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多选(何谓城市更新的友好)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多选(何谓城市更新的友好)友好之二:学会换位思考“每一次参与都是播下一颗友好的种子。当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开始关注街区的公共事务和公共空间时,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点子冒出来,它们汇集起来,形成友好的生态。”金静表示。金静解释,传统的城市更新可能也会体现参与性,但是参与度有限。比如一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根据专家的调研结果为居民提供不同选择的套餐。其间可能会组织听证,让居民代表发表意见。创新在司空见惯的传统方式中萌生。“现在对社区更新改造之前,我们会通过组织开放日活动,用参与式调研让居民参与其中,最终呈现出来的更新方案是多方一起探讨的结果。”金静解释,通过小活动把大家的声音收集起来,参与的人无需了解背后完整的课题,而是从参加一个小活动开始,比如活用自己在地生活的经验与感受为社区刊物提供一段文字或图片,通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就像一个刊物,它渐渐变成一本有点厚度的册子时,可能背后已经积累了100多人的参与,它的存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金静
友好是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城市更新的努力方向。对于城市更新中体现的友好,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金静有自己的定义。
友好之一:参与的权利
“以前的更新主要是拆迁,现在拆迁变少,很多老旧小区更多是做微更新。”金静说,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更新,都要关注居住人的需求,居住人的参与是城市更新友好的重要体现之一。
金静解释,传统的城市更新可能也会体现参与性,但是参与度有限。比如一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根据专家的调研结果为居民提供不同选择的套餐。其间可能会组织听证,让居民代表发表意见。
创新在司空见惯的传统方式中萌生。“现在对社区更新改造之前,我们会通过组织开放日活动,用参与式调研让居民参与其中,最终呈现出来的更新方案是多方一起探讨的结果。”金静解释,通过小活动把大家的声音收集起来,参与的人无需了解背后完整的课题,而是从参加一个小活动开始,比如活用自己在地生活的经验与感受为社区刊物提供一段文字或图片,通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就像一个刊物,它渐渐变成一本有点厚度的册子时,可能背后已经积累了100多人的参与,它的存在让更多人意识到大家的参与是很有价值的。
提的建议能落地,是参与的基本保障。“如果我们摸排了这么多需求却都满足不了,参与者花了这么多时间说了这么多最后什么都不落地,等于是走个过场,这种参与不仅没有意义,对公信力也有损伤。”金静表示,做调研的前提是有信心把这些想法变为现实。参与者最初提出想法,进而愿意参与工作坊,不仅提更有实践性的想法,反馈设计方案,等项目落地再参与运营。比如我们需要做个垃圾箱房,会在现场对居民希望丢垃圾方式进行参与式调研,等到垃圾箱房做出来,居民会有种自豪感,他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提升。
“每一次参与都是播下一颗友好的种子。当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开始关注街区的公共事务和公共空间时,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点子冒出来,它们汇集起来,形成友好的生态。”金静表示。
友好之二: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友好是相互的,不要过于执着自己认为的友好,因为你认为的友好不一定也对他人友好。”金静说,有时在公共空间中做艺术展,要让利益相关方看一下作品是否有问题,因为艺术的表达或许比较前卫,放在美术馆里和放在开放的公共空间终究是不同的,后者要更慎重地设定边界,尽可能把所有相关方当成伙伴来看,从我们是生活共同体的角度来照顾各方的感受。
金静分享了一个案例。番禺路222弄是一条连接番禺路与定西路的小弄堂,原来的它充满烟火气息却拥挤不堪。由于来往车辆很多停靠在道路两侧,车辆长期碾压使得路面也逐渐变得凹凸不平。除了被底层店铺大量占领的上街沿让人驻足,非机动车或是行进在道路上,或是停泊于模糊的人行道之间,人车分流也是种奢望,行人只好小心翼翼地在车流之间穿行。大鱼营造的伙伴们开展了参与式调研,许多人一致认为要把空间腾出来给老人和孩子。一个步行友好的慢行小广场的方案应运而生,然而比给出设计方案更难的是与各方沟通。
2018年,番禺路222弄开放日现场(更新前)。
来自商铺的阻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他们也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得不改变的现实。除了商铺,还要与居民沟通,部分居民认为商户的存在影响了正常生活,也有部分居民认为这些商铺是城市的烟火气,它们的存在让生活更方便。“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些声音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才会支持我们的行动。”
经历了一番更新之后,番禺路222弄已成为一个步行友好的样板,宽敞的人行区域中,摆放着几处错落有致的座椅,它们结合了花箱,成了这个弄堂里独一无二的家具,平日人们可以休憩,它就成了陌生人的会客厅,举办社区活动时,它也可以是活动的载体。
友好之三:面向所有群体
“对我们来说,任何群体都是平等的,所以对不同群体的友好会在所有的项目策划里一体化考虑。我们做‘一平米行动’项目,会把议题分享给居民,社区里有哪些困难,哪些人有什么需求。我们可能只是社区友好的倡导者,因为具体提案的人另有他人,比如说妈妈们自然而然更为儿童着想,有一些喜欢宠物的人,他们也自然会为宠物去想。面向不同群体的友好就成了一个水到渠成的事。”金静说。
金静介绍,有一次社区节有个环节是参与式戏剧,吸引了许多孩子们参与,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去排练,在社区里开展各种交互活动,也得到了许多素未谋面的成年人的支持。孩子们在生活的街区里发现了自己的新角色,或者发现一种新玩法。
友好就像一颗种子,播种在每个人的心里,传递给更多人群。有位花店店主在疫情期间曾经提议要给街坊送花鼓舞大家,结果街坊们迅速组建了一个小队,把花送到医护人员与防疫人员的手中。“这就是一个人提出想法,在群体中很快得到支持,快速形成组织,再付诸行动,这就是友好的环境传递出的力量。”
弱势群体也是友好的对象之一。金静特别提到一位在市集上偶遇的残障人士,他分享了想让更多他这样的伙伴得到社区友好的福利,在大家的鼓励下他参与了今年的“一平米行动”得到了许多伙伴的支持,正在为社区设计无障碍地图与周边产品。
“众口难调,对于一些微小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十全十美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要尽可能给与看见与尊重,要把他们的需求考虑进去,甚至为他们创造机会自己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把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来看待,这也是一种友好。”
第5季新华·美好社区节现场
9月24日,位于新华路345弄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正式启用,户外大草坪上举办的“第5季新华·美好社区节”吸引了不少居民。金静说,由于各种原因此前许多草坪不接受任何群体去踩,但如果组织者与相关方充分沟通这是一个可以设置规则的友好行动,会给街区带来新的氛围,这些友好的行为就有机会实现,友好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新华路街道与社区组织之间形成的默契与信任,这种信任让创新在街区里不断出现,最终成为一片沃土。