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秦朝故事大全100篇(每晚一个历史常识)

秦朝故事大全100篇(每晚一个历史常识)- 县制起源于楚国,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至汉代乃承袭这个制度,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唐代柳宗元写有政论文章《封建论》,认为中国封建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 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周朝时县大于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四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

秦朝故事大全100篇(每晚一个历史常识)(1)

秦始皇

秦朝前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

第一百五十一夜 统一度量衡

-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又制定了全中国的统一的度量衡。

- 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 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度量衡制度并不是很彻底,在很多地方,由于政令不一,各种度量衡的计算单位仍在混用。这种情况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9年国务院下达《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后才得到彻底的改观。

第一百五十二夜 郡县制

- 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周朝时县大于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四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晋又在国内置郡。由国君任免地方官,这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逐渐减少分封于贵族的地区。

- 县制起源于楚国,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至汉代乃承袭这个制度,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唐代柳宗元写有政论文章《封建论》,认为中国封建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

第一百五十三夜 书同文、车同轨、驰道

-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这里的“一”和“同 ”同义,就是“统一”。此语的最早出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第一百五十四夜 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

-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五经、活埋儒生的事件。

- 焚书 前221年,秦国灭亡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前213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中国大陆叫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秦丞相李斯反对,认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的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此一事件,史称「焚书」。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不过以今日研究者观点而言,焚书对于中国图书的破坏仅仅是第一步,当时只是限制民间藏书,官方藏书仍然保存完好;真正造成彻底破坏的是项羽入关之后,火烧咸阳城,大火三月不止,国家图书馆原本仅存的孤本遂全部毁灭。

- 坑儒 在焚书开始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术士。事后,将相关460名术士在咸阳坑杀。需要注意的是,《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方士,并不是儒生。据唐颜师古《汉书注》转引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之记载,秦始皇曾在骊山温谷挖坑用以种瓜,以出现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诱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一起观看,正当儒生当众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秘杀填土而埋之,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此为「坑儒」。

- 评价 王充: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圣人之全经犹存。郑樵:秦时未尝废儒学,秦时未尝不用儒学与经学。「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不过坑一时议论不合者,非实儒也」,「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亡。」所谓诗书之焚,乃学者自焚也,非秦皇之过也。(《秦不绝儒学论》)朱熹: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朱彝尊:秦本坑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刘大櫆:「六经之亡非秦亡之也,汉亡之也。」。「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焚书辩》)康有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自两生外,鲁诸生随叔孙通议礼者三十馀人,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蕴六艺,学通《诗》《书》,逮汉犹存者也。然则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 汉制「郡国计偕,诣太常受业如弟子」,犹因秦制也。夫博士既有守职之藏书,学者可诣吏而受业,《诗》《书》之事,尊而方长,然则谓「秦焚《诗》《书》,六艺遂缺」,非妄言而何?然而二千年之学者遂为所惑,虽魁儒辈出,无一人细心读书,祛其伪妄者,岂不异哉!鲁迅: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閒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章太炎:秦焚《诗》、《书》、百家语在人间者,独博士如故,将私其方术于已,以愚黔首。故叔孙通以文学征,待诏博士;而陈胜之起,诸生三十馀人得引《公羊》「人臣无将」以对。(郑樵、马端临说,实本《论衡》。《论衡·正说篇》曰:「令史官尽烧『五经』,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刑,惟博士乃得有之。」近人多从其说。)或曰:秦火及「六籍」,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可观。(见《论衡·书解篇》)孟子徒党虽尽,其篇籍得不泯绝。(《孟子题辞》)余以为工程师地法令者,自《秦纪》、《史篇》(秦八体有大篆,不焚《史篇》)、医药、卜筮、种树而外,秘书私窃无所不烧,方策述作无所不禁。然而文学辩慧单于人心,上下所周好,虽著令,弗能夺也。后李斯者,汉初挟书之令未多,然娄敬以戍卒晚路,上谒高帝,亦引《大誓》为征。汉之法令弗能绝也。若其咸阳之坑死者四百六十人,是特以卢生故,恶其诽谤,令诸生传相告引。亦由汉世党锢之狱,兴于一时,非其法令必以文学为戮。数公者,诚不以抵禁幸脱云。柏杨《中国人史纲》:赢政大帝虽然焚毁儒书,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仍继续保留他们的职位,而且继续鼓励他们研究。白寿彝《中国通史》: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何兹全:秦始皇焚书,是当时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斗争的结果,它所体现的是在政治上代表进步的人对代表反动的人的打击。

- 文革期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评价 文革期间,卫今认为秦始皇是地主阶级代表,为镇压奴隶主的复辟活动,采取焚书坑儒这一措施,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势力,禁止他们利用反动孔学制造复辟舆论,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毛主席曾经作诗一首说此事:「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第一百五十五夜 阿房宫

- 阿房宫(注音:ㄜ ㄆㄤˊ ㄍㄨㄥ;拼音:ē páng gōng;英语:Epang Palace),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阿房宫遗址位于秦都咸阳上林苑内,距离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公里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认为此宫殿被项羽焚烧,清代画家袁耀也曾绘制过《阿房宫图》。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但是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花费五年时间勘查阿房宫遗迹所在地,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公尺,只发现几处小面积的烧过的土块。而阿房宫本身的夯土台路基围墙等的残留显示甚至连这一地基都未完成,考古人员因此推断阿房宫当时并未建成,项羽焚烧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阳宫,因为秦咸阳宫遗址确实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阿房宫、骊山陵是史上各代将其视为暴君的重要话柄之一,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是评价项羽残暴不仁的力證,因此这一考古发现对于还原秦汉历史有显著意义。

- 修筑时间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司马迁有两个说法。《史记·表第三》载:「二十八,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阿房宫按规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是2年7个月。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徵集隐官刑徒70馀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徵调到骊山园。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但当年冬天(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 估算面积 按最近的考古勘察和试掘资料显示,阿房宫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夯土台基的面积是54.1万平方米。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前殿东西为500步(693米),南北50丈(116.5米),总面积为8.07万平方米,约佔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城墙长1200米,宽450 米,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前殿东北处有一座夯土台,发现有台阶的痕迹,柱础和下水管道。曾出土「高奴铜石权」、西汉铜器群及铜柱外箍、户枢等文物。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3公里之内。

- 阿城 阿房宫基础夯土台基东西北三面建筑有高大的城垣,故又称阿城,其名称的出现不会晚于汉代。《汉书.东方朔传》载:「举籍阿城以南。」唐颜师古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城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考古发现,阿城的北垣长1270米。由于夯土台基的西部和东部为现代村庄覆盖,故西墙和东墙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3公里之内。

第一百五十六夜 骊山陵

-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0公里临潼县的骊山,亦称骊山园。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据目前的考证,已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普遍认为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的有机组成部分。

- 历史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指出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有七十馀万人。凿穿了三层地下水,灌注铜水来填补缝隙,又修造宫殿,设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异宝。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械来模拟江河的流动,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长明灯。陵墓中还有许多机关。为了防止泄密,在秦始皇入葬后,秦二世又下令将工匠封闭在地宫内城和外城之间。从科学探测和局部发掘来看,地宫里存在许多金属物质,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统。至于地宫究竟有多深,学界争议很大,从20米到50米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所谓「穿三泉」只是虚指。

- 秦陵尚未完工,便出现秦末农民暴动,章邯将修陵的七十万人全部调去抵抗暴动,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断。项羽破关后,带兵三十万挖掘秦陵。随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丢失的羊群而失手将秦陵地宫烧掉。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力證据,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并未遭到大规模破坏。根据勘查,确实在秦始皇陵周围发现汞含量异常,学者认为如果地宫打开过,汞会很快挥发。因此初步證实了秦始皇陵内含大量水银的说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开掘之争 从1976年开始,不断有学者提出发掘秦陵地宫,理由主要有:秦陵处于地震带,需要发掘来保护地下文物。开发旅游资源、防止盗墓。而反方则认为,中国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应对规模巨大的秦陵地宫。在兵马俑问题上,已经犯下了不少错误,如不能保护带颜色的兵马俑,致使其彩绘快速脱落。而地宫有怎样的情况也不清楚,冒然发掘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一百五十七夜 秦攻匈奴之战(公元前215-公元前213年)

- 秦攻匈奴之战又称北击匈奴,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并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二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 蒙恬北伐匈奴的胜利,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在长期的交往和劳动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它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在北方击退匈奴的同时,公元前219年与公元前214前,秦始皇还前后两次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修筑了灵渠,对岭南地区进行了开发,将该地区首次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而在西南地区,秦始皇开通往了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第一百五十八夜 万里长城

-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百五十九夜 秦始皇巡游

- 秦始皇统一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筑“驰道”,以供巡狩之用。为了“示疆威,服海内”,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足迹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岛,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区,东到山东沿海,并在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碣石(在今河北昌黎)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惯例,于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谓之“封禅”。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南下云梦(在今湖北),沿长江东至会稽,又沿海北上返山东莱州,在西返咸阳途中于沙丘(今河北邢台附近)病逝。

第一百六十夜 沙丘之变(公元前210年)

-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冯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