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成于穆公亡于始皇帝(秦国立齐愍王为东帝)
秦国成于穆公亡于始皇帝(秦国立齐愍王为东帝)秦昭襄王痛恨齐国“历史倪说”认为,除了韩、魏可以直接兵戎相加之外,秦国对赵、齐、宋三国以外交手段进行处理,秦国的所作所为可谓“一箭三雕”,即试探赵国,消耗齐国,惩罚宋国。五国伐秦以和而终,却在“和”字背后留下了疑问。五国伐秦的参加国之中,齐、宋与秦国不接壤,无法割领土以和,但史书仅留下“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的记载,唯独未提及与秦国相邻的赵国。五国伐秦是秦昭襄王十一年,也是赵武灵王任主父的第四年,《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另外,五国伐秦之时,诸侯列国唯有秦、齐、赵三国为强。从五国伐秦的参加国来看,与秦国本不接壤的齐国,无伐秦的主动性,且与秦国无宿怨。由此可见赵国应该是五国伐秦的主导者,且是为了试探秦国,为将来“图秦”做准备。诸侯列国分布图
《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秦昭襄王十九年“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
秦昭襄王称西帝
此时,秦昭襄王“致帝”齐愍王,且“欲约与共伐赵”,令人不得不想起秦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五国伐秦之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
秦国应对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以和而终,却在“和”字背后留下了疑问。五国伐秦的参加国之中,齐、宋与秦国不接壤,无法割领土以和,但史书仅留下“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的记载,唯独未提及与秦国相邻的赵国。五国伐秦是秦昭襄王十一年,也是赵武灵王任主父的第四年,《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另外,五国伐秦之时,诸侯列国唯有秦、齐、赵三国为强。从五国伐秦的参加国来看,与秦国本不接壤的齐国,无伐秦的主动性,且与秦国无宿怨。由此可见赵国应该是五国伐秦的主导者,且是为了试探秦国,为将来“图秦”做准备。
诸侯列国分布图
“历史倪说”认为,除了韩、魏可以直接兵戎相加之外,秦国对赵、齐、宋三国以外交手段进行处理,秦国的所作所为可谓“一箭三雕”,即试探赵国,消耗齐国,惩罚宋国。
秦昭襄王痛恨齐国
一、五国伐秦,仅割地韩、魏以和,却连年挨打
五国伐秦虽以和而终,但此后数年遭殃的是秦国的邻国、韩国、魏国。《史记·秦本纪》对五国伐秦之后秦国用兵韩、魏做了详细的记载:
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
秦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
秦昭襄王十七年,“城阳君入朝,及东周君来朝。秦以垣为蒲阪、皮氏。王之宜阳”。
秦昭襄王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
由此可见,自秦昭襄王十三年起,至秦昭襄王十八年,秦国连续不断地惩罚了五国伐秦的参加国韩国、魏国。
二、试探赵国,消耗齐国,惩罚宋国
而此时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增,军事实力表现尤为突出,在诸侯列国中可谓如日中天。俗话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憨睡。鉴于赵国的日渐强大,秦国难以淡定,秦国上下在伐赵问题上既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也需要外交上做文章。
五国伐秦的第二年,赵国发生内乱,赵主父死于沙丘宫,公子成、李兑专权。经历过大变故的赵国实力如何,诸侯列国亟需答案,秦国更是时刻盘算。
1、为了试探赵国虚实,同时也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秦国采取外交手段,派遣重臣魏冉“致帝”齐愍王,并抛出“欲约与共伐赵”,一方面将赵国对秦国的注意力由“盯秦”转向“盯秦顾齐”,另一方面逼迫齐国在“欲约与共伐赵”和“伐桀宋”做出抉择。
秦国并非将试探赵国的宝全部押在齐国身上,在与齐国“欲约与共伐赵”外交斡旋的同时,秦国用兵赵国,《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秦攻赵,拔杜阳”。
2、赵国如日中天,齐愍王并非荒唐、昏庸之君,伐赵一定会给齐国带来麻烦。苏代为齐愍王一番分析,得出“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再次给齐愍王吃了一颗定心丸。
齐愍王对灭宋稳操胜券
宋君偃自立为王之后,即成为地区不和谐因素。《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在国际上,“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在国内,“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诸侯列国均认为,宋君偃重蹈商纣王之覆辙,国际社会有义务诛杀,并纷纷“告齐伐宋”。齐愍王作为当时诸侯列国三强之一,亦想借伐宋之机欲有所为。
秦国的用意在于既可以教训宋国,又可以令齐国因“伐宋、灭宋”成为楚、魏、韩、赵、燕众矢之的,从而在战略上消耗齐国。
另外,诸侯列国,唯有秦、赵、齐三国最强,秦、齐称帝激怒赵国的味道更浓。
3、秦国“致帝”超出齐愍王的预想,但秦国的“美意”却正中其下怀,即欣然接受。当苏代从燕国而来,齐愍王立即将秦国“致帝”、“欲约共伐赵”的事情一并告诉苏代,征求其意见。
齐愍王深思
关于“致帝”,苏代认为“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可见苏代对该问题还是有一定认识深度的,并表示“伐赵不如伐桀宋”,从而可以达到“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的效果。齐国得宋将收添翼之势,威震诸侯列国。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君偃四十七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从灭宋之前诸侯列国“告齐伐宋”来看,虽然齐、楚、魏三家灭宋,齐国应该是灭宋的领导者,且获利最丰。
三、意外收获
但是灭宋之后,齐愍王立即成为地区不安定因素,且骄而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齐愍王骄狂无比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并非仅有秦国“胸怀天下”,齐愍王领导下的齐国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齐愍王的骄狂在惹怒诸侯列国的同时,令宿敌燕国看到了复仇的希望,齐国即将遭受灭顶之灾。
秦国是战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怀一统天下之志,且有计划地讨伐诸侯列国诸侯国,在军事讨伐韩、魏报仇雪恨的同时,以外交手段消耗齐国,试探赵国,惩罚宋国。
关注“历史倪说”,分享历史精彩!
本文由“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秦本纪》
2、《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3、《史记·宋微子世家》
4、《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
5、《纲鉴易知录卷六·周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