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伦敦篇(智慧城市吴红辉)
智慧城市伦敦篇(智慧城市吴红辉)1873年12月7日至13日,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世界上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模致死事件。两年后,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试图对污染、职业病等问题开始进行系统管理,在各城市设立公共卫生观察员。其实在这之前,英国已于1853年和1856年出台了《大都市烟害治理法案》。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这些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纸空文。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则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这场雾浓重而阴沉。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炭的幽灵。”“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再靠里一点儿,棕色更深一些。再靠里,又再深一点儿。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然而,过早萌芽的环保意识未能阻止英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煤炭用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遏制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大幅增加。到17世纪,煤炭已成为英国工业和家庭广
伦教(Lono,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C英国)的首都,欧洲最大的玻市,它一度以“雾都”出名。近200年的时间里,城市上空总是被浓浓的烟雾笼罩。
英国人的环保意识萌芽得很早,却迟迟未能开花。伦敦早在13世纪就有法令要求减少燃煤,19世纪又先后出台过两部《大都市烟害治理法案》。“但这些白纸黑字,当时的伦敦人并没有当回事,没有意识到空气污染也能杀人于无形.”伦敦前副市长约翰·罗斯义(John Ross)表示,“直到1952年12月的大雾夺走超过1.2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观念才发生巨大改变,开始真切地体会到‘靠牺牲健康换来的发展并不是真的进步’。”此后,伦敦用几十年的努力,逐渐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雾霾中的伦敦眼
13世纪,伦敦人口迅速增长,燃料大量消耗,木炭严重短缺,一些工厂开始用煤炭取代木材。但煤炭造成的空气污染比木材严重得多,居民担心健康受损,便抵制使用煤炭。1306年,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就曾颁布法令,禁止伦敦工匠在议会开会期间使用露天燃煤炉具,据说还有工匠因违反此项法令而被处死。
然而,过早萌芽的环保意识未能阻止英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煤炭用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遏制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大幅增加。到17世纪,煤炭已成为英国工业和家庭广泛使用的燃料,由此带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当时有一位建筑师报告说,他在墙上见过厚达10厘米的含硫污垢。英国著名作家约翰·伊夫林描写道:“绝大部分伦敦人吸入肺里的,总是一些又浓又浊的烟雾,以及又脏又臭的气体。这使得全伦敦患黏膜炎、哮喘、肺结核的人比全世界患这些病的总人数还要多。”伊夫林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建议国王查理二世在城市里种植更多的树木花草,以缓解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烟雾。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与之相伴的是城市上空浓浓的烟雾。烟雾弄脏衣服、熏黑房子、妨碍交通等,没人愿意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但伦敦人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们被告知污染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必须接受的副产品。当时的伦敦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冬季呛人的黄雾竟也成了外人仰慕的一道景观,许多人甚至专程跑到伦敦来看雾。
1871年的《纽约时报》曾说:“伦敦的居民周期性地被淹在黄色的浓雾当中。”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则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这场雾浓重而阴沉。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炭的幽灵。”“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再靠里一点儿,棕色更深一些。再靠里,又再深一点儿。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1873年12月7日至13日,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世界上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模致死事件。两年后,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试图对污染、职业病等问题开始进行系统管理,在各城市设立公共卫生观察员。其实在这之前,英国已于1853年和1856年出台了《大都市烟害治理法案》。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这些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纸空文。
1952年12月5日至9日,一场连续5天、噩梦般的“杀人雾”酿成了一场人类史上罕见的大灾难,也让伦敦人彻底惊醒过来。5天内,大雾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在随后两个月里,8000多人又相继死亡。大雾造成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肺癌和流感的人不计其数。就连在伦敦参加展览的牛,也因大雾而死去。
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它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家庭和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控制。法案划定“烟尘控制区”,即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迁至郊外。
《清洁空气法案》推出之时遇到过不少阻力。“当时伦敦家庭取暖主要靠烧煤,不让烧了,大家当然不乐意。而对工厂和城市来说,要把原先产生污染的设备改造或更换成环保的,需要投入的成本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罗斯义说。
但伦敦人不愿看到1952年那场悲剧重演,从不适应到适应,使《清洁空气法案》得到良好的执行。据英国政府数据显示,到1962年底,在英格兰所发布的指定“烟尘控制区”的命令有1300项之多,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66%。英国《卫报》报道说,1952年到1960年间,伦敦的烟雾排放总量下降了37%,冬季日照时间增加了70%。
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雾霾事件,但危害已远低于1952年的那场“杀人雾”。英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当初的勉强为之,转变为大力贯彻。1968年,英国又一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更高的烟囱,以利于污染物的疏散。
1974年,英国政府还出台了《污染控制法案》,对机动车燃料成分和石油燃料含硫量做出规定。
系列法案取得明显成效。当时两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二氧化硫和烟尘在空气中的含量有了明显下降。1975年,伦敦有雾的日子从19世纪末每年的90天左右减少至15天,1980年则只有5天,“雾都”伦敦己不复存在。经过多年的改善,如今的伦敦到处都是公园,满眼都是绿色。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并且,竟然是全欧洲敞篷车卖得最好的地方。
之所以特别介绍一下伦敦作为“雾都”的历史,是因为,即使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们国家如火如茶的今天,许多人也仍然没有意识到,智慧与低碳之间的必然联系。
1.“数字英国”战略、2012年奥运会促进伦敦智慧城市发展
2009年,英国政府推出了一份纲领性文件《数字英国》。主题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全民数字应用,提供更好的数字保护,从而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计划中设定了五大目标。
升级包括有线网、无线网、宽带网在内的数字网络,使英国拥有能保持其在全球数字通信领域竞争力的基础设施。
打造良好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为英国的数字内容、应用和服务打造充满活力的投资环境,使英国的数字经济能够广泛地吸引国内外的投资。
鼓励从英国民众角度提供数字内容。针对英国全体公民的兴趣、体和需求确定内容的质量和规模,特别是提供公正的新闻、评论和分析。
确保所有人公平接入。通过打造泛在网(无所不在的网络)和培养公民的数字素养,使绝大多数英国公民参与到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当中。
完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开发基础设施、技能,使政府能够广泛地提
供在线公共服务和商务界面。
《数字英国》计划还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规划。包括:到2012年,英国实现至少2Mbt/s的宽带普遍服务,同时国家资助铺设下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在移动通信方面,实现移动频谱自由化,提高3G覆盖率,加快下一代移动服务的发展;在广播方面,2015年全面升级到数字广播,英国所有的国家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将停止传统的模拟信号广播,全面转向数字化的广播;在互联网管制方面,大力发展合法的下载市场,使消费者和制造业均受益,并推动立法,授予英国通信和媒体监管机构(Ofcom)监管非法下载的权力,打击在互联网上非法传播音乐和视频,单方面切断屡犯不改者的互联网服务。
同时,在《数字英国》计划中特别阐述了通过有效应用云计算,实现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
作为一个重要的行动交付节点,2012年恰逢伦敦奥运会的召开。伦敦奥组委主席、前世界中长跑冠军Sebastian Coe爵士曾表示:“事实上,当英国接过奥运的接力棒时,就己准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奥运盛会。”
Sebastian Coe爵士提出,伦敦办奥运的主要策略之一是驾驭和运用互联网不可阻挡的力量。“2012年奥运的大部分通信策略都将基于网络通信,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网络让我们可以真正地走近年轻人,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以及运用他们熟悉的技术。”
2.云端的城市一无处不在的Wi-Fi
英国是世界上非高峰期使用因特网费用最低的国家,高峰期的上网费用也比0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英国有170万企业与因特网相连,90%的雇员在办公时可以使用网络。政府的目标是到2005年让1500万家中小规模的企业在网上交易。
2012年,伦敦开始在地铁站提供无线网络,网络一直是交通项目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如今,伦敦市的所有地铁站里都有免费的Wi-Fi 乘客可以用手机收到各种关于地理位置的信息;不论是在博物馆、艺术中心、歌剧院,还是在酒吧,大多都有相应的App 让人们在网上体验到场馆的各项服务;公共图书馆不论是实体或是线上,都有大量、丰富的图书资源,即便不花一分钱都可以免费看一天的书;城市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市政府区级机构、公共事业组织都有官方网站,为市民提供政务信息和线上服务窗口等,数字技术无处不在,伦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云端的城市”。
3.智能的枢纽一城市智能交通体系
伦敦是全球最早采取智能交通体系的城市。每辆火车都使用全球定位系统,交通控制中心掌握每辆车的位置。站台上的乘客随时可以在显示牌上了解下一趙车的抵达时间和终点站;站台上的传感器将等候的乘客数提供给控制中心,调度人员便可以灵活机动地控制车次和发车的时间间隔。
除了硬件设施,伦敦地铁的管理工作可谓科学完善。伦敦地铁网络从市中心向外分为1~6区,乘客可以购买单区车票,也可以购买多区车票。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前往或者经过市中心的车票以及上下班高峰期的车票明显昂贵。
伦敦市区实时动态地图在线查询系统(TUBE)网站能免费查到伦敦市区所有的地铁线、地铁站,并且实现实时更新和交互的功能,运用了英国政府网站上提供给各种开发人员的开放API。据说,英国政府的Data Store为开发者开放了大量API 对于开发者来说非常不错。
这一地图网站由Matthew Somerville根据伦敦市政府线上开发数据中心的API Transport for London AP 然后将数据与Google Map一起搭建而成的。黄色的点代表的是地铁站,处于不断移动中的红色的点代表正穿梭于伦敦市中心的地铁。值得一提的是,在伦敦,交警们开罚单的方式也非常高科技。
其实很早开始,伦敦交警的装备就融入了高科技,他们开罚单的速度惊人,拿着一个掌上电脑在车前的条形码上扫描一下,车速等各种信息就都有了,然后罚单就从警察手里小型的打印机里清楚地打印出来,上面写明了违反的条款以及罚款的数目。
在伦敦停车的高峰时间,人们通常会通过网络及时查询地下停车位的空闲情况,下订单预订停车位,这项信息服务有时候会让你节省不少的时间。在欧洲一些城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也可以通过不同时段人流量的统计和实时观测来进行调节和设置,这样显得更加人性化,缩短了不必要等红灯的时间,让行人在绿灯时过马路更加从容。
4.智能厕所以及智能LED灯
2014年,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的T2号航站楼迎来其自2009年封闭改造之后的首次航班,以“皇后航站楼”(The Queen's Terminal)的全新面貌与乘客们见面。作为全新运营的航站楼,不少最新的技术被应用其中,例如先进的LED光照系统、高效率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提供自助乘机手续办理的电脑以及完善的新行李管理系统等。
它的智能监控系统会监视所有小便池,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保洁人员或维修工保证厕所的正常运转。如果系统发现某几个地方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使用,这表明厕所出现了一些问题,系统会提醒保洁人员前来处理。系统还会记录从发出提醒到工作人员到达现场一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另外,到2016年底,伦敦市威斯敏斯特街道上将全面安装智能LED灯,并全部由Pad控制。当灯出现故障,或达到使用年限时,通过Pad应用,通知提醒会自动向市政府工程师发出,告知路灯需要维修。同时,随着一天中的天气和不同时间段的变化,Pad也会自动调节路灯的亮度和开启时间,起到节能效果。新型路灯每年将为伦敦节省42万英镑的电费。
5.人力发电站,让脚步转化为电力
如今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可如果能将走路时脚步的动能转换成电力会是件多么美妙的事!这不,英国帕维根系统公司(Pavegen Systems)设计开发的“发电地砖”正好实现了这个愿望,并成功走进了伦敦奥运会(安装在了奥运会常用车站一西汉姆站)。
这种地砖的尺寸为45cm×60cm 适合铺在任何人流密集的地方,如地铁站、火车站、公交站、机场、学校或购物城。当受到踩踏时,地砖的橡胶层就会被下压5mm 这点难以察觉的下沉正是其电力的来源。产生的电能有5%用于LED灯供电,其余的电能则可被储存在地砖内的电池中(最长可存储3天)或传输作为它用。
除了电力来源环保外,这些地砖本身也很环保。它们的橡胶部分都来自回收的旧轮胎,其他材料中80%的高分子聚合物都可以循环使用。更棒的是,这些地砖全都是防水的,雨天和冰冻环境下都能够工作。力学测验证明,每块地砖可承受上百万次的踩踏,至少用五年才可能损坏。但帕维根的老板劳・(Lawrence Kembell--Cook)则,想状态,些地起码能用上20年。平均一个脚步能产生的电力是7W 当然,越重的人做出的贡献就越大。如果运作理想的话,这几十块铺在购物中心外的地砖,一年内可以将四千万行人的踩踏转化为几百干瓦时电力,足以供应购物中心外部一半的照明系统。
6.智慧垃圾桶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召开前夕,伦敦市政府携手一家设计公司推出了一款双面配有LCD显示屏的智慧垃圾桶。这个新型垃圾桶还是一个无线热点,所需电能由其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可以在垃圾满了之后向卫生清理部门发送信息,以通知工作人员前来清理。
每个智慧垃圾桶都配有W-Fi无线网络传输功能,这样,遍布伦敦的智慧垃圾桶就成为城市的数据交换站。这些智慧垃圾桶还具有自动报警功能,为需要帮助的路人提供紧急报警服务。因其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和公众性,智慧垃圾桶可以为伦敦的城市应急管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