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继盛(大明朝牛人杨继盛)
明朝杨继盛(大明朝牛人杨继盛)不过,杨继盛出生于农民,从小就保持了一颗忠勇之心,还有那竹筒倒豆子的性格,在官场上是相当吃不开的。这是个什么官职呢?如果放在今天,那就相当于国家武装部的副部长了。三十多岁的年纪,仅凭自己努力,能混到这个位置上,着实不容易。杨继盛虽然出生苦,但志向大,而且这志向从来不用人教,仿佛天生就自带的一般。七岁的他就能说出“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连一贫如洗的哥哥都不好意思不让他上学了。1547年,杨继盛31岁,考中进士,从河北省的农村走上了江南吏部主事之位。这在当年,也算是祖坟冒青烟的事了,毕竟人家是一没靠山二没背景的乡下人,凭得全是自己的努力。做官之后,杨继盛非常敬业、能干,拜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为师,在他门外短短几年便被提拔成了兵部武选司的员外郎。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忠魂补!”
看过《明朝那些事》的人一定都记得一个名字:杨继盛,一个被称为大明朝第一狠人,真正忠谏之臣的人物。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出生于1516年,种过田,放过牛,蹭过私塾,最终才走上了科举之路。
有时候,我们必须相信一个事实:人这一辈子要成什么,做什么人,那是带着信念而来的。放在网友身上来说,那就是“忘记了喝孟婆汤”。
杨继盛虽然出生苦,但志向大,而且这志向从来不用人教,仿佛天生就自带的一般。七岁的他就能说出“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连一贫如洗的哥哥都不好意思不让他上学了。
1547年,杨继盛31岁,考中进士,从河北省的农村走上了江南吏部主事之位。这在当年,也算是祖坟冒青烟的事了,毕竟人家是一没靠山二没背景的乡下人,凭得全是自己的努力。
做官之后,杨继盛非常敬业、能干,拜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为师,在他门外短短几年便被提拔成了兵部武选司的员外郎。
这是个什么官职呢?如果放在今天,那就相当于国家武装部的副部长了。三十多岁的年纪,仅凭自己努力,能混到这个位置上,着实不容易。
不过,杨继盛出生于农民,从小就保持了一颗忠勇之心,还有那竹筒倒豆子的性格,在官场上是相当吃不开的。
1550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九年,只有35岁的杨继盛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干部,于朝内任谏臣。这对于皇上来说是个好事,有一个敢说,敢为的谏臣能有效抵制朝廷的小人当道,一家之言的问题。
但对于杨继盛来说,还真未必是好事。为官除了勤勉、忠心之外,人际关系是重点,你在这里面横冲直撞的话,结果就有点不好说了。
这不,杨继盛很快就与平芦大将军分鸾结下梁子了:为平连患问题,仇鸾用做生意的方法来处理,认为一不费事,二还能赚钱。
杨继盛看到这种操作,直接摇头:这方法不行,简直就是扬汤止沸,自己骗骗自己的事情。于是,他马上写了道折子,向皇上力臣仇鸾之法的荒唐。
仇鸾当然不高兴,于是便亲自到嘉靖耳边进言,将杨继盛的力主开战讲成“不臣之心”。皇上本身就是棵墙头草,一听仇鸾如此讲,马上就变脸了:将杨继盛收押大牢。
不得不说,皇上做事凭得都是个人情绪,一会儿这个好,一会儿那个好,这还真是挺耽误事的。
好在上天与仇鸾有点过不去,杨继盛入狱一年,他的边患治理显示出了极大的问题,俺答毁约,有了钱之后的他们比之前更加变本加厉。
嘉靖这时看出来了:杨继盛当年说的就是对的!于是,他又下了一道旨:处死仇鸾,释放杨继盛,并在一个月之内连升三级,最终成了刑部员外郎。
嘉靖这皇上做的,也是没谁了,打脸啪啪的,可就当没事人一样。不过,他这种行为对当时的权臣严嵩来说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也煽风点火地给杨继盛上升提供了若干的便利。
严嵩为什么提拔杨继盛呢?莫不是两个人之间有关联?那倒不是,是因为仇鸾。当年严嵩与仇鸾不对付,两相抗衡。杨继盛在这个时候弹劾了仇鸾,最后还将他弹劾死了,你说严嵩能不开心吗?
严嵩
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严嵩一想,这杨继盛可以为我所用。所以,他变着法地在嘉靖跟前给他讲好话,大力提拔。
只可惜杨继盛不接严嵩的示好,该弹劾你还是弹劾你。于是,1553年大年刚开朝,他就给嘉靖递了道《请诛贼臣疏》的弹劾状,这让嘉靖很是不爽,毕竟人家严嵩才是他心尖尖上的人。
其实,当时也有同僚劝杨继盛:“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奈何杨继盛太倔强,就是非要当时与严嵩相对峙。
自然,严嵩纵横职场那么多年,也不是个吃素的主儿。他反以杨继盛弹劾状中的“有召问二王”之句,便向嘉靖鼓吹结党、不臣之心。
嘉靖立马就拿这句话来说事,当廷赏了杨继盛一百大板,然后又将他直接投入大牢:“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
古人讲的比较含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打得两脚不能走路,双腿废了。这种情况下,不但没有治疗,还给关进了大牢,岂不是要让杨继盛送死?
虽然以杨继盛的为人,朝内多有同情以及支持者,但他们都懂蚂蚁撼大树的不可为之现实,只能悄悄给入狱的他一点帮助:送药的,安慰的,各种都有。
可这些支撑顶不了一点现实,被打烂的大腿开始溃烂,杨继盛在牢里一无医,二不药,直接自己上手来处理了。
“杖死醒后,臀肉尽脱,股筋断绝,脓血续涌,不亡如缕”。
杨继盛便让狱卒为自己掌灯,那个时候也只有小灯笼照明,昏昏沉沉地根本看不清楚。他直接拿起一只碗摔在地上,然后捡了片碎瓷片,对着自己化脓的腐肉就刮了下去,眉头都不皱一下。
那场面,真的过于直接,连一边举灯笼的狱卒都崩溃了,手发抖,站不稳,气得杨继盛直叫:不要动,看不清楚。
杨继盛就这样在大牢里被关了三年,终究没有逃脱死罪,最后在严嵩的算计下,由皇上亲自画上了“催命符”。
杨继盛在狱中三年,写下《年谱》,留与子侄谆谆教诲,要求他们立志为民,忠心报国,心地光明,行事磊落。
不过,杨继盛死后七年得到了平反,因为这时严嵩被打倒了,在嘉靖将要结束自己皇权的时候,海瑞为他上了洗冤疏。而第二年隆庆上位,杨继盛之冤得到平反,并被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慜。
“即使再过500年,杨继盛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后人为杨继盛的高大、勇猛做了定位。此话不虚,像他这样一个敢拿自己血肉之躯动手的人,还有什么是他所怕的呢?忠则忠矣,勇亦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