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说了什么话(受两任皇帝青睐)
解缙说了什么话(受两任皇帝青睐)转年,朱允炆在和叔叔朱棣的皇位争夺中失败,皇宫中放了一把大火后不知所踪。朱棣成为了新任皇帝。 解缙后来一心为朱棣服务,有人就指责解缙说他一身媚骨,“靖难之役”本质上就是老朱家的内部之争,明朝还是姓朱和之前一样,只是换了皇帝。 没想到,七年后朱元璋驾崩,解缙回京吊丧。之前解缙为官时得罪过的官员,和新任皇帝朱允炆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告了解缙一状,解缙无辜被贬。他在朝为官的好友董伦不断向朱允炆求情,解缙被召回,委以重任,担任内阁首辅成为文官之首。年轻的解缙甩开膀子就开始干,不断上书,为朝廷出谋划策,并写了《太平十策》。解缙为朱元璋提出不少治理国家的方略,但他同时也指出朝廷用刑严苛,识人不当,聚敛无度,甚至说朱元璋应该多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一下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解缙完全不按照官场套路做事,上书直指皇帝,朱元璋没太生气认为解缙有大才,但是太年轻应该多加历练。后来,解缙上书说削藩之事,朱元璋就怒了,
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要比另两位才子杨慎、徐渭名气要大一些,但他最后的结局也更为凄惨一些。
解缙,字大绅,生于1369年,江西吉安人。家里书香门第,爷爷、父亲都通过朝廷的科举在朝为官,解缙的母亲也饱读诗书。解缙父亲解开,做官数年后来无意仕途,从此赋闲家中,书香门第出生的解缙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据说他过目不忘,小小年纪就能引经据典、写诗、做文章也都信手拈来,在当地小有名气,被称为“神童”。“神童”解缙果然不一般,18岁参加乡试,名列第一,高中解元。次年到京城参加会试被录为二甲进士。就在同一年,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被录为进士,“兄弟同登第、一门三进士”轰动一时。由此,解缙也步入仕途在朝为官,这时他还不满20岁 。
才华横溢的解缙进入了朱元璋的视线。朱元璋很喜欢解缙,鼓励解缙应该为国出力,并对解缙说:“我们实为君臣,但我希望我们像父子一样相处,你尽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年轻的解缙甩开膀子就开始干,不断上书,为朝廷出谋划策,并写了《太平十策》。解缙为朱元璋提出不少治理国家的方略,但他同时也指出朝廷用刑严苛,识人不当,聚敛无度,甚至说朱元璋应该多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一下自己。
初生牛犊不怕虎,解缙完全不按照官场套路做事,上书直指皇帝,朱元璋没太生气认为解缙有大才,但是太年轻应该多加历练。后来,解缙上书说削藩之事,朱元璋就怒了,各地诸王都是我的儿子,你这是挑事儿啊,把解缙骂了一番。
胡惟庸案中,解缙又为李善长求情,彻底惹火了朱元璋,让解缙的父亲将他带回家沉淀、思过。朱元璋还是喜欢解缙,和他约定,十年后再回朝廷,官复原职。
没想到,七年后朱元璋驾崩,解缙回京吊丧。之前解缙为官时得罪过的官员,和新任皇帝朱允炆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告了解缙一状,解缙无辜被贬。他在朝为官的好友董伦不断向朱允炆求情,解缙被召回,委以重任,担任内阁首辅成为文官之首。
转年,朱允炆在和叔叔朱棣的皇位争夺中失败,皇宫中放了一把大火后不知所踪。朱棣成为了新任皇帝。 解缙后来一心为朱棣服务,有人就指责解缙说他一身媚骨,“靖难之役”本质上就是老朱家的内部之争,明朝还是姓朱和之前一样,只是换了皇帝。
朱棣登基,解缙受命写《登极诏》,朱棣对解缙的才华也是极为认可。解缙在朱棣登基的第二年,再次成为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朱棣对大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这段时间是朱棣和解缙的蜜月期,朱棣钦定解缙负责《永乐大典》的编撰。明朝这些年的动荡,皇帝的更换,解缙岿然不动。解缙的才华在当时,绝对无人能及,解缙是一个顶级的文人,却十分不善于为官,在做官方面,是有很大缺陷的。
朱棣在皇位继承人上面一直拿不定,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朱棣本人更喜欢次子。朱棣找解缙问他看法,这是皇家的家事,两人都是朱棣的儿子,聪明人都会给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
解缙的回复如下: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解缙旗帜鲜明地支持朱高炽,说完后又补充了一句“好圣孙”。由此,皇位继承人是定下来了,但朱棣内心却十分的不舒服,对解缙的好感大降。
朱高煦失去了登基的机会,对解缙是相当的痛恨,经常找解缙的麻烦,解缙直接去找朱棣状告朱高煦。他完全忽略了朱高煦和朱棣的关系,人家是父子,但凡脑子清醒点的,一个外人都不能在父亲面前告他儿子的状。
朱棣听到解缙的告状怒不可遏,说他在“离间骨肉”,解缙被当头一棒。没多久,又有人状告解缙阅卷不公,朱棣这时看到解缙就烦,借机直接将他贬官到偏远的交趾 。
到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恰巧朱棣带兵北征 。解缙就去见了太子朱高炽,然后返回交趾。得知此事的朱高煦,向朱棣上书说“解缙趁着皇帝外出私见太子,可能图谋不轨”。
解缙被抓回京城下狱,此时朝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为解缙说话,可想而知解缙得罪了多少人。解缙被捕入狱后,朱棣好像突然忘了这件事情,好多年都没再过问过他。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纪纲拿监狱的囚犯名单给朱棣看,当朱棣看到解缙时,说了句“解缙还在?”,这句话直接要了解缙的命。
我们现在不知道朱棣是什么意思,也许只是普通的询问,也许是在问解缙怎么还活着? 纪纲听到朱棣的询问,马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在一个寒冬的夜里,将解缙灌醉,扔在大雪中冻死,解缙结束了四十六年的人生。
解缙才华卓越,绝对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文人,他用自己的才华编撰了流传后世的巨著《永乐大典》。他更多的只是一个文人,不懂官场的规则,性格孤傲,又恃才而骄。
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他做了很多他认为的努力,结果却适得其反,最后的结局也就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