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下和北伐,古代打仗叫东征
历史上南下和北伐,古代打仗叫东征当时周朝的诸侯国都分布在周朝四周,如果东边发生叛乱,就向东征,向西和向南也是一样。唯独向北不同。因此在交战时就用“征”这个礼貌用语。史料记载,周王朝建立后实行 “礼乐制度”,这是对社会规范的约束。遇到矛盾时,首先用“礼”来解决,“礼”解决不了,就用“乐”来调和。这样的社会制度,使得诸侯国纷纷效仿。不过,有些矛盾是“礼乐”都不能解决的,比如叛乱。如果诸侯国发生叛乱,周天子就会派兵平乱。但讲究礼数的周王朝,即便是打仗也要先礼后兵。
文化小故事,民族大智慧
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几乎每一次战争都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经常会听到“东征”“西征”“南征”,却很少能听到“北征”,反而是“北伐”更常见。
为何向北作战时要称作“伐”,其他方向称作“征”?这背后有何含义?
何为“征”?
史料记载,周王朝建立后实行 “礼乐制度”,这是对社会规范的约束。遇到矛盾时,首先用“礼”来解决,“礼”解决不了,就用“乐”来调和。这样的社会制度,使得诸侯国纷纷效仿。
不过,有些矛盾是“礼乐”都不能解决的,比如叛乱。
如果诸侯国发生叛乱,周天子就会派兵平乱。但讲究礼数的周王朝,即便是打仗也要先礼后兵。
因此在交战时就用“征”这个礼貌用语。
当时周朝的诸侯国都分布在周朝四周,如果东边发生叛乱,就向东征,向西和向南也是一样。唯独向北不同。
因为,当时北方是“蛮狄”,“狄”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也是一种蔑称。“狄”作战时不讲礼数,野蛮凶狠,因此,跟他们作战根本不用讲究礼仪。
何为“伐”?
“伐”字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戈刃架在人的脖子上的形象,意思是“砍断”、“斩杀”,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字。不到非常时期,是不用这个字的。
不过,在宋朝,“伐”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甚至与“侵”字相对应。比如,金国举兵向南侵占临安府时,宋朝官兵为了保家卫国而发动“北伐”。
“侵”与“伐”包含了更多的血泪和残酷。两宋史中,出现过多次北伐战争,皆是因为保家卫国。
在古代,北方蛮狄时不时骚扰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古人眼里,这些游牧民族着实让人愤恨!
也正因此,每每北上作战,古人都很少使用“征”字,而是使用一个攻击性更强、有着“斩杀”之义的“伐”字。这个字也暗含了古人的愤怒和决心:誓将蛮狄杀个片甲不留。
这就是古代向北作战称为“北伐”的原因。
虽然“北伐”使用次数多,但并不代表古代没有“北征”。例如明成祖朱棣时期,就发动过5次“北征”。只不过在用词习惯上,“北伐”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