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怎么知道三国时期的事情(三国演义里的两处错误)
罗贯中怎么知道三国时期的事情(三国演义里的两处错误)有地理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荥阳在洛阳以东近200里,而董卓是从洛阳出发向西而去,怎么会在荥阳设下伏兵来狙击追兵呢?这个错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也许是罗贯中对地理位置没有细究所致吧。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与外戚干政,导致皇权衰微,政治腐败。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全都被排除出政权之外,这样就形成了清流与浊流两派势力,代表激进势力的文官武将和文化阶层的人士处处受到压制,由于对朝廷的强烈不满,政变与暴动事件时有发生。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就是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利用宗教的号召力,在全国聚集起了数十万人,分布在全国36个州郡,每一方1万人左右。一切筹划完毕之后,于公元184年反动了要推翻东汉政权的黄巾大起义。
对于黄巾起义的原因,主要还是人民大众对朝廷的不满,张角不过是顺应了民意,起到了组织与领导的作用。但从张角个人立场上分析,他为什么要走上反政府的路线呢?《三国演义》描述“张角是个不第秀才。”这句话道出了张角内心世界,这与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的头目人物洪秀全发动起义的理由同出一撤。由于屡试不中而走了上反叛之途。但是东汉时期科举考试还没有出现,怎么会有“不第秀才”的现象呢。当时的人才选拔是通过举荐,每年由各个郡县向朝廷推举一名德才皆备的人才。所以,这里的“不第秀才”之说是否有些不妥,众所周知,我国科举考试制度是从隋朝开始,而《三国演义》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的历史,罗贯中在这方面是否有些太疏忽了。
《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历史事件,董卓奉何进之命进京剿灭宦官一党,不料,人还未到,何进已经被杀,董卓趁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坐享渔翁之利。从此朝政大权又掌握在董卓之手,于是出现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的局面。董卓的势力范围本来在西北部,就是现在的甘肃一带,董卓当时只带领了几千本部人马来到首都洛阳,面对十八路诸侯大军压境,又远离自己的大本营。为了应对当下之危机,决定迁都长安。于是一把火烧毁了洛阳城,强迫洛阳周围数十里范围内的老百姓一同向西迁移。
就在董卓西迁的时候,曹操建议各路诸侯分兵追击董卓。但是,临时凑在一起的各方势力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人愿意听从曹操的号令,无奈之下,曹操只好率领自己的万余部队前去追击董卓。当董卓部队走到荥阳时,李儒给董卓献计,令徐荣在荥阳城外设下埋伏,以防追兵杀来。大部队继续前进,由吕布断后,没走多远,曹军赶上了董卓的大部队,与吕布等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曹操大败而逃,途中又被徐荣的伏兵杀了一番,曹操最后只带领少数残兵败将落荒而去。
有地理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荥阳在洛阳以东近200里,而董卓是从洛阳出发向西而去,怎么会在荥阳设下伏兵来狙击追兵呢?这个错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也许是罗贯中对地理位置没有细究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