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遗憾的是,汉灵帝没有采纳。即便采纳,东汉末年的政权已摇摇欲坠!面对日益腐朽的状态,曹操的良药苦口固然是一剂良药,已无济于事,根本改变不了民不聊生的现实。25岁时,曹操被提任为朝廷议郎,以"直谏"闻名,他曾多次向汉灵帝上书:重用忠良,远奸邪之徒。曹操自幼就有济世的远大志向。从小机智过人,才思敏捷,善于因需据实学习,有针对性地博览群书,尤喜兵书韬略,注重灵活应变。当时以知人著称的南阳人许劭笃定地说:曹操,"乱世之英雄"。何颙也预言曹操可"安天下"。群众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曹操崭露头角后,后来的结局果然应验了他们的预言。19岁时,曹操即举为孝廉,后任东汉都城洛阳北部尉,就以明令严纪著称: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一时洛阳秩序井然。

作者:李大奎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1)

《三国演义》把曹操写成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奸雄,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反派。

其实,这是作者罗贯中出于尊刘和维护汉室正统的需要,有意贬曹罢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乃乱世枭雄,三国时期了不起的文武全才。

(一)杰出的政治家,三国魏政权的创始人

曹操于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生于安徽毫州的宦官世家,字孟德,小名阿瞒,祖上是西汉名相曹参,父亲费亭侯曹嵩是东汉时期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操自幼就有济世的远大志向。从小机智过人,才思敏捷,善于因需据实学习,有针对性地博览群书,尤喜兵书韬略,注重灵活应变。当时以知人著称的南阳人许劭笃定地说:曹操,"乱世之英雄"。何颙也预言曹操可"安天下"。

群众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曹操崭露头角后,后来的结局果然应验了他们的预言。

19岁时,曹操即举为孝廉,后任东汉都城洛阳北部尉,就以明令严纪著称: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一时洛阳秩序井然。

25岁时,曹操被提任为朝廷议郎,以"直谏"闻名,他曾多次向汉灵帝上书:重用忠良,远奸邪之徒。

遗憾的是,汉灵帝没有采纳。即便采纳,东汉末年的政权已摇摇欲坠!面对日益腐朽的状态,曹操的良药苦口固然是一剂良药,已无济于事,根本改变不了民不聊生的现实。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2)

(汉献帝)

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后,曹操临危受命,官拜骑都尉,出击颖川的曹巾军,获军功迁任济南相,后受封典军校尉。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并州牧董卓入主京都洛阳,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称太师,把持朝政。

董卓的倒行逆施,令曹操反感,遂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

公元190年,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集结天下十八路联军击杀董卓。由于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其精锐部队屯兵酸枣相拒,十八路联军又政令不一,各自拥兵自保。当曹操引军攻打荥阳兵败后,十八路军作鸟兽散,纷纷撒退。

不过,曹操的名声震动朝野,他的义举得到天下有识之士的认可。

公元192年,曹操在济北相鲍信的推荐下,出任衮州牧,击败青州黄巾军后,组建号称百万的青州兵,始获得"安天下"的第一桶金。

之后,曹操逐鹿中原,率军大败袁术。在征讨徐州牧陶谦时,其父曹嵩遇害。又遇上东郡守备陈宫叛乱,迎名将吕布为兖州牧,曹操只得从徐州返回,与吕布相持于濮阳,因军粮已尽,只好停战军还鄄城韬光养晦。

公元195年,40岁的曹操再次集结兵力,一举拿下吕布,平定兖州。次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受封为司空,拜车骑将军,这是曹操获得"安天下"的第二桶金。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3)

(吕布)

从此,曹操有了稳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南征北战,逐渐扩展深厚的实力,组建乱世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公元208年,53岁位极人臣的曹操受封汉朝丞相,全面理政。公元213年,58岁的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公,始建魏国,定都邺城。公元216年,61岁的曹操晋为魏王,可以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次年,其子曹丕封魏太子。

62岁的曹操终于兵不血刃地实现年轻时"安天下"的宏愿。

值得点赞的是,曹操在理政期间,极具亲民思想。面对乱世"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状况,他积极实行屯田、提倡廉洁、改革户籍、兴修水利,推行盐铁官卖和尚礼重法、唯才是举、惩办豪强等等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为恢复当时的社会经济、稳定朝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魏蜀吴"三国鼎立"后,孙权擒杀关羽复得荆州,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孙权为荆州牧、骠骑将军。当朝议拥立曹操称帝时,曹操头脑没有发热,保持着特有的清醒,一生坚守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就是独具慧眼的乱世枭雄、有大气魄的政治家曹操,至始至终,没有取汉,秉持自己曹魏政权创始人的定位。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66岁。死后,谥号为武王,安葬于邺城高陵(今河北邯郸临漳县)。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4)

(二)卓越的军事家,官渡之战一战成名

曹操自幼酷爱兵书战策,研习兵法,著有《兵书接要》、《孟德新书》、《魏武军令》、《孙子略解》等,对《孙子》十三篇有个人独到的见解。

曹操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注重灵活、兵不厌诈、声东击西等战略战术,又治军严整,知人善用,爱惜将才,用兵如神,堪称卓越的军事家。

官渡之战就是曹操指挥的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该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时年曹操44岁,北方最强大的"四世三公"袁绍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派大将颜良围剿曹军于白马,意图一举消灭。

当时曹操的实力较弱,兵力不过几万人。面对气势如虹的袁绍,曹军颇显惧色。

见此,曹操一方面激励众将士,具体分析:袁绍志大才疏,见事迟,兵多但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不足为惧;另一方面,曹操问计谋士,果断采纳荀攸"暗渡陈仓"之策,先佯攻袁绍,吸引袁绍分兵,突然转向,亲率大军北击颜良以解白马之围。颜良被暂时委身于曹营的刘备手下名将关羽斩于马下,袁绍得知派大将文丑救援,又被关羽斩杀。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5)

曹操初战得胜,扼住官渡。

不甘心失利的袁绍于当年8月再次率大军连营而起,继续猛攻官渡。已有信心的曹军分兵拒守,相持近两个月。谋士许攸向曹操献计:趁夜换装,偷袭袁绍屯军粮之地乌巢(守将淳于琼傲骄)。曹操认可,一方面安排大部分军力守营,自己亲率小部精锐,人衔枚,马勒口,趁月夜从小路赶至乌巢,斩杀淳于琼和袁绍闻讯赶来支援的部队。袁绍派大将张郃、高览等围攻曹操大营时又被阻挡,曹操从乌巢得胜返营夹击袁绍,袁军迅速溃败,袁军七万于人被斩杀,张郃、高览无奈率部投降,袁绍只好弃军北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由于曹操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处在劣势时没有慌乱,且善于听取谋士的战略战术,自己又知人善用、果敢杀伐,终于赢得了"官渡之战"这一关键的胜利,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之后,曹操势如破竹,灭袁谭,平定冀州、青州、并州,改任翼州牧,派名将张辽远征乌恒,一举肃清袁绍势力,成为北方军事翘首。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6)

(袁绍)

(三)优秀的文学家,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曹操除了在政治、军事上成绩斐然外,在文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他除了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外,对建安文学影响也很大。

无论是"建安七子",还是"邺下文人集团",他们取得的文学繁荣局面,都与曹操重视支持、倡导推动分不开。

曹操本人亦气魄雄伟,在诗歌、散文方面开创了自己朴实无华、慷慨悲凉的文风。

曹操的散文如《与王修书》、《请追增郭嘉封邑表》等文字质朴,自然流畅,重情率真。

曹操突出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现存世的诗歌有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反映民生疾苦的代表作有《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等。抒发自己政治抱负的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度关山》《对酒》等。

这些诗歌,感情深挚,表现了曹操关涉时事,富有远大理想的豪情,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诗句已成千古名句,激励着有志之士锐意进取,老当益壮。

尤其是他的《短歌行》(其一)求贤若渴,冀盼大业的雄心跃然纸上: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7)

(曹植)

(四)擅长草书的书法家

曹操也是很有建树的书法家。他虽受战事、政事之累,仍忙里偷时,不时与当世书法名家钟繇、梁鸽等人切磋书艺,"尤工章草",书法成就可圈可点。

曹操现存世的书法作品主要有《大飨碑》《贺捷表》等。尽管他的书法作品鲜为人知,称不上上上之作,但"笔墨雄浑",不失为中中之品。评论家张怀灌曾评曹操的草书为妙品,认为其作"雄逸绝伦"。《唐人书评》也认为"操书如金花细落"。

据悉,著名的"黄鹤楼"上就曾有曹操题写的"涌月台"三个凛凛正气的大字。现收藏在汉中博物馆内的石刻"衮雪",系他当年南征汉中时在南褒河上取河石在其上一挥而就的作品。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8)

(五)后记:关于曹操的谚语

此外,曹操留给后世的,还有很多经典,让人感叹和铭记。

如:说曹操,曹操到。

讲的是曹操救驾的故事。当年李傕、郭汜率大军击杀汉献帝,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的救兵忽出解围。汉献帝欣喜之余,曰: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现已成为一句有名的俗语,意思是行动很快,或是正谈论某人时,某人正好出现。

还有: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也源自曹操。讲的是曹操讨伐张绣时,途中找不到饮用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已口干舌燥,曹操就派人传话说,前面有一片大梅林,梅子正熟,又大又甜,正好解渴,大家快去。士兵们有了力气,于是打起精神,继续前行,终于找到水源,成功奔赴战场。

为此,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曾概述为: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今天,"望梅止渴"也赋予积极的意义,用美好的想象安慰激励处在逆境中的人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实现愿望。

关于曹操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曹操真的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9)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宋代苏武”范成大,在金国王宫是如何怼金主的?

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