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厉害的帝王朱元璋:这位皇帝因杀出名
最厉害的帝王朱元璋:这位皇帝因杀出名不肯合作的读书人,该杀忽然有一天,朱元璋疑心这里边有猫腻,龙颜大怒,万钧雷霆之下,数百名地方官员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有人抗议“应该先立定了罪名,昭示天下,然后才能追究那些犯法的人“。可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只凭个人意志,他觉得有罪就要罚,怎么罚全是他说了算。朱元璋的杀人,多半属于法外酷刑。皇帝一人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独裁专制,任意用刑,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比如“空印案”。地方政府派官吏到户部来核准钱粮军需事宜,两地之间,道途遥远往返不便。如果吏部驳回申请,他们会用事先准备好盖了印的空白文书,就地修改,换了新文书交上去。严格按规定办事,这样做肯定不对。但大家都这么做,“空印文书”已经成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地方上做,户部知道,大家心照不宣。
来源|喜马拉雅FM赵冬梅老师的精品课《北大赵冬梅讲中国史》
编辑|核桃精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传世画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红袍、马脸的异人相,另一个黄袍、方面大耳的标准帝王相。历史学者对于朱元璋的评价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朱元璋是个伟大的皇帝,另一派人指出明太祖带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这负面的评价有历史凭据吗?
朱元璋嗜杀。在功臣问题解决上,方案就是杀;贪腐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杀。从肉体上消灭,这样的解决方式很彻底。
朱元璋的杀人,多半属于法外酷刑。皇帝一人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独裁专制,任意用刑,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
比如“空印案”。地方政府派官吏到户部来核准钱粮军需事宜,两地之间,道途遥远往返不便。如果吏部驳回申请,他们会用事先准备好盖了印的空白文书,就地修改,换了新文书交上去。
严格按规定办事,这样做肯定不对。但大家都这么做,“空印文书”已经成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地方上做,户部知道,大家心照不宣。
忽然有一天,朱元璋疑心这里边有猫腻,龙颜大怒,万钧雷霆之下,数百名地方官员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有人抗议“应该先立定了罪名,昭示天下,然后才能追究那些犯法的人“。可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只凭个人意志,他觉得有罪就要罚,怎么罚全是他说了算。
不肯合作的读书人,该杀
朱元璋杀的最多的,除了功臣,就是读书人。
他最恨的就是读书人不合作。改朝换代之际,读书人忠于前朝,不愿出来做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朱元璋看来,不合作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苏州有姚叔闰、王谔两个书生,朱元璋想用他们,但这俩人买通官府编造理由不肯进京。事发之后,他们被砍头,抄家!朱元璋仍然觉得不解恨,亲自写一篇文章,“讲道理”给世人听,说他们身为王臣,被皇帝召用了却辞不上任,是存了外心,杀身诛家并不过分。
华夏传统从来都是允许士大夫不合作的。皇帝拥有政统,凭借政治权力统治国家;道统则靠孔门弟子一脉相承。读书人在政权之外传承、探求修齐治平之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来去自由。“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到了朱元璋这里,却变成了重罪。
只信任自己的皇帝在朱元璋的眼里,好官凤毛麟角,贪官比比皆是。他已经杀了很多贪官污吏,惩罚不可谓不严,还是“能得善终得少”,难道朱元璋赶上的就真是一个官僚“俱系奸贪”的坏时代吗?
不,朱元璋唯一相信的,只是他自己。朱元璋是一个安全感的极度缺乏的人,他对人性缺乏最起码的信心,他就认为这普天之下,除了“予一人”,就没有德才均备讲究廉耻的人。
朱元璋亲自制定了地方官的《到任须知》,一共三十一条,事无巨细,一一画定,要求官员勤读此纲领。相比之下,宋真宗御制的文臣七条: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徳,四曰责实,五曰明察,六曰劝课,七曰革弊。宋真宗相信人是有道德可以自律的,朱元璋彻底不信。
朱元璋“取天下于群盗,救生民于涂炭”,可以说“得国之正,非唐宋所及”。现代有学者认为,正是这种“得国之正”赋予了朱元璋肆无忌惮地伸张君权的合法性。然而,“得国之正”也不能来解释这种“以一人而治天下”的荒唐。
朱元璋的成就不可忽视,但是他没有高明的政治手段和一个政治家的胸襟也是事实。所以,评价一件事物,还需全面客观分析,理性崇拜和摒弃。
关于主播:
赵冬梅老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修宋史,讲授中国古代史、《资治通鉴》选读、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专题,兴趣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态、社会生活等。关注晚唐至北宋事、政治、社会生活。
赵冬梅老师从制度、文化、社会生活三个方向讲解塑造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隐形逻辑,从细节处还原真实历史。
关于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平台,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不用看,听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