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长尾为景去世后,继位的是他最喜欢的儿子长尾晴景。但这个人没有服众的本事,所以经常被国内的其他势力轻视。这个时候,他就想到请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长尾景虎回来。长尾景虎确实有才华,帮助哥哥稳住了地位。哥哥地位稳住的同时,自己的声望也水涨船高,俨然要超过哥哥。这时候,长尾晴景坐不住了,他联合其他势力准备讨伐长尾谦信。但被人打败了。协商之后,长尾晴景隐退,长尾景虎上位,国内的乱局,也逐渐平定。当时日本的规矩,没有继承权的幼子常常被送去出家。于是长尾景虎被送去春日山麓的林泉寺出家,师从名僧天室光育,学习禅与文武之道。咱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对阵双方。上杉谦信,本名长尾景虎,是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的小儿子。因为出生的享禄三年(1530年)是虎年,所以取名景虎。守护代,是本国“守护”的代理职,就是代理负责国家事务的官职。所以长尾为景,是当时越后国的一把手。上杉谦信(游戏图))虽然长尾为景有实力,但内部并没有做到

如果我提一个曲子,《天与地》,知道的朋友可能不多。但我提这个曲子的编曲之一,相信知道的朋友会成十几倍的增长。这个编曲,就是日本花样滑冰运动员,羽生结弦。这首曲子,也是他参加今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时,放的背景音乐。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1)

羽生结弦比赛图

他为什么会放这首曲子呢?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和这首曲子相关的主人公观念相合,都希望自己能不断战斗。这首曲子所描述的主人公,就是被称为“越后之龙”的上杉谦信。越后,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大致位于现在的日本本州岛新潟县一带。上杉谦信,的一生,就是不断战斗的一生。如果要选出一场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战争,那一定是川中岛合战。合战,是日本人在冷兵器时代,对于硬碰硬战争的一种称呼。放眼整个战国时期,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很少的。势均力敌的双方,以毫无保留的觉悟,锐意一战了结战局,是这场战争最大的特点。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场让日本人津津乐道的战争。

龙虎之争

咱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对阵双方。上杉谦信,本名长尾景虎,是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的小儿子。因为出生的享禄三年(1530年)是虎年,所以取名景虎。守护代,是本国“守护”的代理职,就是代理负责国家事务的官职。所以长尾为景,是当时越后国的一把手。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2)

上杉谦信(游戏图))

虽然长尾为景有实力,但内部并没有做到统一,而且纷争还很频繁。这种动荡的局势,一直持续到长尾为景去世。据说他去世的时候,长尾景虎是穿着铠甲送葬的。

当时日本的规矩,没有继承权的幼子常常被送去出家。于是长尾景虎被送去春日山麓的林泉寺出家,师从名僧天室光育,学习禅与文武之道。

长尾为景去世后,继位的是他最喜欢的儿子长尾晴景。但这个人没有服众的本事,所以经常被国内的其他势力轻视。这个时候,他就想到请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长尾景虎回来。长尾景虎确实有才华,帮助哥哥稳住了地位。哥哥地位稳住的同时,自己的声望也水涨船高,俨然要超过哥哥。这时候,长尾晴景坐不住了,他联合其他势力准备讨伐长尾谦信。但被人打败了。协商之后,长尾晴景隐退,长尾景虎上位,国内的乱局,也逐渐平定。

当时长尾景虎所在的越后国,属于关东地区管辖的范围。当时关东地区的总负责人,叫上杉宪政,属于徒有虚名,没有实权的人物。那会儿的上杉宪政被人打得抱头鼠窜,求助长尾景虎。但上杉宪政也不傻,他知道得给长尾景虎一些好处,于是收长尾景虎为养子,并且答应把关东地区负责人的位置交给他。长尾景虎答应了,出兵相助,并且改名为上杉政虎。

那上杉谦信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川中岛战役结束很长时间之后,上杉政虎出家所得的法号。也就是说,谦信是他的法名。所以上杉谦信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拼凑出来的,并不是他的本名。

介绍完上杉谦信,接下来咱们说说武田信玄。他被称为“甲斐之虎”。有上面越后之龙的介绍,这甲斐,您肯定知道指什么了。没错,就是甲斐国。它大致位于日本本州岛的山梨县。与上杉谦信不同,武田信玄一家,一直就是甲斐国的负责人。武田信玄本名武田晴信,是家里的嫡长子。为啥后来改名武田信玄了?和上杉谦信一样,也是出家了,“信玄”是法名。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3)

武田信玄(影视图)

这武田信玄不愧是“甲斐之虎”,他是真的虎。因为老爹武田信虎为政暴虐,他一气之下,直接给亲爹给流放了,然后自己继承了老爹的职位。他这么做,自然引来了众人的不满。经过一番波折,他平定了不满的势力,在甲斐算是站稳了脚跟。

因为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在川中岛合战的时候,都不叫这个名字,但为了方便,咱们下面就用这两个名字进行讲解了。

那这个一龙一虎,为什么会打起来呢?从刚才对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国家离着不近不远。别看不近不远,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很深的牵绊的。这个牵绊,就是二者中间的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信浓国。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4)

日本战国地图

在本州岛中,信浓国的地理位置算是非常不错的。南部有以诹访湖为中心的诹访盆地,中北部有以千曲川、鹿曲川、布施川经过冲击而形成的大平原。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皇家钦定的牧场,信浓“十六牧”所产地马匹,乃是全日本屈指可数的良马。

按说地理位置好,就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政治方面应该有所建树才对。但因为许多原因吧,信浓国非但没有成为本州岛中号令群雄的角色,相反,信浓的守护,早早地就被消灭了。

没有守护了,基本就是群龙无首了。信浓国出现了貌合神离的情况,因为地理环境,分为南北两部。南信浓主要的领导者是小笠原家族,而北信浓,就热闹了。主要领导者有七个家族,分别是村上、高梨、须田、屋代、岛津、栗田和井上,这七个家族,被称为“北信浓七将”。

因为咱们要讲的内容,是和北信浓有关,所以南信浓的事情,在这就不多说了。

别看北信浓是由七家控制,但关键时刻,他们是真的抱团。众人拾柴火焰高,七家抱团之后,实力也不容小觑。

但打别人还行,碰上甲斐国的武田信玄,就只有认怂的份儿了。

那武田信玄为什么要打信浓呢?很简单,就是和他们相比,信浓国富得流油。甲斐国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当时国内在搞釜无川治水工程,只不过还没有完工。为了武田家的存续和发展,武田信玄必须要把富产大米和战马的信浓给拿过来,这样才能保住甲斐国生存的最低线。

这其实就和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国家性质一样,都是为了生存而抢夺生产资源。

既然北信浓七将打不过武田信玄,那就找援兵吧。所以他们找到被誉为“正义的化身”的上杉谦信,希望他能帮助他们夺回信浓老家。

那为什么去找上杉谦信呢?有人说谦信一生是为了正义而战,在自己一生的征战中,几乎都是为了帮助别人。这就和春秋时期的霸主很像,小弟有需要求助大哥,大哥自然会出手相助。

但如果详细分析当时武田信玄的进攻路线的话,不难看出,上杉谦信这场仗,也是为自己而打。武田信玄攻占了信浓国大部分地区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的川中岛进发。那里距离越后国的春日山城,也就是上杉谦信的老家,仅六十公里左右。为了防止武田信玄进攻越后国的最后防线,必须全力抵制。

武田信玄也知道北信浓七将投靠上杉谦信的事情,如果上杉谦信控制了川中岛,那对他统治信浓国十分不利。

所以川中岛,成了双方拼死相争的地方。

互相牵制

川中岛合战,主要发生了五次,其中第四次,最为激烈,所以咱们这次要说的就是第四次。但前三次,咱们还是要简单说一下。在川中岛之战之前,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双方,没有发生过交锋。所以第一次川中岛合战,是双方的第一次接触。那一次,武田信玄见识了越后国骑兵的厉害,而上杉谦信的部将,也认识到了武田信玄的谋略。

第二次和第三次,双方基本是坚守不出的态势,最后有人从中调和,双方才罢兵撤退。

如果细致分析川中岛的前三次战争,可以看出两人用兵的特点。日本战国时代的军事书籍评价两人的用兵特点:

武田信玄以正兵作战,而上杉谦信则以奇兵当正兵。所谓正兵,就是光明正大的派出队伍。所谓奇兵,就是不让对方知道的部队。《孙子兵法》中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对于熟读《孙子兵法》的双方,这点是最为清楚的。武田信玄虽然擅长用正兵,但也不是一股脑的冲杀,搞一个大力出奇迹。而是会避免正面硬碰,选择让敌人露出破绽之后,再给予毁灭性打击。那面对上杉谦信这样强大的对手,武田信玄自然会打起十二分的警惕。所以前三次战争,是雷声大雨点小。但这个结果,可不是上杉谦信能接受的。这会打仗,不是过家家,没人能陪着他这么耗着。

信浓的争夺没有结果,战争肯定不能结束,这是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所以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双方战意十足。

这次争夺的目标,是信浓国中部的,海津城。这个不是信浓国原本有的城池,而是武田信玄占领信浓国的部分区域后,为了牵制上杉谦信而建立的一座城池。这座城池,处于上杉家族和武田家族势力的交界处。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5)

海津城

据说,武田信玄一生很少筑造城池,因为他坚信一个理念:“人即城,人即垣,人即池。”所以他觉得团结人心,就是最坚固的城池。这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会把自己实行暴政的亲爹给流放了。

永禄四年,也就是公元1561年的8月14日,上杉谦信率领大约一万六千人出发了。把五千人留在善光寺附近作后卫,然后率领另外的一万多人挺进到妻女山扎营。这妻女山是位于海津城南侧的一座山,从这座山上可以俯看整个海津城。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6)

上杉谦信(蓝队)驻扎位置为妻女山

当时武田信玄并不在城里,但听闻这件事,他也率大军进驻海津城。他带的兵加上城里的守军,大约有两万人。

一万对两万,双方就在兵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开战了。

生死相搏

双方最开始还是互相试探,没有一上来就出现疯狂的厮杀。最先坐不住的,是武田信玄。他接受了军师山本勘助的建议,由高坂昌信率一万两千人的别动队夜袭妻女山,他则带领剩下的八千人则守候于山前的八幡原上,等到上杉谦信撤退的时候,伺机围剿。

这个作战方式,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啄木鸟战法。这就是根据啄木鸟捕虫的情景而想出来的。啄木鸟在捕虫的时候,先在树的一面啄洞,然后到另一面等着。当虫子惊慌失措地跑出来的时候,就刚好落入啄木鸟的口中。这种战法,适合人数占优的一方使用。

武田信玄计划的特别的好,但在实践的时候,却出现了重大纰漏。

这个纰漏,就在城中升起的炊烟上。

9月9日傍晚,上杉谦信站在山头望着海津城的时候,发现城中冒起浓密的炊烟。当时日本的饮食习惯,其实和古代的中国一样,基本是吃两顿饭。上午一顿,下午一顿。这平白无故多冒出来一顿,那肯定就是有事儿。所以上杉谦信抢先把军队撤下妻女山,并夜渡千曲川,在黎明时分来到八幡原。

第三次川中岛之战:日本战国时期的龙争虎斗(7)

上杉谦信(蓝队)和武田信玄(红队)双方对阵分布

这个时候,天降大雾。趁着雾气,上杉谦信抢攻刚刚到达八幡原的武田信玄部。

面对从天而降的敌人,武田信玄没有选择撤退,而是硬抗。他要等奇袭的队伍杀过来,自己来个里应外合。所以他采用鱼鳞阵进行防守。这里的鱼鳞阵,我认为应该是方圆阵。因为相较于鱼鳞阵,方圆阵更适合防守,而且防御性更强。

面对武田玄信的防守,上杉谦信选择用车悬阵进攻。这个车悬阵,是上杉谦信的拿手阵法。阵中间是指挥者,其余各队成放射状摆开,像风车的翼一样转动,轮流攻打敌军。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车轮战。

上杉谦信的前部,是猛将柿崎景家的一千五百人,他率军冲入武田信繁的阵中。这武田信繁是武田信玄的弟弟。当时的武田信繁部,只有七百人。武田信繁确实顶不住。如果要是派兵增援,那势必会破坏阵型。所以武田信玄忍痛,牺牲了自己的弟弟。

破坏阵型,是上杉谦信最想做到的。所以他观察了对方的布阵之后,选择引诱武田信玄的大儿子武田义信。武田义信确实是年轻气盛,中了诱敌之计,防守阵型遭到破坏。看到阵型破坏,六十三岁的老将山本勘助,率领两三百人冲进最危险的越后军中央,在身受八十六处重伤后壮烈战死。

阵势已破,过不了多久,武田信玄就会全军覆没。但他没有放弃,仍旧在等,等最后的希望。

果然,希望来了。奇袭妻女山的一万二千人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由于支援部队到达,让上杉谦信军腹背受敌,只好停止进攻,并向善光寺方向撤退。那里还留有五千人接应。武田信玄也没有追击,第四次川中岛之战,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双方基本打了一个平手,在信浓的势力范围基本没变。看似打了个寂寞,但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通过这一战,武田信玄知道上杉谦信不好惹,所以放弃北上的计划,选择南下发展,攻打骏河国。上杉谦信呢?他本身的目的就是想不要让武田信玄再往北发展了,这一仗,让他见识了自己的实力,保证了自己的安全。那当时求助的北信浓七将呢?上杉谦信扶持这些人上位,作为自己的一个屏障。

虽然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是两国的负责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彼此的认可。我想,有这样的对手,也足以慰平生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