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bbc历史弥天大谎(历史那些事模仿BBC糟糕历史吗)

bbc历史弥天大谎(历史那些事模仿BBC糟糕历史吗)在节目结构方面,《糟糕历史》节目的碎片化程度比较高,每一集都是由许多个情景剧环节组成,每个情景剧都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且这些小环节都以压韵的词组命名并指明该环节所描绘的是什么时代,如Vile Victorian(卑劣的维多利亚时代),Terrible Tudors(可怕的都铎时代)等。每个情景剧环节各自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个喜剧化的历史故事,各环节彼此并无联系。更高的碎片化程度意味着《糟糕历史》对观众注意力的需求较低,也更利于二次传播。英国《糟糕历史》电视节目中还大量出现了各种历史主题的原创歌曲。比如曾经被国内字幕组翻译过的"英国国王之歌",就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将英国自诺曼征服之后的全部国王按照时间顺序,串联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这一方式与国内课堂上将知识编成口诀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那些事》中也有类似尝试,比如第一集"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 的片尾曲便是一首说唱风格的东坡

bbc历史弥天大谎(历史那些事模仿BBC糟糕历史吗)(1)

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最近与合作伙伴共同制作了一部"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这部纪录片的体裁,根据其B站页面,是"以传统纪录片配合创意中插";其中,创意中插指的是轻松搞笑的历史话题相关的小短片,其形式多种多样,从致敬影视剧、情景喜剧到MV都有。

bbc历史弥天大谎(历史那些事模仿BBC糟糕历史吗)(2)

《历史那些事》里的硬核说唱歌手苏东坡

截止到11月9日,该纪录片在B站获得了9.7分的评分,而在豆瓣则获得了7.7分的评分。一时之间,网络上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批评者认为《历史那些事》是对历史的恶搞,也有对其商业妥协太多的批评。但也有历史纪录片爱好者指出,《历史那些事》的一些尝试性做法,与英国知名的《糟糕历史》(Horrible Histories)系列影视节目有所类似。

英国《糟糕历史》最早是一系列历史普及类书籍,由英国儿童书籍作家特里·迪阿里(Terry Deary)在1993年出版,该系列作品以风趣的笔触,挖掘英国及西方历史中荒诞、滑稽甚至"糟糕"的细节,引起了英国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此后《糟糕历史》丛书被多次搬上荧幕,其中最著名的是2009-2013年的真人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将书中的历史桥段以近似喜剧的方式戏谑地呈现,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国内粉丝爱称为油炸叔的英国著名主持人和演员斯蒂芬·弗雷,2011年也参与了系列节目的制作,担当旁白。

两个节目由于定位相似,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大量使用真人演员情景重现的方法展开叙事,又都采用了情景剧和历史背景讲述相结合的方式。此外二者还有很多其他共通点。

由于英国《糟糕历史》节目的观众包括大量低龄受众,其在语言和内容上都有相应的优化。节目语言简单自然,对非母语观众十分友好,即使对英国历史没太多了解的人也能乐在其中。相比之下,在语言方面,《历史那些事》则多少有些"放不开"。正片环节中,标准纪录片配音语调的旁白即使在念出类似"大IP""吃货"等意在搞笑的台词时,也仍然过于一板一眼,导致节目的语言处于一种微妙的不上不下的境地。其实,语言的简单并不会使得内容丧失应有的价值,反而能自然地增加内容的表现力。可以说《糟糕历史》在语言层面,歪打正着地树立了历史纪录片的另类典范。

bbc历史弥天大谎(历史那些事模仿BBC糟糕历史吗)(3)

《糟糕历史》剧照

英国《糟糕历史》电视节目中还大量出现了各种历史主题的原创歌曲。比如曾经被国内字幕组翻译过的"英国国王之歌",就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将英国自诺曼征服之后的全部国王按照时间顺序,串联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这一方式与国内课堂上将知识编成口诀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那些事》中也有类似尝试,比如第一集"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 的片尾曲便是一首说唱风格的东坡美食游记,跟随苏东坡被一贬再贬的仕途历程,讲述了他一生中在各地遇到的美食。

在节目结构方面,《糟糕历史》节目的碎片化程度比较高,每一集都是由许多个情景剧环节组成,每个情景剧都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且这些小环节都以压韵的词组命名并指明该环节所描绘的是什么时代,如Vile Victorian(卑劣的维多利亚时代),Terrible Tudors(可怕的都铎时代)等。每个情景剧环节各自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个喜剧化的历史故事,各环节彼此并无联系。更高的碎片化程度意味着《糟糕历史》对观众注意力的需求较低,也更利于二次传播。

《历史那些事》的"历史小剧场"环节则是一个不同的尝试,通过玩梗和演绎,将历史故事用更生动的方式呈现。例如第一集的历史小剧场就致敬了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在另一集中,还用到了一则真实新闻:隋炀帝墓在房地产开发中被掘出,而开发商恰巧和被隋炀帝弑杀的长兄杨勇重名,《历史那些事》的小剧场则把这塑造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复仇。

事实上,二者还在一个对历史作品来讲很重要的方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忠于史实。无论是《糟糕历史》的情景剧,还是《历史那些事》的小剧场,都并没有歪曲历史制造虚假内容,或是给历史人物们添加史料无法支持的爱恨情仇。只有对史实了然于胸且充分尊重,才能将其转化为可爱好笑的节目内容。在这一点上,两个作品各有千秋。

《糟糕历史》专注于历史的"糟糕"一面,内容易于理解,不需太多背景知识,又能通过最好笑的历史细节,吸引眼球、抓住观众。《历史那些事》也在尝试拿捏"轻松"与"史实"的平衡,不过从目前放出的几集中可以看到,《历史那些事》的这一尝试仍有逐渐提高的空间。

回到对《历史那些事》的评价上来,笔者认为该节目所遭受的一些非议,或许恰恰是它对自己的定位:"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批评者或对《历史那些事》缺乏划时代表现手法创新表示失望,觉得不够"实验性";也有批评者认为,《历史那些事》的非严肃部分与纪录片正片部分的比重不当。

笔者一定程度上认为这些批评各有道理,然而如果批评者是站在一种"卫道士"的角度,认为凡是历史作品,便不可越过严肃纪录作品的雷池半步,一旦有一些创作发挥或搞笑的设计,便是对历史的恶搞和戏谑,这或许又有些过火。英国的《糟糕历史》能够大获成功,固然不光是因为其"恶搞"和非严肃的性质,确实也要极大归功于这一系列的创作者对历史本身的融会贯通。但目前看来,《历史那些事》对历史的"恶搞",也不能说是恶意歪曲。而且从节目设计上来看,《历史那些事》是确实有希望延续《糟糕历史》的尝试,创造出更加适合广大年轻受众的影视作品的。

如果只是因为《历史那些事》自称是历史纪录片,因此就会受到历史纪录片身份所带来的桎梏限制,进而遭到批评,那么很显然,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历史那些事》改变其定位,自觉退出"历史纪录片"大家庭,以免与历史纪录片的严格要求产生抵触。

只是这样一来,历史纪录片行业是否就会失去了一次创新的机会呢?以《糟糕历史》为代表,英国人成功把握住的历史纪录片的革新机遇,我们中国人就必须错过么?这一答案笔者无法给出,只有中国历史纪录片行业自己,才能得出结论。

英国《糟糕历史》丛书在最初出版时,也并非没有争议。但是几代英国观众和读者以博大的胸襟,接受了这一新颖的历史作品形式,甚至还将《糟糕历史》视为"搞笑历史"流派的开山作。作为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财富的国家,我们应当有着足够的包容,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历史应该可以"糟糕"。

□气质熊(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郭利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