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筝怎么传信:风筝 古代作战时当作 有线无人机
古代风筝怎么传信:风筝 古代作战时当作 有线无人机中国风筝究竟是怎样传向世界其他国家的,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人们都认为风筝是从我们的邻国朝鲜、日本等地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沿着地中海一带继续向外扩展。可见,风筝在古代军事上一直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唐德宗时期,魏博节度使田悦谋反,带兵围攻临洺和邢州两地。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临洺之战”。临洺城内的守将张任放飞了风筝,向城外求援。当时的另外一位名将马燧得到风筝传递的消息后,及时带兵赶到并击退了田悦的军队。后来唐德宗又命令河阳节度使增援,田悦及其援军都被一击而溃。南宋末期时,也有一个借用风筝递送消息的例子。当时的金朝在南边与南宋对峙,在西边则跟蒙古和西夏接壤。蒙古对金朝政权一直虎视眈眈,在一次交战当中,蒙军击溃了金朝军队,并乘胜追击向北挺进。金朝在河南襄城一带战败,只能退回了汴京城内。蒙军随即围攻汴京,金军则坚守城池绝不投降。在双方陷入僵局时,金军尝试用风筝传递信息给城外被蒙军俘获的将士,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朝出了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梁武帝萧衍。他在继位以后不仅要为政事日夜操劳,还要在忙完朝政以后坚持读书,经常是看书到天明。只要是大臣们报告上来的事情,他从不懈怠,很早就开始批阅公文,甚至在寒冷时节因为握笔太久而冻破了手。
这样一位勤勉的帝王到了晚年时期开始潜心研究佛教,而没有精力再去处理朝政了。这时候,东魏的叛将侯景抓住了时机,在寿阳起兵叛 乱,并很快攻占了梁朝的都城,梁武帝则因此被困在城内。
当时的著名将领羊侃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风筝向城外传递梁武帝的诏书,期望城外的救兵前来解除台城之困。然而,侯景的部下看到城内飞出来的风筝,以为是里面的人使得什么妖术,就赶紧将风筝给射落了。羊侃的计策失败,没能成功搬来救兵。而梁武帝年事已高,被困时间太久,缺吃少穿,就这样在城内活活被饿死了。
上面讲述的是用风筝传信失败的例子。那么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呢?
唐德宗时期,魏博节度使田悦谋反,带兵围攻临洺和邢州两地。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临洺之战”。临洺城内的守将张任放飞了风筝,向城外求援。当时的另外一位名将马燧得到风筝传递的消息后,及时带兵赶到并击退了田悦的军队。后来唐德宗又命令河阳节度使增援,田悦及其援军都被一击而溃。
南宋末期时,也有一个借用风筝递送消息的例子。当时的金朝在南边与南宋对峙,在西边则跟蒙古和西夏接壤。蒙古对金朝政权一直虎视眈眈,在一次交战当中,蒙军击溃了金朝军队,并乘胜追击向北挺进。金朝在河南襄城一带战败,只能退回了汴京城内。蒙军随即围攻汴京,金军则坚守城池绝不投降。在双方陷入僵局时,金军尝试用风筝传递信息给城外被蒙军俘获的将士,想让他们里应外合,逼迫蒙军退兵。不过这个计策没成功,经过十六个昼夜的激战,双方军队死伤无数,最后只能议和。
明代时期,人们用风筝来装载少量炸药,利用“风筝碰”的原理来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从而达到杀伤敌人之目的。
可见,风筝在古代军事上一直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3 中国风筝走向世界以后中国风筝究竟是怎样传向世界其他国家的,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人们都认为风筝是从我们的邻国朝鲜、日本等地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沿着地中海一带继续向外扩展。
不过,风筝走向世界以后。很快得到了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于是中国发明的风筝便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
比如马来西亚的风筝有鱼、鹰、孔雀、青蛙等造型,但当地人最喜欢的还是月亮造型的风筝。这种风筝是月牙形状的,上面的图案各不相同。在正式场合里,当地人通常会用图案精美的月亮风筝来迎接贵宾。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标志就是一枚风筝。
日本的风筝骨架跟中国风筝类似,多数都是用竹条制成的。我国唐代时期,风筝通过遣唐使从中国传入了日本。在江户时代,因为当时非常流行浮世绘,风筝上也被绘制上了各种浮世绘的图案,比如钟馗或者武士一类的人物。当这样的风筝腾空而起时,一种威风的感觉似乎“从天而降”。而在明治时期,浮世绘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日本风筝独特的绘制风格,加上不同的地方色彩渲染后,风筝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也更进一步了。
风筝进入欧洲和北美地区以后,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好帮手。
著名的富兰克林引电实验就是依靠风筝而进行的。175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科罗拉多山上进行了“吸取天电”的实验。他将一块很大的丝绸手帕制成了风筝,然后在风筝尾绳的木棒上固定了一枚金属针。风筝的牵引线也是金属制成的,跟屋内玻璃瓶里的金属相连接。当天空闪电时,雷电就会沿着金属线向玻璃瓶内的金属进行“充电”,金属的电极就会闪光。这个实验证明了闪电跟电灯所用的电是一样的。
而在富兰克林之后,瑞士科学家也进行了这项实验。后来,意大利科学家在进行无线电信号传送实验时,天线突然被风刮断了。这名科学家就马上利用风筝来代替天线,这次远距离发报实验也取得了成功。
用风筝载人的实验也在西方国家很盛行。比如十九世纪的时候,法国的科学家曾在风筝尾部安装了一张木制的椅子,让一名儿童乘坐了上去。风筝放到了约十米的高度时,那名儿童安全降落了。
被誉为“海上雄鹰”的俄罗斯海军航空军官亚历山大·莫扎伊斯基也进行过很多次风筝载人的实验。他自己乘坐在自制的大型风筝上,让马车在前面拉着风筝起飞。当风筝升空以后,莫扎伊斯基自己在空中记录升力与迎角之间的关系。他的实验基本都成功了。这位军官也亲手设计了俄罗斯的第一架飞机。
4 曹雪芹本人也是风筝高手说完了世界各地的风筝,我们又要说回《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了。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们了解到他本人精通很多领域,比如诗词歌赋、医学药理、建筑设计、饮食茶艺、织布染色等等。
实际上,曹雪芹还很精通风筝的制造。
他的一位朋友名叫于景廉因为服兵役受了伤,腿瘸了,在退役以后没有办法谋生,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有一年快过春节了,于景廉家里好几天揭不开锅,孩子都饿坏了,实在没办法,只能向曹雪芹求助。
在交谈当中,于景廉无意提到京城里的公子哥会花大价钱买风筝。而这个花费就足够他一家人维持好几个月的基本生活。曹雪芹本来很喜欢制作风筝,就马上做了几个让于景廉拿去试着卖一卖。除夕当天,于景廉带了很多蔬菜酒肉前来答谢,因为曹雪芹给他的风筝全部高价售空了。
通过这件事,曹雪芹意识到,原来一门手艺可以帮助到很多人。于是他写成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作为自己《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希望借此将制作风筝的手艺传向民间,让一些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能够借此自食其力。
在这其中,曹雪芹将历代流传和自己创设的多数风筝以图案的方式绘制出来,并在图案旁边配上了非常通俗易懂的口诀,以便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
曹雪芹长期居住在北京,他认为这里的风力很大,而传统的“板子风筝”在这样的风力之下没有办法充分展现风筝的腾空之美。“板子风筝”一般尾部都有很长的穗子,这样的制作方式虽然能避免风筝不被气流影响而扭动旋转,但同时也“束缚”了风筝的造型,使其比较单一。所以,曹雪芹就开始设计不受尾部长穗限制、但能够适应较强风力的风筝。
到新中国建立时,北京地区的名家制作风筝所用的图案,多数都是来自于《南鹞北鸢考工志》。而在当地的“风筝界”,也逐渐形成了“曹氏风筝”的流派。曹氏风筝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融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集大俗与大雅于一身。这种风筝工艺精湛,体现了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娱乐和健身的要求。
而曹雪芹的初衷“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也对中国的风筝发展留下了非常重要并且十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