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2、萧后前往突厥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件比较隐秘的事情,而且当时也有人主张回到南方。 1、江都宫变后,斛斯政则等人一直奉卫萧后,随着宇文化及到了黎阳。斛斯政则,字公宪,父祖都是隋朝高级官员。隋文帝时他被擢授皇太子进马(从后面他又成为齐王幕僚看,皇太子指的可能是杨广),杨广即位后,授齐王长上执乘。其后从征高丽,以勋授立信尉,大业九年,从至江都,北门宿卫,可以说他是炀帝比较亲信的亲贵子弟。​《全唐文补遗》里收录了他的墓志铭,其中记载了江都之变后以萧皇后为首的隋皇室残余势力动向,应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史料。​墓志中记载道: “陪奉萧后,远届黎阳。委万死于豺狼,殉一生于犬马。后既密怀窜北,公实未议图南。事起仓忙,忽阻随从。屳龙城而断路,傃龟洛以迷方。泣乱缠许伯之哀,临岐坠阮宗之涕。方遒上觇东井,思谒龙颜之君,而近越北邙,奄遭蜂口之寇……王充得公,甚见优礼。”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提取以下几点信息:

随着炀帝江都被弑,隋朝这个政治体也正式宣告了从中国历史的舞台上谢幕,东西两京的两个小皇孙注定只是逐鹿天下的玩家们手里之牺牲品,至于隋炀帝后宫和宗室女性们命运如何,那实在不值得惜墨如金的正史去考订。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1)

于是曾经能“密勿经纶”助夫夺嫡的萧皇后,在隋亡后的正史里,始终是一个沉默隐忍的形象,似乎只是一片飘萍随波逐流,任由命运之手在各路野心家之间推拨。至于民间野史,在萧皇后现实人生轨迹的基础上,罔顾其实际年龄已经五十多岁, 还能把她不怀好意地意淫成所谓“六帝艳后”。

真实的萧后在亡国之后的具体经历和所思所想当然已经被湮灭在历史风沙之中,堕入亘古无穷无尽的暗夜,几乎完全不可考。好在还有地下的金石墓志,偶然会泄露点永夜里的秘密,就像一支幽烛,散发些微光,照亮一点小小的空间,让后人得以窥探一个小小的角落,能还原一点一位有意无意被史书忽略的坚韧女性是如何在国破家亡的惨痛忧惧豺狼环伺处境之中,竭尽自己的智慧勇气,做了一个最有利的选择,远赴北漠,投奔忠诚于隋朝的突厥可贺敦义城公主,保护和保全住了自己的亲人骨血。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2)

近年来,陕西省咸阳一带出土了一方唐朝墓志,墓志主人叫斛斯政则,他特殊的地位和经历曝光了一些不被史书记载的历史隐情。

斛斯政则,字公宪,父祖都是隋朝高级官员。隋文帝时他被擢授皇太子进马(从后面他又成为齐王幕僚看,皇太子指的可能是杨广),杨广即位后,授齐王长上执乘。其后从征高丽,以勋授立信尉,大业九年,从至江都,北门宿卫,可以说他是炀帝比较亲信的亲贵子弟。​《全唐文补遗》里收录了他的墓志铭,其中记载了江都之变后以萧皇后为首的隋皇室残余势力动向,应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史料。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3)

​墓志中记载道: “陪奉萧后,远届黎阳。委万死于豺狼,殉一生于犬马。后既密怀窜北,公实未议图南。事起仓忙,忽阻随从。屳龙城而断路,傃龟洛以迷方。泣乱缠许伯之哀,临岐坠阮宗之涕。方遒上觇东井,思谒龙颜之君,而近越北邙,奄遭蜂口之寇……王充得公,甚见优礼。”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提取以下几点信息:

1、江都宫变后,斛斯政则等人一直奉卫萧后,随着宇文化及到了黎阳。

2、萧后前往突厥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件比较隐秘的事情,而且当时也有人主张回到南方。

3、萧后似乎是仓忙之间前往突厥,随从曾被阻止跟随萧后。

4、斛斯政则因某种原因未能跟随萧后,前往突厥的路被阻断,又在往洛阳的路上迷了路。

5、斛斯政则本欲投奔杨侗或者杨侑(隋炀帝元德太子杨昭的两个孩子),却在接近洛阳的地方遭遇伏击,继而落到王世充手里。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4)

下面我逐点来分析一下:

宇文化及北上的时候,曾想攻下黎阳这个地方。黎阳这里有一个大仓,以前杨玄感起义就在这个地方,后来归了李密。这个地方对当时快要弹尽粮绝的宇文军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是,宇文化及在这个地方遭遇李密,数战不利,只好转战别处。后来宇文化及在魏县篡位,又跑到了聊城这个地方,被窦建德给抓了。 在萧皇后及南阳公主的传中,皆提到她们是在聊城“没于窦建德”。墓志中只提到“黎阳”,不知道这位斛斯政则是否曾在黎阳这个地方与萧后一行失散,继而又会和。

第二点,后既密怀窜北,公实未议图南。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萧后暗中决定往北投靠义成公主,而斛斯公也不曾主张过南下。这短短一句话,内中的信息量却不小。

在义成公主派来的使者与萧后接洽之后,当时跟随萧后的隋朝官员们可能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北上,而另一派,主张往南,回到江都,割据江南。

而且我们需要注意“密怀”二字。《北齐书·列传第九》“及尔朱兆等逆乱,高祖密怀匡复之计,金与娄昭、厍狄干等赞成大谋,仍从举义” ;《北史·卷七十一》“素等曰:“集密怀左道,厌蛊君亲…” ;《南齐书·卷四十》“子懋见幼主新立,密怀自全之计,令作部造器杖”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密怀”通常用于隐秘之事。则萧皇后北上之计,可能是她暗中决定,并未公之于众的。

第三点,事起仓忙,忽阻随从。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萧皇后前往突厥是仓忙之间的事,而且很多随从护卫也被阻碍无法跟随萧后。

《北史·后妃下》“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

《隋书·列传第一》“ 突 厥 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这两处记载表明,萧后是在窦建德知情的情况下北上的。然而,当时在窦建德知情的情况下,会仓促到连侍从都无法带上吗?如果窦建德同意萧后北上,他会故意扣下萧后身边的侍卫吗?当时宇文化及带着的骁果,逃散的逃散,剩下的也在窦建德的控制之下,他还不至于为难萧后到连侍卫都不给。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5)

之前,我也一直困惑于南阳公主为什么和萧后一行失散。《列女传》“及建德败,将归西京,复与士及遇于东都。主不与相见。”,南阳公主出家后一直留在窦建德处,直到他败于李唐。

从墓志中的这句话,透露出一种可能:萧后北上是在窦建德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进行的,或者在突厥的使者到来之后,窦建德虽答应放人,却有意拖延,萧后因而猝然发难,逃出窦建德的控制范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南阳公主没有跟着萧后的原因。不过这里面还有一种可能,是北上途中,原本属意南下的一派人企图裹挟萧后与杨正道南下,而萧后决意北上,在冲突争执中,斛斯政则与萧后一行失散。

​ 剩下关于斛斯政则的一些经历我就不再多言。

总而言之,萧后北上的路途并不太平,中间发生了某种变故致使一路跟随的侍卫与萧后一行失散。这变故是起于窦建德、人员内部的冲突,还是来自沿途的起义军甚至是突厥人则目前尚不可确定。

附:​斛斯政则墓志铭: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6)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7)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8)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9)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10)

萧皇后说隋炀帝的功过(地下出土墓志泄密)(11)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