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徐州第一中学的前身是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民国二年(1913),由江苏都督程德全批准计划在徐州设立,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导致学校设立推迟,直到1917年10月才正式在徐州开办,第一任校长是张援,第二任校长是张倚。省立第十中学校创建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在徐州一中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毕业后,对母校的感情一直浸泡在最美的记忆洪流里,每每路过夹河街,总要往校内张望两眼,如果不是门卫把守严格,一定会走进去再看看,看一眼上课的教室,登一下早自习的假山,转一圈多次拿过万米长跑亚军的操场,临近毕业还把校内的美景咔嚓咔嚓拍了一胶卷,往日上学的场景总是历历在目。张黎星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薛立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两位老师以严治学著称,当年的言谈举止或许他们早已忘记,可却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上,认真做人,用心学习,谆谆教诲至今仍在大家的血液里流淌

文/于克南

2019年7月9日,去徐州市档案馆查阅资料,还没走进前台,馆员叶剑飞已经挥了挥手,并问到:“于老师今天带茶杯了没有?”如果忘了,剑飞就会沏一杯清茶放到我经常用的电脑桌上。友情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到一杯清茶就可以一辈子也忘不了。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

来到前台,剑飞就给我介绍了一位年轻女教师,她是某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最近才分配到徐州一中工作,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考证徐州一中的前身是不是云龙书院,她非常认真,已经查档了一天,可是一无所获。

对此,我也是一无所知,因此只能告诉她检索的技巧,或许能在往日的故纸堆里找到蛛丝马迹。

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在徐州一中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毕业后,对母校的感情一直浸泡在最美的记忆洪流里,每每路过夹河街,总要往校内张望两眼,如果不是门卫把守严格,一定会走进去再看看,看一眼上课的教室,登一下早自习的假山,转一圈多次拿过万米长跑亚军的操场,临近毕业还把校内的美景咔嚓咔嚓拍了一胶卷,往日上学的场景总是历历在目。张黎星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薛立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两位老师以严治学著称,当年的言谈举止或许他们早已忘记,可却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上,认真做人,用心学习,谆谆教诲至今仍在大家的血液里流淌。像党振涛、冯宪章等老师至今仍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时不时在同学群里互动,浓浓的师生情一直陪伴着大家。我去爱登堡国际学校给孩子们讲《云龙山的故事》,本来距离不算太远,骑车也就是一刻钟的功夫,可是冯老师早已安排好专车接我,还非接不可。从心底佩服这一代老师,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直都是学子们学习的楷模。

因此,母校的建校史也就放在了心上,一旦看到相关历史文献便及时摘录,还有几次登录各大院校图书馆用关键词去搜索,时间已过了两年多,可是搜集的资料却寥寥无几,不过这当中还是有几份资料比较珍贵,对徐州一中的建校史的揭秘算得上拉开了序幕。

清末以来,西学东渐,民国成立以后,新式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教育,有了新学制新课本,和明清时期的儒学有了非常大的区别。

省立第十中学校创建

徐州第一中学的前身是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民国二年(1913),由江苏都督程德全批准计划在徐州设立,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导致学校设立推迟,直到1917年10月才正式在徐州开办,第一任校长是张援,第二任校长是张倚。

1918年10月10日,江苏省第二届省议会举行第一次常年会,校长张倚提出了《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完全建筑五年计划书》,此文被载入《江苏省议会第二届第一次常年会议决案类编》,这份计划书是目前查阅到的有关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创办比较详细的一份文献资料。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2)

《江苏省议会第二届第一次常年会议决案类编》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3)

校长张倚《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完全建筑五年计划书》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4)

校长张倚《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完全建筑五年计划书》

文中概述了省立第十中学创办由来,以及五年时间把学校规模全部落实等计划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省立第十中学校和徐州中学堂毫无关系,两者管理主体不同,经费来源不同,之间没有沿革关系。

文中讲:“徐有中学昉自清季,向归徐州府道管理,常年经费取自铜沛之微山湖田租及宿迁县之庙捐、湖捐等项,校址即借用旧日之察院,故费专而事易举也。洎至民国成立,江苏都督定第十中学校於徐州,彼时省有附税非常充裕,正当委员筹办而政变猝至,因之中辍,失此时机良可慨已。目下虽已实行民国二年之原策,使第十中学校成立於彭城,倚以为虽成立犹未成立也,凡一学校必有形式精神二种,二者相较似形式后於精神,不知形式不完精神,即无所丽附,况并简单之形式而无之管理训练,固难於著手,最大缺点为无从唤起学生爱校之心。”

文中“倚以为”的“倚”指的是写这篇计划书的校长张倚。“察院”指的是督学察院,光绪三十二年(1905)改为徐州中学堂。督学察院旧址位于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

张倚开篇介绍了徐州中学堂的管理、经费、地点,结论是徐州中学堂的开办比较容易,省立第十中学校的创建比较难。依据民国本《铜山县志》的记载,“云龙书院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改为徐州中学堂,三十二年改为铜山县官绅公立高等小学堂,后又改为铜山县立高等小学堂。”虽然两者开办的都是中学,但是一个是省政府创建,一个是地方政府开办,并没有改徐州中学堂为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所以两者不存在沿革关系。

张倚接着讲到:“徐州之无公产可借无民房可租,历年筹备员及地方人士久已沥陈在案,倚至徐州租赁校舍始觉困难之处,实有过于前人之所言,遂迭次呼愿请求,业蒙省长令财政迅速拨二万元,实行第一次建筑,姑不论未能立行拨放,即放出仍不过两级学生之计划,诚如黄议员炎培所谓枝枝节节而为之者也。”

江苏省立第十中学筹备时,既借不到公房也租不到私房,经多次向省长请求才批准拨付贰万元。这点钱太少了,不能一次性解决建校问题,所以教育家黄炎培说这是不注重根本,是对教育重视不够的表现。

张倚从创办江苏省立第十中学的必要性出发,就建设一座完整的四个年级的学校所需经费提出了三大理由,文中讲到:“况徐州为古今人才辈出之乡,为今日全国铁路交叉之点,他日发达未可限量,谋始之不减必为将来地方之羞,即为吾苏言教育者一大缺憾,故不能不就完全建筑一方面著想,查本届省议会议决教育经费确定具体计划一案,所具三大理由,由固为各校之所同,其中所言同类之中以何校为最急,夫中学中之不完备而急须建筑之处,孰有过於本校者?论时局之需要,社会之要求,无公产之可借,无民房之可租,在在为完全建筑不容或缓之理由谅久,在神明洞鉴之中故儗请八年度教育经费之临时费,恳请电主聚为本校建筑之用,使本校完全成立,其他可以稍缓之,校於九年度十年度等年次第行之,如是凡江苏不完备之学校不数年间而俱已,完全成立矣。兹谨儗本校近五年计划意见如下:

本校建设徐州,来学者多为附近子弟,故以实科为宜,既定八年度完全建筑,自应由八年度起招生双级以上符本省通例,惟徐州地方虽称交通便利,而建筑工人之缺乏,木料运费之奇贵,实为他县所无比,筹备建筑时不能不大为注意,兹酌定校址四十亩,即在第七师范学校让予基地之上缭以修垣,约三百丈,其间校舍数目约三百余楹,价约十万元,校具、图书、仪器约三万元,共约十三万元,详列於后……”

从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校址是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出让的。1927年,两校合并,成立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校。

1920年,江苏省教育厅对直接投资创办的学校进了统计,江苏中等以上学校计61所,这些学校都有成立年月、校舍情况、学生级数等介绍。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位列其中,介绍有单独一页。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5)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6)

表中记载:
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校舍情况:本校校址约六十亩,外围以砖墙为长方形,新建校舍在其东南部,业已告竣者有前后两排,共计五十四间,第一排教室事物室,第二排为学生寝室,光线空气极充分,西南建徐式平房十五间,为教员卧室,再西为学校园中部,有池横贯东西,池西北建民房十五间,为手工教室及教员卧室,东北为大运动场,应用房舍犹缺自修室、饭厅等屋,刻以经费困难不能进行,实为憾事。校长是张倚,教职员工25人。学生级数是四级,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在校生158人。没有毕业生。经费,银一千三百元。分科情况:本校教授倾向实科方面,但目下校舍不敷分配,仪器不敷应用,故尚在筹备期间。教育注重之点:教授理想与实用兼重俾学生将来有升学或生活能力训育,注重言行相符,知行合一。

历届毕业人数一栏写的是无,并把原因注明:“本校六年十月成立,尚未届毕业之期。”根据这段记载也可以判断省立第十中学校和徐州中学堂之间没有沿革关联,如果两个学校合并了,那么徐州中学堂当有应届毕业生。

第二任校长张倚是江苏议会议员,在推动江苏教育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民国二年,张倚在江苏省议会第一届常年临时会议上对两江师范学校校舍被部队进驻提出质问,要求民政长对此答复。徐州一中《校志》记载为张锜有误。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7)

《江苏省议会第一届常年临时会议决案类编》

1919年初稿的《铜山县志》在《内外城图》中标注了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并把学校占地情况画在图中。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8)

民国本《铜山县志》

《江苏省议会第二届第三年常临两会议决案类编》记载了民国六年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的年度决算。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9)

《江苏省议会第二届第三年常临两会议决案类编》

黄炎培题序

1924年5月9日,教育家黄炎培给包括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在内的各校投考须知题序。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0)

黄炎培题序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1)

投考须知目录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2)

《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投考须知》

十中和七师合并

1927年,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七师范中学校合并,成立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校,关于此段沿革,1932年江苏教育厅编审的《江苏教育概览》中有介绍,文中记载:“该校系由前省立第七师范及第十中学两校合并改组而成。前七师校址在城内东南偶,创办于民国元年,前十中校址在北关外,创办于民国五年。十六年夏,国军抵苏,省校改组,遂合并七师十中两校,改名为江苏省立徐州中学。”

江苏省立第七师范中学校校址位于今公园巷小学。两校合并后,这里是初中部,夹河街是高中部。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3)

第一任校长张援

根据徐州一中《校志》介绍,第一任校长是张援,泰兴人。江苏省教育厅任命为校长。1918年7月18日因病辞职。

多次查找张援任命书无果,省议员名单中的张援是靖江人,泰兴和靖江交界,估计《校志》写错了。如果依照《校志》记载,张援是第一位校长,那么张援是一位可以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是一位满腔热忱的爱国学者。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期当选省议会议员,参与办校,著作颇丰,编著出版有《中华农业地理》(1917)、《日鲜旅行记》、《大中华农业史》(1921年)、《老农今话》(1927)、《中国农业新史》、《田间诗选》(1934)等。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4)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5)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6)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7)

张援,胸怀天下,心系国家,勇于担当,把创办新学作为自己的使命,主张新文化运动。

1915年3月,上海《家庭杂志》创刊,在祝词中,张援写到:“余年十八,从塾师读《左氏春秋》,至夫子之家事治一言,不禁穷笑曰:大丈夫亦治国平天下耳,区区家庭事,安足挂齿颊哉?及今思之,实大谬不然,盖家庭之责,虽多系於主妇之手,非丈夫所有事,然而国所由立,民成之,民所由为圣、为贤、为豪杰,实家庭有以成之,是故有太任之主家庭,而后有文王之圣,有孟母之主家庭,而后有孟子之贤,其关系顾不重哉?今者国不振而民不强,揆厥原因,端在家庭教育之不脩,余友真如先生有慨乎此,宣扬大愿力,补救旧家庭,本平时一片热忱,寄託於杂志,余不文,於其发刊之初,谨磬香颂祷曰:家庭杂志万岁!”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8)

徐州第一中学新校区,说说徐州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19)

张援满腔救国热情,在日本考察学校教育期间,演讲时说到:“今日中国危险极矣,旧道德已堕落无遗,新道德又破碎输入,当此之时,非注重人格不可。人格云者,即孟子之所谓大丈夫,必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方可为人,方可言救国。”

由于张援长期被病魔缠身,后于苏州皈依佛门,法号一留,1949年坐化。

本文草草写就,错误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