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这则成语故事讲述的是高贵乡公曹髦率众冲向司马昭府第被杀之后的故事。当曹髦的数十人离开皇宫冲到大街后,立即被司马昭的心腹成倅、成济等人团团围住。碍于曹髦的皇帝身份,成济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司马昭的心腹贾充说了一句话:“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于是,成济便冲向前去要了曹髦的命。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司马昭所提到的“罪不容诛”, 意为罪大恶极,即便处死也不足抵偿。这句成语在《三国志•诸葛诞传》中亦有出现,其最早出处是《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司马昭进言说:“高贵乡公带领侍从,拔刀擂鼓冲向臣的住处。臣担心出现混战,便下令将士们不得有所伤害,违反军令者按军法惩处。骑督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济却冲上前去重伤高贵乡公,并导致其当场丧命。臣当即下令逮捕成济,准备按照军法从事。身为人臣,理当有死无二,忠君事主,义不容辞。此次事变就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时间是在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髦、司马昭和成济。原文如下: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1)

大将军文王上言:“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拔刃鸣金鼓向臣所止;惧兵刃相接,即□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横入兵陈伤公,遂至陨命;辄收济行军法。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二,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唯命所裁。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2)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惧虽身死,罪责弥重。欲遵伊、周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辇舆,而济遽入陈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不知何地可以陨坠?科律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皆斩。济凶戾悖逆,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敕侍御史收济家属,付廷尉,结正其罪。”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3)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司马昭进言说:“高贵乡公带领侍从,拔刀擂鼓冲向臣的住处。臣担心出现混战,便下令将士们不得有所伤害,违反军令者按军法惩处。骑督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济却冲上前去重伤高贵乡公,并导致其当场丧命。臣当即下令逮捕成济,准备按照军法从事。身为人臣,理当有死无二,忠君事主,义不容辞。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4)

此次事变就像祸从天降,为臣本想舍生取义,唯君命是从,但考虑到高贵乡公的主要目标是针对皇太后,企图颠覆国家。臣愧当大任,虽然想力挽狂澜,但却没想到造成如此结局,真是罪该万死。当时,臣本想仿效伊尹、周公,以便使国家转危为安。于是反复命令将士们不要接近皇帝的车辇,可成济却穷凶极恶,致使事情无法挽回。为臣悔恨交加,肝胆俱裂,真想找个地方撞死!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5)

按照刑律,凡罪大恶极者,其父母、妻子、儿女都应该问斩。成济凶恶悖逆,干扰国事,祸乱法纪,其罪过就是杀了他也无法抵偿。另外,臣已下令侍御史将其家属缉拿归案,交付廷尉审判,从速结案定罪。”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6)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司马昭所提到的“罪不容诛”, 意为罪大恶极,即便处死也不足抵偿。这句成语在《三国志•诸葛诞传》中亦有出现,其最早出处是《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7)

这则成语故事讲述的是高贵乡公曹髦率众冲向司马昭府第被杀之后的故事。当曹髦的数十人离开皇宫冲到大街后,立即被司马昭的心腹成倅、成济等人团团围住。碍于曹髦的皇帝身份,成济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司马昭的心腹贾充说了一句话:“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于是,成济便冲向前去要了曹髦的命。

三国成语故事趁虚而入(三国成语故事罪不容诛)(8)

成济此举,其实是执行了司马昭的指令,为其扫除了专权的最大障碍,也为日后魏晋嬗代奠定了基础,无疑为司马昭立下了大功。不过,公然弑君是大逆不道之举,朝野一片哗然,即便司马昭这样的权臣也有所顾忌。无奈之下,司马昭只好将成济作为替死鬼,将其三族诛杀。成济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死的实在是冤得很。

参考书籍:《三国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