准备在早朝时当面揭发魏忠贤。魏忠贤得知后非常惶恐,使出浑身解数,一连3天阻止皇帝上朝。最后实在没办法,魏忠贤一边哭诉,一边利用朱由校不识字的缘故,安排心腹太监把杨涟的奏疏消减罪状。以至于皇帝听后非常疑惑,以为杨涟是无理取闹,并下旨斥责了杨涟。至此,魏忠贤对杨涟恨之入骨,势要让其死无葬身之地!

明朝猛人杨涟(明朝猛人传之杨涟)(3)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同年十月,魏忠贤以大不敬罪,将杨涟革职为民。天启5年,指使人弹劾杨涟、左光斗等党同伐异,借汪文言案谋害杨涟等人。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许显纯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对汪文言严刑逼供,要他诬陷杨涟受贿。汪文言宁死不屈,仰天大呼道:"世岂有贪赃杨大洪哉。"许显纯无计可施,只好自己捏造供状,诬陷杨涟、左光斗曾受辽东经略熊廷弼贿赂二万两。魏忠贤立即遣锦衣卫缇骑前去逮捕杨涟等人来京审讯。

六月,杨涟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众闻讯,皆为杨涟鸣不平。他们自动夹道哭送,所过村市,"悉焚香建醮,祈佑涟生还"。当时,在知府李行志、知县夏之彦等的倡议下,"四门设柜,捐俸首倡。士民好义者,倾家乐助。更属僧道,遍化吴楚申浙诸省"。但最终只筹集了一万余两。

杨涟被下狱之后,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一一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杨涟在狱中大腿因为被打得不能行走,皮肉全部坏死长蛆。性格坚硬的杨涟不愿意就此死去。晚上他对着牢头说,麻烦你把烛光照进一些。他自己用打碎的碗,借着微光,一点点地在刮着骨头上的血肉,嘴里没有发出任何一身疼痛,整个牢房只能听到那一声声破碗在刮擦骨头的声音。牢头定睛细看,立马被吓得面无人色,身体发抖,致使手上的烛光也微微颤抖起来。杨涟轻声说道,你不要抖,我看不见了!

事后又写下了《告岳武穆疏》,在这里面杨涟没有无助的抱怨,也没有咒骂。只是平静地说:“此行定知不测,自受已是甘心。涟一身一家何足道,而国家大体大势所伤实多。”

在无数次的迫害无果后,许显纯终于明白了,让杨涟自己认罪是不可能的。所以杨涟必须死,魏忠贤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么就让杨涟死吧,无声无息地死吧。为了不留下证据,所以他们不能用刀砍,不能用剑刺,更不能有明显的皮外伤。于是许显纯就用铜锤砸杨涟的胸膛,这几乎砸断了他所有的肋骨。然后杨涟还没有死。于是他又用布袋里面装满土,趁杨涟晚上睡着了,压在杨涟的身上,想让其窒息而死。然而杨涟还是没有死,早上拍了拍土,就当盖了一夜被子一样。

许显纯快疯了,于是疯狂的人想到了一个疯狂的办法。他派人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里。杨涟虽然仍没有死,但是在绝望和毫无人性的折磨中他的神志慢慢迷糊了,自知活不了多久的杨涟,咬破手指写下了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血书。眼见还没有死的杨涟,许显纯决定使用最后一招也是最残忍的一招,用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这一次奇迹没有出现了,杨涟当场死亡,年54岁。

明朝猛人杨涟(明朝猛人传之杨涟)(4)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三年后这份血书昭示于天下:仁义一生,死于牢狱,难言不能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杨涟的一生是崇高的,光辉的。便览中国,仅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但愿天下太平,国家兴盛,百姓能安居乐业。甘受屈辱折磨慷慨赴死也。杨涟终归会不朽。

写完杨涟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杨涟的坚毅和智慧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太猛了。一个写完或者读完以后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的人物。一个永远远远会让人心里发热的人物。我时常以一个现代人的思想在考虑封建时期的士大夫们,是什么让他们前仆后继,不断飞蛾扑火般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舍生取义的,直到我看到了杨涟,我才明白,是道义,是信念,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之火在燃烧着他们,促使着他们不畏前途如何黑暗,也要置身于这熊熊的大火之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