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妃子为何要殉葬(古代皇帝爱用嫔妃殉葬)
古代的妃子为何要殉葬(古代皇帝爱用嫔妃殉葬)还有的奴隶则被捆绑起来,放到坟墓中,这些奴隶的手骨是反绑在身后的。对于这些奴隶,只能将他们斩首之后再放到坟墓里,因此他们的尸骨和头骨往往是分开放着的。比如殷墟一处大墓内,殉葬者超过164人,与墓主同穴就有96人。奴隶主给奴隶设计的殉葬方式比较“讲究”,有武士奴隶,他们的身边放着刀剑;有驾车奴隶,他们的身边放着车马;还有的奴隶大概是负责养狗的,他们身边有狗的骸骨。当然,有的奴隶在得知自己要被殉葬的时候,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进行反抗。
活人殉葬是一种野蛮而又古老的丧葬习惯,在中国,它开始于奴隶社会,全面终结于清朝中前期。
古人认为,人的肉体灭亡后,还有灵魂存在,可以生活在坟墓之下的另一个世界。因此,人死后,活着的人都会按照这个理念去安葬死者,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为了让尊贵的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不寂寞,保留在人间的权威,过得像在世时那么舒服,就需要活人陪伴,也就是殉葬。
奴隶社会中,有条件用活人殉葬的,是大奴隶主。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就发现很多殉葬的奴隶,少的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甚至二三百个。
比如殷墟一处大墓内,殉葬者超过164人,与墓主同穴就有96人。
奴隶主给奴隶设计的殉葬方式比较“讲究”,有武士奴隶,他们的身边放着刀剑;有驾车奴隶,他们的身边放着车马;还有的奴隶大概是负责养狗的,他们身边有狗的骸骨。
当然,有的奴隶在得知自己要被殉葬的时候,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进行反抗。
对于这些奴隶,只能将他们斩首之后再放到坟墓里,因此他们的尸骨和头骨往往是分开放着的。
还有的奴隶则被捆绑起来,放到坟墓中,这些奴隶的手骨是反绑在身后的。
“国家”出现后,对殉葬制度情有独钟的,同样是那些拥有生杀予夺大权,骑在普通民众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
他们活着的时候享有无上的特权,死的时候,也想把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如金银珠宝、生活器皿、车马轿辇,以及奴仆、姬妾、臣子、侍卫、士兵等,也都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继续享用,继续生前奢靡、腐化的生活。
前面我们说在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共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全部为年轻女子。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称为”科圣”的墨子在《墨子·节葬》篇中描述过当时殉葬的“规格”:
“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
大意是说,君王死的时候,要杀很多人殉葬,多则几百人,少则也有数十人;文臣武将死的时候,也同样要杀人殉葬,多则几十个,少则几个。殉葬的不仅仅是人,还可以是车马、歌伎、舞女,按照生前待遇,一应俱全。
不光有地位的男人用活人殉葬,有权的太后也能享受这一待遇。
《战国策·秦策》中记载说,秦国垂帘听政的宣太后与大臣魏丑夫有染,而且爱得死去活来。宣太后病入膏肓时,想让心爱的人魏丑夫给自己殉葬,好到阴间继续缠绵。
魏丑夫得知后,极为不情愿,人家还想享受人间的幸福生活呢,于是就让自己的好朋友庸芮前去劝说,让太后收回成命。
庸芮说:"太后,人死后会不会有知觉?"
太后不知道是计,就实话实说:"人死了,哪还有什么知觉,啥都不知道了呗。"
庸芮一听暗喜,就对太后说:"既然您认为人死后是无知觉的,为什么还要你深爱的人白白死去,做无谓的牺牲?”
“退一步讲,即使人死了真的有知觉,你如果带一个男人到阴间,先王、您老公也不会跟你善罢甘休啊。”
宣太后一听,觉得有道理,只好放弃了让魏丑夫殉葬的打算。
由此也可见,秦国统治者对于活人殉葬这项风俗,十分热衷。关于这一点,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明文记载。
《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的人数就更多了,“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轻描淡写的一个“从”死,葬送了多少家庭的泪水,让这么多的活人为君王殉葬,场面一定非常凄惨,哭声一片。
不难想象,人殉确实太残忍,以至于后来连有些统治者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因此在公元前三八四年,秦始皇的五世祖秦献公,下令废除残忍的人殉制度。——《史记·秦本纪》说:“献公元年,止从死。”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但是殉葬这一野蛮制度反而是死灰复燃、发扬光大。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诏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秦始皇后宫嫔妃,只要没有生育子女的,全部打发去跟秦始皇走。
始皇的妃子到底有多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千古一帝的后宫,她们的数量是不会少的,统一六国后各国宫廷的宠妃宫人没少往咸阳掳掠。而且秦始皇日理万机,后宫没有生孩子的女子也不计其数。
不光是后宫的嫔妃要为秦始皇殉葬,那些工匠也要留在陵墓里,永远不能出去。——“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只有死人才能闭嘴,他们掌握的秘密太多了,王陵的地址、机关,统统是最高级别的国家机密。
到了西汉,活人殉葬制度渐渐消亡。
东汉末时,曹操和曹丕不但不要活人殉葬,而且还丧事简办,连金银财宝都不让往里面放。
但是到了宋朝和同时期的辽国,却对活人殉葬恢复了热衷,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就有一百多名大臣被拉来做殉葬。
在活人殉葬上,元朝统治者更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后,不但要百十名嫔妃跟着自己一块死,送葬沿途遇到的人一个也别想活,因此送命的人成千上万。
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个狠角色,搞起殉葬这一套时毫不手软。
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恢死后,朱元璋即下令他家的诸王妃殉葬。
到了自己临死时,朱元璋就立下遗嘱:凡是没有生育过的嫔妃,都要跟朕走。
一般来说,因身体机能导致未生育的嫔妃很少,还不都是由于皇上冷落了人家,才导致她们没有生孩子的。
或许朱元璋觉得这样做也是对她们的一种人性化的安慰:朕活着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宠幸你们,死后把你们带走,弥补对你们的亏欠。
给朱元璋殉葬的人具体有多少,史书并无确切的记载。
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朱元璋死后有46名嫔妃陪葬,指的是死后跟皇上埋在同一个皇陵,并非殉葬,真正殉葬的不过十几个宫人而已。
但事实应该是四十六妃中的未生育者在朱元璋驾崩后,都被按照名单给“安置”到皇陵之中。
可以想象这种哭喊声震天,凄凄惨惨戚戚的空前场面。
虽不敢忤逆爷爷的殉葬遗嘱,不过建文帝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他对这些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封赏。有十几个人都因此接受了这种皇恩浩荡,被授以“千户”、“百户”之职,而且是世袭,约等于他们的女儿或者妹妹、姐姐没有白死。
到了十五世纪,明朝出了一个英明伟大的皇帝明英宗,即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俘虏后来又在夺门之变复辟的朱祁镇。
这位宅心仁厚、历经磨难的皇帝,在临终时立下遗诏,废除了野蛮的活人殉葬制度。
英宗之所以这样“伟大”,除了他一生历经坎坷之外,也有以下原因。
一是当年其父明宣宗朱瞻基生前曾有意让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殉葬,让朱祁镇差一点在幼年失去母爱,因此对殉葬制度耿耿于怀。
二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其弟朱祁钰登上皇位,对营救朱祁镇之事不冷不热,只有钱皇后始终不渝、致力于营救自己的夫君,为此不惜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这让朱祁镇感动万分。
而这个钱皇后美中不足,没有子女,按照明朝殉葬制度,英宗死后,她肯定在劫难逃,要被安排殉葬。
英宗绝不忍心让心爱的人受伤害,就在自己临终时,下令废除殉葬制度。
至此,殉葬制度在明朝算是寿终正寝。
进驻中原之前的女真人作为少数民族,却一直保留有殉葬制度,不过殉葬人数很少,仅限于自己身边,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无论有没有生育。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死时 大妃(多尔衮之母)和二庶妃被皇太极等人胁迫殉葬。可见这时候,殉葬也成为政治斗争的一个手段,究竟殉葬与否,就看自己的儿子有没有出息。
不过由于明朝已经废除了殉葬制度,清朝统治者也不得不入乡随俗。
因此,顺治皇帝驾崩后,再也没有人殉葬。说起来在顺治帝死后,倒是有一个妃子殉葬,不过人家是自愿的。
这个妃子名叫贞妃,是董鄂妃的妹妹,顺治活着的时候独宠董鄂妃,遭到孝庄太后嫉恨。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思念成病,年纪轻轻就驾崩了,贞妃担心孝庄太后迁怒于自己的家族,就主动提出给顺治殉葬。
1673年,康熙帝发布命令,彻底废除活人殉葬之恶习。因此,贞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嫔。
至此,绵延两千年封建王朝时代的野蛮殉葬制度彻底终结。
那些被迫给皇帝殉葬的后妃在进入坟墓后,能活多久呢?正常人在有水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至多能活十来天。而坟墓中不但没有食物,也不会有水,因此,殉葬的人最多存活几天而已。
但是我们别忘了还有一点,统治者为了让自己的尸体不腐烂,不但要密封陵墓,连棺木也是要进行密封的。
而且陵墓不但要防腐,还要防水,如果陵墓不密封好的话,里面肯定会进水。如此一来,当时负责施工的官员就会被问责,掉脑袋是板上钉钉的事。
因此,哪怕那些监工的人在事关百姓的防洪工程施工中弄虚作假,在皇陵施工中绝对尽职尽责,不会建成豆腐渣工程。
在陵墓里不通风、不透气的情况下,能活一周的恐怕就是奇迹了。
再说了,陵墓里阴森恐怖,那些妃子个个都是金枝玉叶,不闷死也被吓死了。
需要说明的是,那些殉葬的嫔妃肯定不是挖个坑随便埋了,人是要被放入棺木之中,如此狭窄的密闭空间,存活的时间只怕会数以分钟计。
合理想象一下,嫔妃们刚殉葬之后的前几分钟,陵墓深处到处充满着哭泣声和呼叫声,偶尔还来上一阵幽幽叹息,一个小时之后,便永远没有了声息。
其实皇帝和王陵面积很大,江苏盱眙江都王陵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主陵墓面积少说数百平方米,加上上面厚度动辄数十米的封土,即使棺木密封程度再差,里面有人哭,外面也听不见。
所谓哭声,只是人们的猜想,或者幻觉。
其实,名义上是活人殉葬,但是当她们人进入陵墓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已经故去了。
封建社会殉葬的人,出于人道主义,大都是在地面上咽气之后再放进去的,很少会直接让活人进入陵墓。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这样的场景:
皇帝下葬,文武百官表情沉痛,为失去一国之君而难过万分。
这时候,殉葬的嫔妃们突然开始挣扎,手舞足蹈,还哭嚎乱叫,文武百官明明还都沉浸在庄重的仪式中,十分破坏气氛,个别史官再秉笔直言吐槽一番如何如何不人道,横生许多枝节,纯粹添乱。
如此一来,葬礼就会沦为很不严肃的闹剧。
此情此景,你让皇子们情何以堪?让皇族们丢不丢脸?
真实的嫔妃给皇帝殉葬,流程到底是怎样的?
如何处置那些为皇帝殉葬的嫔妃,其实没有统一标准。
有的是给那些嫔妃灌注水银,活活将她们给毒死。水银可以引起汞中毒,破坏消化道,而水银杀人,不会毁容,可以让人栩栩如生,让死去的皇帝看到后“赏心悦目”。
因此,这种说法也最为靠谱。
也有的人说,是用白绫,把那些在册的妃嫔活活勒死。这样的话,嫔妃有的眼睛突出,有的鼻歪嘴斜,面目可憎,非常恐怖,升天的皇帝看了之后感觉必定不爽。
但根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明成祖的殉葬嫔妃确实是吊死的。
“帝(明成祖朱棣)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大意是说,先让殉葬妃女站到小床上,让她们脖子伸进绳套,之后太监猛地一下把她们脚下的小床踢走或抽走。
在此之前,朱棣的大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到场,对她们表示慰问,与小妈们依依惜别。
其实朱高炽是不是来真情话别的,而是来“监刑”的,怕有人收了黑钱,对这些妃子网开一面,无法让父皇如意。
这一次,两个朝鲜选献进宫的美女韩氏和崔氏,也都处死了。
韩氏在朝鲜没有听说过这风俗,因此一点都不淡定,她临死前拼命哭喊,“妈妈,女儿走了!妈妈,女儿去了!”
还未等她把话说完,太监就毫不留情抽去了她脚下的小床。
其状之惨,不忍直视,是不折不扣的反人类行为。
明英宗果断废除了这一不人道的制度,获得当世和后世人民的一致赞誉——“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