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官服图案和衣服是一体吗?古代的官服与戏服

古代官服图案和衣服是一体吗?古代的官服与戏服戏服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其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蟒、帔、靠、褶、衣,其中的“蟒”是帝王将相等高中身份人物所通用的礼服,通常被称作“官衣”,有龙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等;“帔”是各级官吏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穿的常服,包括皇帔、生帔、旦帔等;“靠”是武将通用的戎服,分硬靠、软靠、女靠、霸王靠、改良靠等;“褶”是一种斜领长衫,主要有小生花褶、素褶、女花褶子、老旦褶子等;“衣”是除前面四大类外的其它所有戏服的统称,一般归纳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4个部分,常见的有氅、宫衣、抱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还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龙箭、团花箭衣、平凡箭衣。在一般的剧团里,这些戏服是分两类衣箱装的,大衣箱里装文戏服,二衣箱装武戏服。在封建社会,大衣箱是很尊贵的,任何化好妆的演员不能坐在上面,因为大衣箱里装有帝王服饰,如果坐上去,轻则罚跪,重者罚打。因为青衫品级最低,故被用

□李丹

古代官服图案和衣服是一体吗?古代的官服与戏服(1)

1874年拍摄于北京的身穿戏服的演员

古代官服是封建统治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历史可追溯到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而古装戏曲,作为华夏一种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古装戏曲服装基本上是按照“唐式” 来制作的。

古人的官服与民服的区别,在于衣服的质料、色彩、花饰等构成等级之差别。官服用绸、缎、锦、绣、绢、绮等料,民服以布作料,故百姓又称“布衣”。 就颜色而言,皇帝着黄袍,官员按品级分别着紫、红、绿等色;平民着白衣,故此有的朝代,百姓又称“白衣”。 至于花饰图案,更有讲究。皇帝穿龙袍,皇后着凤服;皇帝戴天平冠,皇后及官夫人为凤冠,官员有纱帽、朝靴等等,以作区分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就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官服来讲,除服式有变化外,在颜色上也有变化。其中唐代的服色制度横跨千年,该时期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古代服饰改革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唐代纺织业很发达,能生产绢、绫、锦、罗、布、纱、绮、绸、褐等。丝织品花色繁多,光彩夺目,为服饰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唐代服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形制富于变化。胡服颇为盛行,女服艳丽多彩。

唐代官服品类繁多,加上皇帝的服饰,计有三四十种。唐代做官的多是文官,徒有虚名的闲职及下级官吏,他们的衣饰是官服中较低级的一种,即所谓青衫。衫的样式和袍差不多,也用圆领大襟,穿时里面不用衬领,露颈于外。衫的袖子则以宽博为主,但与衫长比例匀称。衫长没有定例,文儒所穿者以长衫为多,其长过膝。衫的颜色是区分尊卑等级的一大标识。唐代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七品以上绿袍,无鱼袋。“州级” 长官,加刺史等,不管品级如何,一律着大红袍。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

所谓蟒袍,是上面绣有蟒形图案的长袍。官员中,一至三品为九蟒五爪,四至六品八蟒五爪,七至九品五蟒四爪。补服,是加在蟒袍外的外套,文武官各不相同。明清时期,文官补服在中间正方形图案上绣有飞禽。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未入正统之流的为黄鹂。武官补服居中方形图中绣的是猛兽,如一品为麒麟等。按察使、御史等司法、监察官员,一律身穿獬豸补服。自古以来,獬豸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神羊,能辨是非曲直,故作此图形。

因为青衫品级最低,故被用来比喻卑微的小吏。白居易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小官。白居易生活在国势由盛转衰的中唐时代,白居易担任左拾遗以后,向宪宗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政治措施,结果因触犯了豪权贵族的利益,被降职做九江郡的司马。一天,有文友来访后归去,白居易赴湓浦口送别。当时夜色已晚,船上有人弹琵琶,清脆动听,宛然有京都韵味。询问后得知她本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跟随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如今年岁大了,容貌衰老,便嫁给一个商人。白居易由此联想到自己由京官贬为外任两年的经历,因而作了一首长诗《琵琶行》,朗诵给她听。诗的最后写道:“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语道破人生的无奈和落寞。

戏服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其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蟒、帔、靠、褶、衣,其中的“蟒”是帝王将相等高中身份人物所通用的礼服,通常被称作“官衣”,有龙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等;“帔”是各级官吏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穿的常服,包括皇帔、生帔、旦帔等;“靠”是武将通用的戎服,分硬靠、软靠、女靠、霸王靠、改良靠等;“褶”是一种斜领长衫,主要有小生花褶、素褶、女花褶子、老旦褶子等;“衣”是除前面四大类外的其它所有戏服的统称,一般归纳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4个部分,常见的有氅、宫衣、抱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还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龙箭、团花箭衣、平凡箭衣。在一般的剧团里,这些戏服是分两类衣箱装的,大衣箱里装文戏服,二衣箱装武戏服。在封建社会,大衣箱是很尊贵的,任何化好妆的演员不能坐在上面,因为大衣箱里装有帝王服饰,如果坐上去,轻则罚跪,重者罚打。

在戏服的图案和花纹制作方面,等级十分严格,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有时还会被官府治罪。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舞台上的戏服虽然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却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节之别,这也是戏服的一个特点。

在戏曲中,翎子不仅可以表示身份,还可用以表现剧情和人物思想感情。戏装中的翎子,一般是用雄野鸡(野雉)的尾部长羽制成,故又称“雉毛翎”。 翎子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光亮艳丽,戏曲人物插上它,更显英姿。当然,翎子也不是不分人物,乱插一气的。一般规定,“正统” 人物不插翎子,如演“三国演义” 的戏本,刘备代表正统“汉室”, 故蜀兵将官一个都不插翎子。但曹操的魏军和孙权的东吴军等,就有不少人头上插翎子,如吕布、周瑜、张郃、夏侯渊等人物。另外,女将头上也有不少插翎子的,显得英姿飒爽。因为,女子不入“正统”, 像杨门女将中就有插翎子的。又如“番邦” 不入正门,也插有翎子,如此等等。

在历史上,翎子曾用来表示舞蹈动作,先前是拿在手上的,后来才改为插在头上,这情形远在周朝就有了。当时帝王祭祀天地、祖宗或朝拜庆贺宴乐,歌女、侍从在席前,往往右手执野鸡尾巴毛做成的舞蹈器具,左手拿着一种像排箫样的乐器,翩翩起舞,用以助兴,还有让武将手执兵器起舞的,如舞剑之类。现在的古装戏曲,头插翎子,既用以表示舞蹈动作,又有装饰美,并且还能表示人物思想感情之变化。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当他行苦肉计下令打黄盖后,见诸葛亮不露声色,便气得怒火中烧,拔剑要杀诸葛亮。此时,周瑜便用掏翎和衔翎,挥舞头上翎子的动作来表示他此时的怒意,而当诸葛亮洞察其意时,周瑜神情异常震惊,头上的两根翎子直竖起来,尾梢不住地颤抖,用以暴露周瑜内心的恐惧不安和束手无策。

除戏衣外,还有头盔、靴鞋、战旗、玉带等配套戏服饰物。如将帅出征时穿大靠,这大靠配上两肩飞袖、胸背处绣护心镜,胸腹处凸绣出虎头的甲衣,背后插着4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头上的战盔和脚上的战靴,能表现军令在身,披挂上阵的雄姿。大靠下身作开裂形状,分上下两层嵌有八件一并的比裙,专用于配合表演上下战马的动作。将帅手中持马鞭或刀枪,在走圆场、跨马、对打时,比裙飘动,夸张和美化了动作,显示出沙场将帅勇悍威武的气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古代服饰及戏曲文化,至今仍在熠熠闪光。古代的服饰文化,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古代官服图案和衣服是一体吗?古代的官服与戏服(2)

历史上的清朝皇帝穿的龙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