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时期各国名将(三国时期不会骑马的名将)

三国时期各国名将(三国时期不会骑马的名将)杜预之所以在民间名气不够大,主要还是因为他出现在三国末期,这个时候大戏不多了,“三国演义”不会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他。后来,司马炎采用了杜预的建议,并且由杜甫率兵南下,和王睿配合,终于灭掉东吴,三国归晋。然而,杜预看上去却是一介文弱书生,不要说射箭,连马都不会骑,“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就这么一个文人,司马炎却委以重任,让他镇守襄阳,也就是和东吴交界的前线。杜预在为人上小心翼翼,每次从前线回到京城,都会尽量打点一些大臣,别人问他这是为何,杜预回答说:不求他们给我好处,但至少他们不会害我。但是,杜预在战略上却极其果断,他在襄阳其间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东吴的兵力不足,不能兼顾东西两线,于是就上书要求出兵消灭东吴,统一天下。朝中大臣纷纷反对,觉得东吴实力不弱,要消灭它谈何容易。杜预则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于是,就产生了“势如破竹”这个成语。


三国时期各国名将(三国时期不会骑马的名将)(1)

三国末期不会骑马的名将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而且都是后来都没法重复的奇迹般的人物,他们很多都大名鼎鼎,普通老百姓都耳熟能详,谁都能说上几句,例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周瑜、董卓、典韦、许褚、甘宁、太史慈等等,不过,也有一些在民间不那么有名的人物,却在历史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西晋的大将杜预。杜预在历史上地位很重要,但在民间的名气远不如前面的人物,这也和三国演义进入尾声,不太注重渲染人物有很大的关系。

杜预是魏国人,他的祖父杜畿和司马懿同时起步,然而在仕途上,可能是人太老实,或者才能不如人,于是被司马懿甩开几条街,当司马懿当上左仆射尚书时,杜畿却还只是个司隶校尉,职位远比司马懿低,似乎有点憋气呢。这且不论,杜畿还特别倒霉,运气有点背。他在黄河的孟津渡口为曹丕试战船,结果船翻了,杜畿也淹死了。杜预的父亲叫杜恕,和司马懿结了亲家,但也不走运,偏偏冒犯了曹爽,居然被判处死罪,眼看性命不保,幸亏司马懿扳倒了曹家,杜恕才保下一条命。还好,到杜预这一代,杜家开始走运,首先,司马家得势了,杜预娶的是司马昭的妹妹,司马家夺取江山后,杜预就成了驸马爷,这下可金贵了啊。其次,杜预确确实实是个人才,他从小就发奋读书,知识广博,尤其是关于军事和历史方面的,读得滚瓜烂熟,人们都称呼他为“杜武库”,按照现在的意思就是说他杜预是一部军事活辞典。唐朝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当中,有这么一句,是赞美武将的,“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用的就是杜预的典故。


三国时期各国名将(三国时期不会骑马的名将)(2)

然而,杜预看上去却是一介文弱书生,不要说射箭,连马都不会骑,“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就这么一个文人,司马炎却委以重任,让他镇守襄阳,也就是和东吴交界的前线。杜预在为人上小心翼翼,每次从前线回到京城,都会尽量打点一些大臣,别人问他这是为何,杜预回答说:不求他们给我好处,但至少他们不会害我。

但是,杜预在战略上却极其果断,他在襄阳其间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东吴的兵力不足,不能兼顾东西两线,于是就上书要求出兵消灭东吴,统一天下。朝中大臣纷纷反对,觉得东吴实力不弱,要消灭它谈何容易。杜预则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于是,就产生了“势如破竹”这个成语。

后来,司马炎采用了杜预的建议,并且由杜甫率兵南下,和王睿配合,终于灭掉东吴,三国归晋。

杜预之所以在民间名气不够大,主要还是因为他出现在三国末期,这个时候大戏不多了,“三国演义”不会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他。


三国时期各国名将(三国时期不会骑马的名将)(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