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最著名的国君:春秋成就仅次于孔子的私生子
春秋最著名的国君:春秋成就仅次于孔子的私生子斗子文有个族弟,横行于街市,欺负于乡里,被抓捕时,还敢口出狂言,说了一些类似于我爹是李刚,你们有眼不识泰山之类的话。拘捕他的官府得知他是当今相国之弟,立马变脸,改绳之以法为即刻放人。这里有个故事:而斗伯比的外婆是郧国,郧国现在就在湖北安陆一带,有一次斗伯比去姑母家做客。姑母乃郧国王后。在这里斗伯比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表妹。或者在一次节日中,或者在郊游时(总之古人有意制造未婚男女约会的节日很多),两人一时性起,便发生了关系,致使表妹有了身孕。姑母得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未婚先孕,对于贵族之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于是王后便将女儿闭关于静室,待公主生子后,王后又将出生的婴儿遗弃于荒郊泽地。这一遮羞举动成就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野合事件。斗子文后来做了楚国的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
春秋时期有两位著名的私生子,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另外一位则叫斗谷於菟,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一般称之为斗子文。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彪悍的一代名相斗子文。
影视作品中的楚国公主
斗子文的爹叫斗伯比,斗氏和成氏是当时楚国的两大士族,强大的可以和楚王家族相提并论,斗伯比也是一位能臣,他辅佐楚武、文王,为楚国开拓了千里之地。
而斗伯比的外婆是郧国,郧国现在就在湖北安陆一带,有一次斗伯比去姑母家做客。姑母乃郧国王后。在这里斗伯比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表妹。或者在一次节日中,或者在郊游时(总之古人有意制造未婚男女约会的节日很多),两人一时性起,便发生了关系,致使表妹有了身孕。姑母得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未婚先孕,对于贵族之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于是王后便将女儿闭关于静室,待公主生子后,王后又将出生的婴儿遗弃于荒郊泽地。这一遮羞举动成就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野合事件。
斗子文后来做了楚国的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基本上地位就是宰相了,甚至权利比后来的宰相还要大),他确实有治国安邦之雄才,他富有文韬武略之奇谋。在他上台伊始,便治理整顿,抓纲治国,坚持采用了法家路线。
而且斗子文是一个以身作则,不徇私情的良相。
这里有个故事:
斗子文有个族弟,横行于街市,欺负于乡里,被抓捕时,还敢口出狂言,说了一些类似于我爹是李刚,你们有眼不识泰山之类的话。拘捕他的官府得知他是当今相国之弟,立马变脸,改绳之以法为即刻放人。
斗子文得知此事后,严厉批评了官员对其族弟网开一面的做法,告诫如此运用法典,必将使国家法律崩坏,正义难以得到伸张。于是他亲自抓捕族弟,族弟的母亲跪求斗子文放人,但他毫不动容。楚成王得知,大感惭愧,见斗子文来访,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沉痛检讨自己用人不当,撤了徇私舞弊者的职务,暂由令尹代任。
斗子文大义灭亲之举,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一时间让楚国大乱达到大治。
鉴于前任相国子元不理国政,一味吃喝玩乐,楚国奢靡之风盛行,使民怨沸腾,造成国家库府枯竭的状况。子文认为国家之不幸,皆因君弱臣强,他采用的第二个重大举措,即要求凡朝中大臣应以一半收入归还国库。他率先垂范,使其父及祖上积累的财富锐减,甚至一度寡贫。楚国众大臣莫不敢不从,从而加强了王室的权威。
如《会笺》记载:“时楚国府库空竭,子文,财巨室,积财不少,故自减少家产,以纾其难也。”
春秋列国地图
斗子文不仅让楚国富裕了,还让楚国走向了强大,疆域大为增加。
在楚国的北边有一个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是楚人问鼎中原的必经之途。而郑国对于齐国来说,是抑制和抗击楚国的重要堡垒,故郑国是齐楚争夺的焦点。
自公元前666年前任相国子元伐郑无功而返后,楚成王、斗子文又于公元前659年、658年、657年连续三年攻郑。
当时的郑文公像棵墙头草,在楚国如此凌厉的攻势下,便想纳贡求和。
齐桓公密切注视楚伐郑,了解到南蛮的狼子野心后,为救郑防楚,多次会盟中原各国诸侯,使得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各诸侯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可谓是一触即发。鉴于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楚成王与斗子文高瞻远瞩,制定了利国利民的韬晦之计,采取了尊周天子亲近诸侯的政策,使他们一时无法为难于楚。
于是,周天子赐胙(古时祭祀供的肉),《史记·楚世家》记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国这一策略,不仅取得了与中原各国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还可以以奉周天子之命为由,大力攻伐周边不肯称臣纳贡的小国。
这就让楚成王开拓疆土灭亡的小国比楚武、文两王时代还要多。于是楚地千里。斗子文辅佐楚成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把楚国从内乱衰败的险境中解脱出来,还继承楚武、文王宏伟大志,北图南伐,东拓西展,霸绩辉煌,使楚国真正称霸于诸侯各国。
而斗子文成为了当时和管仲齐名的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