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在我们今天看来,“姓氏”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在先秦时期,二者的区别可就大了。春秋战国以前,姓和氏是两码事儿。《左传》中的一段话是对姓、氏差异最经典的解释:“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其实,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贵族生来就有姓,但只有有了封地后才会有自己的氏。所以,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继承姓,而其他儿子会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可以说“氏”是“姓”的分支。比如楚国文学巨匠屈原,他的先祖原本是楚武王的儿子瑕食,瑕食的采邑在屈,后人就以屈为氏。因此,屈原其实原本也是和楚怀王同为“芈”姓,其姓名完整来说应该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姓”与“氏”原本是两回事别看这些姓氏很少见,但在先秦古姓中却扎堆。假如现在还多拍几部先秦电视剧,相信大家的生僻字库容量一定会大大提升。看到这里,不少人开始担心,先秦古姓这么少,当时又多喜欢用单字为主,那得多少人同名同姓呀!其实,在先秦古代,姓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只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1)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2)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3)

一部《芈月传》让观众对先秦文化产生了新的兴趣。然而,在初次看到“芈月”二字时,不少人可被这个“芈”字难倒了。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4)

这个看起来像“半”字的汉字到底读什么?又是什么意思?这些我们当下并不熟悉的汉字,其实在先秦古姓中却十分普遍,随着岁月的变迁,有些“姓氏”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相传在盘古开天地时,“姓氏”就已经产生。据文献可考的先秦古姓主要包括黄帝之子十二姓、祝融八姓等,大概有30个,像姬、姜、子、嬴等是我们现代人比较熟悉的。当然,也有不少我们看起来十分生僻的姓,比如楚国国姓“芈”,还有僖、姞、儇、隗等。

别看这些姓氏很少见,但在先秦古姓中却扎堆。假如现在还多拍几部先秦电视剧,相信大家的生僻字库容量一定会大大提升。

看到这里,不少人开始担心,先秦古姓这么少,当时又多喜欢用单字为主,那得多少人同名同姓呀!其实,在先秦古代,姓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贵族才能拥有,而大多数庶民是很少有姓。

02

“姓”与“氏”原本是两回事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5)

在我们今天看来,“姓氏”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在先秦时期,二者的区别可就大了。春秋战国以前,姓和氏是两码事儿。《左传》中的一段话是对姓、氏差异最经典的解释:“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其实,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贵族生来就有姓,但只有有了封地后才会有自己的氏。所以,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继承姓,而其他儿子会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可以说“氏”是“姓”的分支。比如楚国文学巨匠屈原,他的先祖原本是楚武王的儿子瑕食,瑕食的采邑在屈,后人就以屈为氏。因此,屈原其实原本也是和楚怀王同为“芈”姓,其姓名完整来说应该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很多人不禁会想,古人为何要如此麻烦的区分“姓”与“氏”。其实这是因为古人喜欢把“姓”用于“别婚姻”,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来寻找联姻对象;而“氏”则用于“别贵贱”,对于某一家族来说,“氏”才是重要的。有了“氏”的不同,外人一下就能知道哪个是大儿子家的后人,哪个是小儿子家的后人。

03

先秦姓氏为何逐渐消失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6)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贵族沦落为平民,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拥有自己的姓。于是,姓的数量一下子增多了,在类似《三字经》的汉代启蒙读物《急就篇》中就已经能看到单姓127个、复姓3个,比先秦时期30个左右的姓已经翻了好几番。但尽管如此,不少姓氏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战祸频繁,导致一些姓要么人口锐减,要么直接改作他姓,免受牵连。许多先秦古姓如“秃”、“儇”,已经像大漠中的时令河一样,不知道消失在哪里了。比如西汉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的儿子有的在“马”前加了两点水,有的在“司”字的左边加了一竖,改成了冯姓或同姓,都与“司马”家族划清了界限。

其次,有些姓本身含义并不好,所以在使用中也逐渐抛弃了。由于庶族的文化水平不够高,他们获取姓氏的方式也十分随意,比如像“陶”、“屠”一类以职业作为姓氏的都很正常,更有人姓“马屎(矢)”,简直让人大跌眼镜。这样的姓氏自然难以长久流传。

再次,帝王的意志有时也会让某个姓消失。比如雍正皇帝认为“丘”姓是对孔圣人的不敬,就勒令天下“丘”姓改为“邱”。至于某一个小的家族因为帝王赏赐而放弃旧姓的情况就更为普遍了。

一部《芈月传》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现今已十分稀少的古姓,相信在未来,还有更多尘封在姓氏中的历史掌故正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若有可能,不妨回家找找家谱,也追溯一下自己姓氏的来历吧!

- END -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7)

我姓马的奇葩由来,在古代如果你姓(8)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拙诚学堂(zhuochengWH)”。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