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二、平粮台:比罗马还早的古城和铡国舅极少题词的原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了“羲皇故都”四个大字。太昊陵宏伟、壮观、古朴。进入陵区,但见古柏森森。每节院子的门楣,多有历代皇帝和名家大儒所题的匾额、楹联,令人肃然仰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那园内大片疯长的蓍草,仿若从历史深处蔓延而来,让人遐思。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导游告诉我们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

史学家说,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河南。厚重的中原文化,蜚声中外。作为河南人,我早就有了探寻的欲望。所以,这次出行,我们心仪人文,无瑕山水。

一、太昊陵:蓍草、蛛网和总理题字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1)

淮阳城北太昊伏羲陵,是伏羲氏的长眠之地,有“天下第一陵”之誉。

如同亚当、夏娃创造西方文明一样,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部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把生产劳动技术、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管理办法、走向文明的措施不断发扬广大,并汲取各地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传承和发扬了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伏羲氏得到了子孙世代崇敬,被尊称为“人祖”、“人宗”、“人皇”、“羲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朝祖庙会,是形成千年的祭祀活动。据淮阳县旅游局张局长介绍,庙会期间,这里香火鼎盛,日客流量达20万人次。

太昊陵宏伟、壮观、古朴。进入陵区,但见古柏森森。每节院子的门楣,多有历代皇帝和名家大儒所题的匾额、楹联,令人肃然仰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那园内大片疯长的蓍草,仿若从历史深处蔓延而来,让人遐思。

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导游告诉我们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吴陵。我们去的那天,在太昊伏羲陵大门不锈钢伸缩门上,我还真的看到了蜘蛛网的痕迹,不过,那是电动门长期无人触摸过的缘故了吧。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不足百米,就是蔡河。举目网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头四石狮护卫,煞是威猛。据导游介绍说,1997年香港回归时,这湖里发现了一只千年老龟,白色,背部纹路与伏羲八卦酷似。当地人说是“神龟”,是伏羲显灵,遂隆重放生。这湖,便更有了些神秘色彩了。

极少题词的原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了“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2)

二、平粮台:比罗马还早的古城和铡国舅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3)

距太昊陵不远,有个平粮台。当地土质很好,人们是在做砖挖窑时偶然发现这座古城的。

此城一现,天下皆惊。据说平粮台古城堡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较欧洲的罗马城要早1800年,因此,有“天下第一城”之说。

我们先民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遗址考古发现,古城址高出地面数米,面积百亩,为正方形。城墙上宽10米,下宽17米,夯土筑成。4个城角呈弧形,南城墙中间有城门,门道两侧有土坯垒砌的门卫房。城门下埋有倒“品”字形的陶质排水管道,科学地解决了城内污水排泄问题。管道上饰蓝纹、方格纹和绳纹。城内东南部,发现有3排用土坯垒砌的龙山文化时期高台建筑,在台上用土坯垒墙建房,房内是红烧土地面,还有陶窑3座。在大量出土文物中,有石斧、石锛、石镰、骨鱼钩、石网坠、石箭头、陶鼎、陶罐、陶壶、石、瓮、碗、盆等。遗址上,还残留着烧过的木炭和未完全燃烧的树枝,烧烤过的动物骨骼如蛤蚌、贝壳、鱼牙、鱼骨等俯拾皆是。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作的测定,这座古城当建于距今4600年左右,其下压着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时代则在6000年左右。也就是说,太昊伏羲在平粮台定居若干年后,不仅在此渔猎畜牧、繁衍人类、创造文化,而且他还带领自己的部族,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挖壕筑城,创造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平粮台古城址形状,不仅像丘上有丘,而且四方高中间凹。它东临蔡河,西濒城湖,有鱼蚌可罟,大地上林木繁茂,有禽兽可猎。这种土丘之上自然是人类最理想的聚居之处。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4)

据说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太昊伏羲氏就在宛丘建都,也就是在平粮台建都。宛丘的得名,据说是由于“四方高、中央凹”,像倒扣着的碗状的大土丘。古城址高出地面数米。平粮台称国宝,名副其实。博物馆负责人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帝王级都城、中国方形城的“鼻祖”、中国最早铺设地下陶排水管道的城市、中国最早设置门卫房的都城、中国最早出现的楼体建筑,等等,计有十个中国之最。

我们河南豫剧《下陈州》里老包铡国舅的事就发生在这里。淮阳境内至今仍流传着包拯下陈州(今淮阳县),铡了米里掺沙的四国舅,将粮中沙子筛出来,堆成了平粮台的故事。这也是“平粮台”名称来由的另一种说法。

是啊,当年极其繁华之地,如今空余一抔黄土。浮华若梦,烟云过眼。沧海桑田,凭谁可见?

三、鹿邑:天下第一与和谐社会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5)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邑县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的故里,也是李姓发源地。太清宫遗址、老君台等纪念老子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洲《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6)

谈到老子,就势必要谈到《道德经》。《道德经》分为上篇“道”和下篇“德”两部分,全文大约5000字左右,用辩证的理论讲了“道”与“德”的关系。这部著作所讲,对从政者是治国安邦之道,对黎庶来说是行为的准则。中国道教把此书奉为最高的经典,把老子奉为道教始祖,借助《道德经》的“道”字作为这个宗教的教名。而到唐代,由于唐王认祖老子,把道教奉为国教,同时对老子及李母屡加封号,使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

当今,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灾害频仍,有识之士不断发出警告。相比之下,老子哲学的基本主张就是“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恰是我们时代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思想,包括共产党现在倡导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领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大法则!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人在科学人文主义方面的贡献》一文中说:“现代科学的某些尖端,无非是老子哲学的具体例证而已。”

由于老子影响巨大,与老子有关的地方均引以为荣。老子出生地鹿邑太清宫,老子著述地灵宝函谷关,老子归隐地栾川老君山,都在打“老子牌”。老子故里,道家之源。李姓之根,道教祖庭。人文鹿邑,紫气浮天。各地,供奉老子的道观庙宇不计其数。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7)

在场面宏阔的老子文化广场,远远地,我看到老子塑像基座上那四个大字:天下第一。老子塑像上空,群鸟盘旋,时聚时散......

四、诸葛庐:南襄之争与胡耀邦之联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8)

早就心仪南阳诸葛庐,早就想来拜谒这位名闻天下、震烁古今的伟大智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是诸葛亮在汉中出师伐魏时上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出师表》中的话。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是陈寿《三国志》的记载。

这些,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都学过,耳熟能详。隆中,地名,现在湖北襄樊。长期以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也就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也就是今天河南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争论旷日持久,以致成了一桩历史上的“悬案”。

对于这个问题,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正文中写得并不清楚,只说诸葛亮在其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躬耕陇亩”。南朝宋裴松之注释时,引用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隆中”这个具体地名和它的方位。然而,《诸葛亮传》收录的《出师表》中,又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数语。那么,“隆中”和“南阳”这两个地名的关系如何?后人由于历史地理知识不足,往往混淆不清。这是造成“襄阳说”和“南阳说”两说并存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是一位集人类智慧与才能于一身的理想化人物,流芳百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自然是一笔难以估量的人文资源财富,极具卖点,所以襄南两地才会争得如此白热化。

谈到襄南之争,这里有一个故事:清朝有个叫顾家衡的襄阳人,后来到南阳做知府,南阳就请他断断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属于哪儿?我们在武侯祠就看到了这个人写的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分襄阳南阳。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9)

顾家衡两边都不得罪人,搁置争议、棋高一着。妙的是,千百年后,我们党的领导人胡耀邦也到此题了一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在武侯祠,看着清知府和亲笔题写的这两幅对联,我心里想:做事要认真,做人还是要境界啊。

五、许世友:刀剑诗和孝母路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10)

将军故里在信阳新县。据称,这里一个县出了35位共和国将军。

“传奇将军”许世友,我们都知道武功甚是了得。这次到了许将军故里,还领略了他的诗。那真是开门见山,干脆利索,快人快语,易看易传。

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到了胶东半岛,作战前动员,他先吟了一首激昂的诗:“胶东不太平,太平我不来。我来要打仗,打仗要死人。你们怕不怕?”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春桥一伙上窜下跳,出尽风头,许世友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极为反感,写了一首顺口溜,以示自己的愤怒:“戴眼镜,夹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

1976年,”四人帮“加紧篡党夺权的步伐,恶意诬蔑、陷害邓小平。许世友愤慨之极,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不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打它三百枪!”(网上多载为“三落三起理应当”,此番亲见,方知实为错讹)。“诸葛亮”喻指邓小平,“三落三起”指邓小平曲折的政治生涯。这首诗痛快淋漓,不仅表现了老将军对“娘们秀才”的愤恨和蔑视,而且明确表现了要和他所推崇的“诸葛亮”——邓小平一道,与“四人帮”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气魄。在将军故居展厅,我看到了这首如刀似剑的诗。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11)

在将军故居,还有一条蜿蜒在山坡竹林中被称为“孝母路”的小径,让我领略了将军的剑胆琴心。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扑通”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12)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许世友只好把老人家送回老家,母子这一别又是8年。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启程返家。那天,许世友翻身下马,见自家的门口走着一位老婆婆,衣衫褴褛,灰白的乱发犹如一堆乱草窝,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棉鞋,身上背着一捆柴。还是母亲认出了儿子:“你是友德娃吧?”“娘,我是友德啊!”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家面前,母子抱头痛哭。许世友为母亲擦擦眼泪,站起身,从母亲那弱小的肩头卸下那捆树枝背着自己身上。他想到自己年迈的老母至今还过着这种艰苦的日子,实在有愧,便又“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母子俩再次抱头痛哭了半个小时。“友德娃啊,你大老远来家一趟不容易,俺替你烧水喝。”许母颤颤地起身,回屋里烧水。跪在地上的许世友没有母亲的发话,就一直跪在那里。

这条小路,就被后人称为“孝母路”了。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13)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采取个人签名的方式议决个人遗体实行火化,当时的许世友作为中央委员,却令人惊讶地向中央公开申明,他死后要葬在母亲的身边,为母尽孝。毛主席和周总理破例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是唯一的一位。

一万年历史看河南,行走中原5000年历史看河南(14)

活着尽忠,死后尽孝。将军大义至情感动了中央领导。在将军墓前,我看到那一层层一摞摞清一色的茅台酒瓶,我知道,那里边盛满了全国人民对将军的爱戴、敬仰。家与国,忠与孝,乃至公与私,理与情,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体悟和深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