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请过几位编剧(宰相吐槽大会第2季)
吐槽大会请过几位编剧(宰相吐槽大会第2季)5.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善于做决断,故有“房谋杜断”之称。4.魏徵为著名谏臣,这个大家都熟悉。根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 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50次 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11件 一生谏诤200余事 多达数十余万言。1.唐宪宗“元和中兴”的宰相裴度,曾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诸葛亮。2.李靖在《李卫公兵法》(注意不是疑似伪书的《唐李问对》)里写到:“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将诸葛亮比作白起。3.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前,曾任尚书令。他把任用杜如晦,比作蜀汉专任诸葛亮。李世民还在《晋书·宣帝纪》的赞中,指出“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认为司马懿不敢出战,是因为诸葛亮兵势太强。
在上一季里, 北宋众位宰执吵得不亦乐乎,司马光半路下场跑去救人,王安石也吟诵一首《诸葛武侯》而深藏功与名。
在王安石身后,留下的却是诸葛武侯的背影,没想到众位粉丝开始大规模刷屏,前方高能预警……
房谋杜断
第一波刷屏粉来自大唐……
1.唐宪宗“元和中兴”的宰相裴度,曾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诸葛亮。
2.李靖在《李卫公兵法》(注意不是疑似伪书的《唐李问对》)里写到:“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将诸葛亮比作白起。
3.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前,曾任尚书令。他把任用杜如晦,比作蜀汉专任诸葛亮。李世民还在《晋书·宣帝纪》的赞中,指出“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认为司马懿不敢出战,是因为诸葛亮兵势太强。
4.魏徵为著名谏臣,这个大家都熟悉。根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 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50次 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11件 一生谏诤200余事 多达数十余万言。
5.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善于做决断,故有“房谋杜断”之称。
卧龙粉丝
当然,大多数的宰相们对于李世民退不退群没兴趣,他们还在继续刷屏……
1.张华是西晋武帝的宰相。他早年曾上疏,建议让陈寿编篡诸葛亮生前文章著作,作《诸葛亮故事》二十四篇。
2.东晋桓温西征成汉,路过三峡峡口,看到八阵图遗迹,遂作诗《八阵图》:“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并勒石为铭。
3.前秦天王苻坚,曾将自己与王猛比作刘备和诸葛亮。
4.晚清左宗棠有个绰号叫“今亮”,即当代诸葛亮。
5.北宋王安石认为孔明“屡以弱攻强,孤出照一方”,每作诗以自况。
6.东晋诸葛恢是诸葛亮族弟、曹魏大将诸葛诞之孙。
7.“书圣”王羲之的堂伯父是东晋丞相王导。王羲之认为诸葛亮“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是“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他曾临摹诸葛亮的《远涉帖》。
8.写过《通典》的杜佑其实是唐代宰相,晚唐诗人杜牧(“小李杜”)是杜佑的孙子。杜佑据说是西晋名将、名士杜预之后,杜甫(常被称为“老杜”)也是杜预之后。杜甫为诸葛亮作诗,今存十二首。杜牧将诸葛亮列入从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将之列。
9.北宋苏轼赞叹诸葛亮为“两汉三国三代王者之佐”,“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10.南宋陆游将郁郁不得志、闲居乡间的自己比为隆中卧龙。他为诸葛亮作诗,今存十四首。
11.南宋辛弃疾自负文韬武略,作《贺新郎》《满江红》,以诸葛亮自诩。
12.相传南宋岳飞拜谒武侯祠时落泪,书《前后出师表》以抒胸臆,云“读《出师表》而不泣,则其人必不忠也。”不过此事真伪一直有争议。
13.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诸葛亮的品德,与颜回、孟子相提并论。
14.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称颂《出师表》是“鬼神泣壮烈”,又作诗咏怀诸葛亮。
15.明代宋濂云“三代以下人物之杰然者,诸葛孔明数人而已”。
16.明代方孝孺认为诸葛亮可与伊尹、吕尚相比。
17.明代刘伯温作《吊诸葛武侯赋》,感慨“览出师之遗表兮,涕淫淫其如雨。悲逝者之不回兮,逸英风于万古”。
18.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感慨诸葛亮《诫子书》遗言,“可以质鬼神,可以信君父,可以对僚友,可以示百姓”。
19.罗贯中不解释了,“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20.唐代的元稹、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明代的李东阳、杨慎、顾炎武都写过关于诸葛亮的诗文。
21.后蜀通政使、知枢密院事王昭远自称“小诸葛”,手中常拿一把铁如意。但是打仗奇差,北宋灭后蜀时,王昭远被打得溃不成军。
22.北魏宰相崔浩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不能与曹操争天下,只能僣号蜀中,而且志大才疏。崔浩后来因为修史被杀,但其真是死因众说纷纭。
23.诸葛亮事必躬亲,第五次北伐时,连军中打二十军棍这种琐事都要亲自过问。
24.“死诸葛走生仲达”:诸葛亮去世后,蜀军撤退,司马懿追击遭遇蜀军,司马懿急令撤军,以为有诈。遂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之说。
25.“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据《明皇杂录》,唐代宰相姚崇与张说不和,姚崇怕死后家人遭到张说打击报复,便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遗策:趁着张说前来吊丧之际,赚张说来写碑文,然后迅速呈报皇帝。一旦张说后悔,就说碑文已经得到皇帝审阅通过。后来果如姚崇所料。张说感慨:“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
26.吴起在楚国变法,得罪了贵族。楚悼王去世后,贵族群起而攻之,将吴起射伤,吴起自知必死,便将箭插入悼王尸体。贵族射杀吴起时,也射到了悼王尸体。因伤害楚王尸体是重罪,这些贵族后来都被新继位的楚肃王处死。
此水太凉
上一季前去救人的司马温公终于回来了,然而……
1.司马光砸缸的梗儿大家很熟了。
2.钱谦益是明末东林党领袖。清军兵临南明国都南京,侧室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被钱谦益硬托住了。钱谦益遂降清。
3.明崇祯年间,担任过内阁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与周延儒是政敌,但两人曾一起排挤过钱谦益。温体仁揭发钱谦益隐私,周延儒暗中协助,导致钱谦益罢官。
4.叶向高是明万历、天启年间首辅,曾独立对抗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因叶向高保护东林党人,遂被阉党点名为东林党党魁。
5.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眼见朝政日非,不忍看到国破家亡,遂投汨罗江自尽。
6.南宋末,宋军最后的力量在崖山海战中败给元军,宰相陆秀夫遂背着宋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7.北宋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有变法的意图,区别在于司马光希望渐进改革,而王安石希望彻底改革。两人观点上的差异越来越大,以致最后彻底决裂。
裱糊工匠
1.长期操办洋务的李鸿章自称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
2.太平天囯的洪仁玕总理朝政时,曾设想通过自己与西方的关系和在西方舆论界的声望,购买西方的轮船,退可以防守江南,进可以争夺天下。但是西方因不看好太平天囯,始终不肯向其出售。反倒是随着清政府的逐渐开放,西方最终将轮船卖给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率军乘轮船至上海,太平天囯从此腹背受敌。
3.李鸿章与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不和,“合肥宰相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其实只是当时相互揶揄。
斩将封神
1.曹操好色的梗儿后面再说。清代的纪昀就是著名的纪晓岚、“纪大学士”、“纪大烟袋”,严格来说,纪昀的协办大学士是“副大学士”,且未入军机处,其实不是真宰相。据清人笔记《啸亭杂录》载,纪昀年八十而“好色不衰”;《虫鸣漫录》更称他“日御数女”(但此书似小说家言)。
2.周成王时,纣王之子武庚煽动东方诸侯叛变,周公、召公平叛后,开始第二轮“大封建”,及册封诸侯。
3.[恶搞]《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封神应该算妇孺皆知了。魏徵的梗儿源自《西游记》里魏徵梦中斩泾河龙王。
4.严嵩靠写青词(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获得明代嘉靖帝青睐,人称“青词宰相”。严嵩晚年将政务都交给其子严世蕃,离了严世蕃就玩儿不转。而徐阶搬到严嵩,也是从严世蕃入手。
5.有学者认为,小说《金瓶梅》的主角西门庆,就是影射严世蕃。
6.太平天囯的官制和洪秀全一样喜欢跳大神儿,其前期的两任“宰相”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先后被封为“圣神风”“圣神电”。特别是杨秀清还可以“天父附体”,这比姜子牙斩将封神可“神”多了。
焚书坑儒
1.李斯是由秦国相邦吕不韦推荐提拔的。
2.一字千金:吕不韦曾主持编撰《吕氏春秋》,书成后,吕不韦将之公布,广邀游士宾客评阅,号称能改动一个字,即赏金一千。
3.李斯曾怂恿秦始皇“焚书坑儒”。
4.铸刑于鼎:春秋时,郑国执政子产将法律铸于鼎上,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5.徙木立信: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为了获得百姓信任,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后将奖赏增加至五十镒,终于有人搬木杆到北门。商鞅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表明没有欺诈,以此来树立法律的威信。
6.商鞅有“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思想。
7.子产执政宽猛相济,孔子认为子产做到了“仁”。此外,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鲁国大夫少正卯与孔子都开办私学。少正卯能言善辩,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走。孔子认为少正卯是小人,他担任代理宰相7日,就杀掉了少正卯。
太监当国
群里突然来了一位大咖,这位大咖的姿势比较特别……
1.赵高在法律和书法上有相当造诣。他是宦官,但史载他有女婿阎乐,当有女儿无疑。虽然明代《七修类稿》认为这是养女,然而此书晚出,故不足信。从东汉开始,宦官才全部使用阉人。
2.曹操之父曹嵩,曾认宦官曹腾做养父。
3.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掌握兵权。后唐代宗尊李辅国为尚父,封中书令,名义上李辅国成为宰相,兵权却被代宗暗中架空。
4.南汉后主刘鋹时,官员全部用阉人。内太师龚澄枢等宦官成为宰相。【请注意龚澄枢的头像哈哈】
5.北宋宦官童贯与蔡京勾结,做到领枢密院事(属于执政),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童贯虽然是阉人,但体貌魁梧,腮下有胡须。曾率兵破西夏、灭方腊;继而伐辽,贿赂金人代为“收复”燕京。宋徽宗遵神宗遗训,封童贯为王。
6.嫪毐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送给秦王政(秦始皇)之母的男宠,伪装成宦官,有宾客数千,封长信侯。嫪毐并非宰相,但权势一度大到可以制衡吕不韦。后发动叛乱失败被杀。
7.曹操虽然出自宦官集团,但是对宦官集团毫无好感,曾参与何进、袁绍诛杀宦官的谋议。
8.[恶搞]慕容恪是前燕宰相、名将。这个燕国,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念念不忘要复国的“大燕”。后面时不时会用慕容恪穿插一些武侠的梗儿……
9.明朝内阁只有票拟权(提出方案),而批红权(批准方案)归司礼监,故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内相”之称。
10.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被封为“九千九百岁”。
11.曹魏建立以后,曹嵩的养父、曹操养祖父曹腾被追尊为高皇帝,成为唯一一个有皇帝称号的阉人。
12.曹操曾以中风蒙骗叔父。
退位让贤
1.费祎是蜀汉诸葛亮的第二位接班人。诸葛亮死后,名将魏延与重臣杨仪不和,而费祎屡次告密,导致二人败亡。
2.谢安是东晋名相。前秦87万大军进攻东晋,晋军8万与秦军先头部队战于淝水,谢安在做好部署后,便与客人淡定下围棋。
3.三国魏将曹爽率军伐蜀,当时汉中兵力空虚,费祎率主力部队入援,路遇来敏并与之安然对弈,随即率军赶赴前线击退敌军。
4.商鞅本姓公孙,因封为商君,故称商鞅。秦孝公死后,秦君下令抓捕商鞅。商鞅逃亡期间想住在客栈,而客栈老板称商君之法,如果客栈收留没有通行证的人,客栈老板要连坐。商鞅感慨:“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后兵败被车裂。
5.蜀汉宰相费祎被刺客刺杀而亡。
6.协助唐宪宗对付藩镇的宰相武元衡被刺客刺杀而亡,当时尚未当宰相的裴度也受了重伤。
7.[恶搞]“神探狄仁杰”和“元芳”的梗儿不解释了。
8.战国时,燕国宰相子之忽悠燕王哙禅位,导致燕国大乱,险些被齐国乘机灭掉。
9.西汉末,王莽通过权术操作和自发舆论,以禅让取代汉朝,建立新朝。
10.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勾结,拥立秦二世胡亥。后赵高利用胡亥杀掉了李斯。
11.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而称魏帝后,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12.桓温想逼东晋孝武帝赐九锡、进而行禅让,但当时已经病重,最后被谢安、王坦之以赐九锡的公文不好为由命作者修改,生生把桓温拖死了。
13.曹操打下基业,由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桓温之子桓玄后来也代晋建楚,只不过桓楚政权的寿命极短。
状元宰相
本群突然开启了学霸模式。
1.相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此乃宋代文人所编。
2.《论语》虽然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论,但作者却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当代的出版商为了书好卖,经常把《论语》的作者写成“孔子”本人。
3.孔光是孔子十四世孙,西汉末年宰相,虽然是一代名儒,但当时王莽专权,孔光选择明哲保身。
4.孔纬是孔子四十世孙,唐代宰相;他与北宋吕蒙正,南宋赵汝愚、文天祥,明代解缙、李春芳、申时行、周延儒,南明黄仕俊,清代翁同龢,都是状元出身的宰辅之臣。(状元宰相还有其他人,这里只罗列几个)。
5.后周、北宋的宰相范质,本来也有机会得状元。当时的主考官是后唐的和凝,他看中了范质,因自己考了第13名,于是也给范质定为第13名,时人称为“传衣钵”。
6.北宋执政王嗣宗当初科考时,与赵昌言进入最后的环节殿试。二人旗鼓相当难分伯仲,最后赵匡胤决定让二人打架来定胜负。由于赵昌言头发秃,王嗣宗一拳打掉了赵昌言的帽子。于是王嗣宗成为了状元。
7.唐代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成绩为“异等”。世传郭子仪为武状元。
8.北宋章惇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本已考中进士,但因其族侄章衡考中状元,章惇以为耻,遂拒绝敕书而去。两年后章惇再度参加考试,名列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
唯才是举
1.明代首辅张居正“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2.民间流传南宋秦桧及其养子秦熺、孙秦埙均为状元,实际上三人都不是。秦埙倒是中过探花。
3.南宋张浚力主抗金,与主和的秦桧不和。张浚曾说“近与(秦桧)共事,始知其暗”。不过张浚是著名的“大炮”,志大才疏。
4.曹操在汉末下过三道“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若德才不可兼备,则重点在才干。
5.司马懿、袁世凯都是能力出众之人,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江山,袁世凯则胁迫清室退位。
6.南明弘光朝首任首辅史可法品德高尚,但能力欠缺;第二任首辅马士英有手腕但是品德欠缺。
7.晚清张之洞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人称“香帅”。他本属于清流,而加入了洋务派。不过张之洞的实干能力远逊于李鸿章等人,他呕心沥血兴办的汉阳铁厂赔得一塌糊涂。
8.按清朝惯例,同时进入军机处和内阁者才是“宰相”。李鸿章、曾国藩虽然大权在握(尤其李鸿章,是中外公认的“宰相”),但从这一惯例来看,两人其实都不是清代约定俗成的“宰相”。
9.曾国藩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他崇尚“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0.太平天囯石达开被洪秀全逼走后,辗转进入四川,被河水暴涨的大渡河拦住。石达开被迫投降,条件是不杀自己的部众。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石达开的部众绝大多数均被杀害。
11.这是《北华捷报》译载的洪仁玕的诗,转译为中文如下:“临终有一语,言之心欣慰;我国虽消逝,他日必复生。”
12.刚毅是晚清保守派,反对戊戌变法,盲目排斥西方,主张招抚义和团,希望能利用义和团的“仙术”达到“扶清灭洋”的效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死于逃亡途中。
13.鸡鸣狗盗:田文,即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齐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他的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走孟尝君。一行人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
14.闻鸡起舞:晋代的刘琨和祖逖是好友,年少时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他们发愤图强,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起床练剑。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说俩人胸怀大志有报国之心,实际上则是心怀野心唯恐天下不乱。不过后来天下大乱,祖逖去南方率军北伐,刘琨留在北方与各路胡族周旋,都做到了以死报国。
15.西汉武帝左丞相刘屈氂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胜生了120多个孩子,子孙枝繁叶茂。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先主)、东晋司空刘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都是他的后代。
不问出身
1.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主持考试,为了拍马屁,导演“野无遗贤”的闹剧,参考士子全部落榜,杜甫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杜甫因其他机会,文章受到唐玄宗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待分配,结果又因李林甫做手脚未能获得官职。
2.晚清肃顺是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曾严厉打击官场腐败,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斩一品大员。
3.山公启事:西晋武帝时,山涛曾任吏部尚书,凡选用人才,亲作评论,然后公奏,时称“山公启事”。
4.北宋张元屡试不中,恰逢西夏李元昊建国,张元遂投奔西夏,受到李元昊重视,封为宰相。
5.洪秀全也是屡试不中,却选择造反,所以这个梗儿里杨秀清让学洪秀权;而后来天京事变,韦昌辉奉洪秀全命除杨秀清;石达开又奉洪秀全命除韦昌辉。
6.唐代名相李德裕出自赵郡李氏,以门荫入仕,牛李党争中,李党也多是士族出身。
7.汝南袁氏是东汉大族,在连续五代人里出了六个宰相。袁绍、袁术均出自此族。
8.弘农杨氏也是两汉大族,西汉时即出了丞相;东汉时也连续四代人出了四个宰相。杨震是一代名儒,因针砭时弊得罪汉安帝,最后服毒而死。汉末的杨修亦出自此族。
9.崔湜以美貌得宠。他出自博陵崔氏,博陵崔氏由清河崔氏分出。两个崔氏都是名门望族,前面提到的崔浩出自清河崔氏。
10.河东裴氏是世家大族里最强盛者,自汉至唐经久不衰。
11.裴枢是唐末宰相。朱温在白马驿将裴枢等望族士人全部杀死,尸体投入黄河,是为“白马之变”。士族彻底衰败。
12.唐代刘禹锡《乌衣巷》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3.商代的傅说本来是个筑城的奴隶,商高宗武丁因梦得圣人,醒来后便让画工依照梦中的印象画人像,并按此找到了傅说,起用为相。
14.春秋时,百里奚被晋国充作奴隶,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途中逃至楚国,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便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回。世称“五羖大夫”。
以貌取人
1.史称独孤信“美容仪”。
2.唐代崔湜因“美姿仪”,而获得韦皇后、上官婉儿等人宠信,位列宰相。
3.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个子高,皮肤白,浓眉大眼,长得帅。
4.钮钴禄·和珅长相英俊,更有野史传闻和珅与乾隆逝去的爱妃长相相似。和珅因在一次机遇在乾隆帝面前展现才学,逐渐得到重用。
5.纪昀“貌寝”“短视”,长得不好看,还是个近视眼。
6.民间俗称的“宰相刘罗锅”,其实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刘墉虽然入阁为大学士,但是并未入军机处。此外刘墉也不罗锅。
7.西汉末年,董贤长得很漂亮,为汉哀帝所喜,遂有“断袖之癖”。
8.北齐名将高长恭容貌清秀,作战时只能头戴面具,来增加威严。
9.北魏元怿“美姿貌”,是孝明帝叔叔。当时,孝明帝之母胡太后主政,把元怿“潜规则”了。
10.唐代卢杞长相奇丑无比,心胸狭窄。一次,卢杞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怕家人嘲笑他的长相,遭到卢杞报复而灭族,因此让家人全部退下。杨炎则因为卢杞丑陋,耻于与卢杞同朝,最终被卢杞陷害致死。
1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大家都应该熟悉,战国时期邹忌用容貌进谏齐威王。
12.[恶搞]民间有云:包公白天审人,夜里审鬼。
13.曹操长得矮小。南匈奴派使者见曹操,曹操让长相英俊的崔琰假扮自己,自己则充当侍卫。匈奴使者认为侍卫才是真英雄。曹操知道后,赶紧派人杀掉了匈奴使者。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属于小说家言不能当真。但是曹操确实扣留了南匈奴单于,分其为五部,以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监国。
鸣琴而治
1.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2.唐代奸相李林甫不学无术,但是精通音律。
3.唐代宰相张九龄曾提醒唐玄宗:“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4.孔子主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反对郑卫之音。
5.据北宋欧阳修《三琴记》云,欧阳修家中藏有三张琴,他从小就不喜欢郑卫之音,只喜欢琴,尤其是《小流水曲》。
6.魏末,嵇康遭到钟会(钟繇之子)陷害,被司马昭处死。临终前,嵇康演奏《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现在听到的《广陵散》是隋代宫中所藏版本,其是否为嵇康的版本一直有争议。
7.南宋文天祥也是古琴名家,晚清谭嗣同收藏的蕉雨琴,相传是他生前所用。
8.“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曾特意与钟会接近,但是他与嵇康是莫逆之交。嵇康死后,嵇康之子嵇绍一直托山涛照顾。
9.北宋范仲淹一生只弹奏一首曲子,即西周人伯奇所作《履霜操》。
10.三国东吴顾雍,在汉末曾拜蔡邕为师,学习琴和书法。蔡邕是著名琴家,还著有《琴操》一书。蔡邕曾见邻居烧火,听出木材适合做琴,于是从火中救木,才而成琴。但是木材已经烧焦了一部分,故称“焦尾”。
11.孔子听《韶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以至于让人听了“三月不知肉味”。
12.战国时期,邹忌曾通过弹琴来进谏齐威王,齐威王不但接受了建议,还拜其为相。
13.相堂听琴:百里奚在秦国当上大夫后,一名女佣为其抚琴演奏一曲,百里奚才发现是自己的结发妻子杜氏来找他了。夫妻二人抱头痛哭。
14.刘琨善吹胡笳。时数万胡兵围困晋阳,刘琨命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朝敌营合吹《胡笳五弄》,曲子哀伤凄婉,胡兵听后军心骚动。入夜,曲声又起,胡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
15.[恶搞]《碧海潮生曲》不需多言。
16.唐朝以来,节度使加宰相衔,被称为“使相”,是武官的顶级荣誉。北宋赵光义在太祖朝,曾被封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形同使相。赵匡胤任命赵普为宰相时,按制度应由宰相在公文上署名,当时宰相皆已罢免,遂令赵光义以使相名义署名。
17.隋代贺若弼曾作十小调子,其中第七为《清夜吟》。赵光义十分喜爱十小调子。
18.北宋赵光义善下棋,曾自创“独飞天鹅势”“对面千里势”和“大海取明珠势”;又善书法,尤善小草、飞白。
19.赵光义称帝后北伐辽国占据的幽州被击溃,辽国耶律沙是主要战将之一。
20.范仲淹为北宋著名谏臣。另外宋人称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为“祖宗”。
—— THE END ——
宰相吐槽大会第二季就到这里了,查看第一季请点击这里。
下一季更精彩,先睹为快:
有“宰相诗词大会”
也有“奇葩说”,不过这位嘉宾……希望他买了保险吧……
当然老司机依然停不下来……
实在太污染了……算了……还是跟他学学新技术吧
和珅
司马光
裴枢
敬请关注【宰相吐槽大会】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